首页
/
每日頭條
/
圖文
/
産後适合哪些湯
産後适合哪些湯
更新时间:2025-04-18 05:51:13

生化湯是什麼?有什麼功效作用?生化湯是産婦常用的中醫方劑,但年輕的媽媽對生化湯不是很了解,對于是否一定要服用生化湯的也存在一定的疑問。下面就為您介紹生化湯的功效與作用,來看看吧。

中醫方劑名。為理血劑,具有養血祛瘀,溫經止痛之功效。主治血虛寒凝,瘀血阻滞證。産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臨床常用于治療産後子宮複舊不良、産後宮縮疼痛、胎盤殘留等屬産後血虛寒凝,瘀血内阻者。生化湯是婦女産後的常用方劑,某些地區習慣将此方作為産後必服之劑。中醫認為,淤血不去,新血不生。

産後适合哪些湯(産後第一湯一定要喝)1

生化湯的組成:全當歸24g,川芎9g,桃仁(去皮尖,研)6g,幹姜(炮黑)、甘草(炙)各2g。

生化湯的現代用法:水煎服,或酌加黃酒同煎。

功用:養血祛瘀,溫經止痛。

生化湯的功效

本方以溫經散寒,養血化淤為主,使新血生,淤血化而自行。主治産後血虛,寒邪乘虛而入,寒凝血淤,小腹冷痛。生化湯加減常用于治療産後疾病,如胎盤殘留、人流及引産等導緻的陰道出血,子宮複舊不良,,産後缺乳、産後發熱、産後自汗等證。

生化湯的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生化湯有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抗血栓、抗貧血、抗炎及鎮痛作用。

生化湯可以治療産後血虛受寒,淤阻胞宮所緻腹痛、産後惡露不能流出、小腹冷痛等。

産後适合哪些湯(産後第一湯一定要喝)2

為什麼産後要喝生化湯?喝生化湯的必要性:

一般來說懷孕期間子宮不斷變大,浮出骨盆腔,産後6~8周内,子宮逐漸恢複到正常。在此過程初期,下腹和腰部會出現輕微的疼痛,同時陰道會有一些血液、壞死的蛻膜組織及粘液等排出,稱為“惡露”。這是一種正常的産褥期現象。産後最初的3天為血性惡露,色鮮紅,4~7天為漿液性惡露,色淡紅。一周後排出的色淡清稀的為白色惡露。正常的惡露無臭味而有血腥味,總量為500~1000毫升,持續3周左右。

若産後子宮複原不全或宮腔内有殘留的胎盤、胎膜或有感染時,就會出現惡露不下或量少,或色紫暗夾有血塊,或出現腹痛、發熱等症,中醫稱為“惡露不下”。若産後惡露持續3周以上,仍淋漓不盡者,稱為“惡露不絕”。

産後适合哪些湯(産後第一湯一定要喝)3

作者:趙娟營養師

z17090051149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推荐阅读
父母失信對孩子造成了什麼影響
父母失信對孩子造成了什麼影響
父母失信對孩子造成了什麼影響?現在正值莘莘學子選填高考志願的火熱季節,那麼,父母失信對子女上學有影響嗎?,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父母失信對孩子造成了什麼影響?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父母失信對孩子造成了什麼影響現在正值莘莘學...
2025-04-18
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的國旗
澳大利亞英國美國的國旗
美國會騷亂現場出現澳大利亞國旗(圖:《每日郵報》截取自推特)美國國會當地時間6日爆發激烈沖突,有外媒發現,在一片混亂的美國旗海中,竟然出現一面澳大利亞國旗。然而,這一幕卻讓澳大利亞網友陷入反思。到底什麼情況?《每日郵報》報道稱,澳大利亞人對...
2025-04-18
健身卡實名使用是什麼意思
健身卡實名使用是什麼意思
2022年1月1日,于去年7月發布的《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其中最受矚目的條款之一,便是針對包括人臉識别數據在内的生物識别數據的信息處理者所設立的規範:要求“處理生物識别數據的,應當在征得該自然人明示同意時,提...
2025-04-18
熬夜可以引起抑郁症嗎
熬夜可以引起抑郁症嗎
【經常熬夜會變笨嗎?醫生:真的會!】“一直熬夜一直爽”“邊熬夜邊泡枸杞”,說的是你嗎?醫生提醒:①經常熬夜,不僅記憶力會下降,大腦中的代謝産物也無法被及時清除,患阿爾茨海默病的幾率随之增加;②長期睡眠不足患抑郁症的風險更高,是常人的1-4倍...
2025-04-18
突破型球員轉身
突破型球員轉身
當界限突破邁向一将成名,突破的不僅僅是強度,還可以是國籍#三國殺#小夥伴們,三國殺公測版又來啦!這次上線了楊儀、董承、界淩統、界曹植、界于禁等5為武将,與往常一樣,就是一往無前地加強武将技能,但是界淩統着實讓小叮當大吃一驚:淩統的國籍變成了...
2025-04-18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