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時起,筆者就對地圖情有獨鐘,而長大之後,在走訪膠東村莊的過程中,地圖自然也是看得更勤了。
萊州,緊鄰膠萊河入海口,地處煙台、青島、濰坊三市的交界處,位置頗為特殊。因此,在查看膠東半島地圖的時候,筆者的目光常會在那裡停留一番。而看的次數越多,有種感覺也在筆者心中越強烈,那就是:“萊州市”地圖的形狀,很像一隻靴子。
(▲以上就是萊州市地圖的大體輪廓,很像一隻頭朝西的靴子)
靴子有靴尖、靴底、靴跟、靴筒等部位,如果按着這個思路來對照地圖,就可以找到與之相應的鄉鎮。
不難看出,土山鎮的位置相當于靴尖,郭家店的位置則相當于靴跟,位于兩者之間的沙河、夏邱、柞村等地,就相當于靴底了。
有趣的是,這些鄉鎮的地形特點,也跟靴子不同位置的屬性很是相似。比如,靴尖位于正前方,很容易沾水。而土山鎮西臨膠萊河、北靠萊州灣,的确是“多水”之地。
又如,靴底的材料大多堅硬。而夏邱、柞村一帶,向以出産石材而聞名,誠然可謂之“硬”。
再如,靴跟通常比較高,是整個靴子骨架的支撐點。而郭家店地處東南山區,靠近馬山(被稱作萊州群山之祖)、胡家頂(萊州市海拔最高的山)等大山,将之視為“靴跟”,也是名副其實了。
以此類推,金城鎮與三山島、金倉之間的連線,就相當于靴子的口;三山島、金倉與土山之間的海岸線,就相當于靴子的面——很顯然,這個面是正對着萊州灣;而郭家店到金城之間的連線,就相當于靴子的筒——這個筒則是緊靠着招遠。
根據萊州市志的記載,該市南北最大縱距53公裡,東西最大橫距68公裡。換句話說,靴底的長度大于靴筒的高度,這算是一隻“短筒靴”。
而至于驿道、朱橋、平裡店、程郭、虎頭崖以及城區城郊的那些街道,則大緻相當于靴子的腰了。
以上比喻,是就普通地圖來說。如果打開公路地圖的話,就會發現有很多條線都交彙在萊州城區這個點。而如果把這些公路想象成為靴子的鞋帶的話,那麼,萊州城區就如同鞋帶系在一起的那個點。此點一動,可牽動靴子全身。
當然,換個角度的話,也可以把萊州城區想象成為靴子的商标銘牌。這隻靴子的品牌曆史有多長?檔次如何?主要是通過這裡呈現。
萊州地圖為何會形成這種形狀?大體來說,一半取決于自然地理位置,一半與曆史區劃調整有關。
其中,沿着萊州灣這條海岸線——也就是靴子的面,以及馬山等山脈,都是自然形成的地标。而萊州平度以及萊州招遠之間的交界線(分别相當于靴底和靴筒),則是區劃調整的産物。
在膠東半島的縣市當中,萊州(掖縣)的區劃算是相對穩定的一個。自金代招遠析出建縣之後,掖縣的輪廓就已經大緻固定,後來雖然有所微調(比如上世紀四十年代招遠和萊州之間部分村莊的調整),但對地圖的整體形狀影響并不大。可以說,“這隻靴子”的曆史,也是相當悠久了。(本文作者:耳左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