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統計資料表明,高度每增加1000m,氣溫就降低大約6度。在戰鬥機飛行的萬米高空,溫度可達零下幾十度。在這樣極端寒冷的情況下,飛行員該如何保暖?為何有些戰鬥機反倒要用空調制冷呢?
早期戰鬥機的座艙并不是密封的,飛行員主要依靠穿着厚厚的衣服抵禦寒冷。後來由于厚棉服行動不便,也逐漸變成了防風保暖效果良好的飛行員夾克。雖然沒有空調,但當時的戰鬥機飛行高度都比較低,很少飛到看不清地面的高空,因此溫度也是可以承受的。
但是随着科技的發展,戰鬥機的速度也突破了音速,飛行高度也達到了上萬米。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保證飛行員的安全和舒适,戰鬥機的座艙變為了封閉式。金屬機身也變成了導熱性差的複合型機身,高空的冷空氣很難進入座艙中,飛行員的服飾也由夾克,換成了密不透風的抗荷服,這種服裝不僅更為保暖,而且可以在正過載時,對人體腹部和下肢均勻加壓,來抵抗超高速帶來的強大壓力。
最關鍵的是戰鬥機上裝備了環境控制系統,也就是普遍意義上的空調,但它比空調先進得多。包含了供氣控制,座艙壓力控制,溫度控制,濕度控制等多個模塊。不僅可以自主調節溫度,還可以自主調節座艙内的供氣,壓力,濕度等一系列指标,讓座艙和設備艙内的環境始終保持穩定。
那為何有些戰鬥機反倒要用空調制冷呢?這是因為戰鬥機在高速飛行時,機器高強度運轉會帶來很高的溫度,在夏季高溫時,如果不制冷就可能會導緻,飛行員中暑,設備過熱受損。這個時候就需要将飛機發動機産生的高溫尾氣,引入熱交換器,經初步降溫後,由冷卻渦輪膨脹降溫,最後在溫度控制系統的調節下,變成合适的冷風輸送到座艙和設備艙,還可以通過飛機外的高壓熱氣,輸送到低壓容器内,氣體的溫度就會随之降低,這就像紮破灌滿氣的輪胎,漏出來的氣會因為壓力降低而變涼。
我們總能看到戰鬥機飛行員帶着氧氣面罩,這又是為什麼呢?随着飛行高度的升高,空氣密度會逐漸下降,氧氣也會随之含量降低。當降低到一定程度時,不足以供給飛行員呼吸。就會出現因缺氧而導緻的行動遲緩。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研人員在飛機上安裝了制氧裝置,在飛行中自制氧氣,飛行員隻需要佩戴氧氣面罩,不論在任何高度,都能非常自然地進行呼吸。就算需要在高空條件下跳傘,隻要帶好面罩,也不用擔心氧氣問題,飛行員的氧氣面罩和彈射座椅連接起來,在緊急情況下,飛機上的供氧系統就會切換為,彈射座椅内的供氧系統,實現不間斷供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