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望海潮》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詞,詞裡誇贊“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提到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這首詞寫得太優美,羅大經《鶴林玉露》還記載了一個故事,“此詞流播,金主(完顔)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裡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把金國南侵的原因推到一首詞上,這實在太天真。不過這也側面反映出“三秋桂子,十裡荷花”之迷人。那麼問題來了:
桂花大家一定都見過、聞過,可是桂子,有多少人見過?
可能有的盆友會說,我見過桂子啊!桂樹結子不正常麼,它也是被子植物門,結結果子天經地義啊!
桂子
那麼,桂樹結的子究竟有多麼好看或是好聞,值得柳永寫進詞裡大大誇贊?再說了,桂花開放是農曆八月,所以叫做八月桂花香,它的果期則主要在冬末和春季,三秋時候是沒有作為果實的桂子的。
很顯然,柳永這裡的“三秋桂子”,指的就是桂花。
不過在詩詞裡寫秋天“桂子”的可不止柳永一個,比如白居易著名的《憶江南》:“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白居易寫的“桂子”,也是桂樹的果實嗎?
不,詩詞裡的桂子究竟指什麼,要分情況。
(一)桂子月中來因為白素貞和魯迅的《論雷峰塔的倒掉》,全中國人都知道在西湖邊上有個靈隐寺。在唐宋時期,文人墨客們還知道,在靈隐寺有非常特别的桂樹。
宋之問——我在上篇頭條号文章《上官婉兒的人生三大悲劇:家門不幸,困在宮廷,信錯了李隆基》裡已經提到了他——曾經寫過一首《靈隐寺》,裡面有這樣幾句:
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靈隐寺
有白居易和宋之問的詩歌為證,可見在唐代時候,“月落桂子”已經相當流行。《摭言》是唐末五代的作品,其中說:”垂拱(唐睿宗李旦年号)四年三月,桂子降于台州臨縣界,十餘日乃止。司馬蓋诜、安撫使狄仁傑以聞,編之史冊。”雖然這個記錄中沒有提到桂子系從月而落,而且連落十日實在有些荒誕,但它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月中桂樹。
月中有桂樹的說法來源甚早。《太平禦覽》卷九五七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樹”,又引東晉虞喜《安天論》:“俗傳月中仙人桂樹,今視其初生,見仙人之足,漸已成形,桂樹後生焉.’可見漢晉時期就已經出現這一傳說。在唐代時這出現了“吳剛伐桂”,目前最早的記錄是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随合。人姓吳,名剛,西漢人,學仙有過,谪令伐樹。”吳剛伐桂和月落桂子傳說出現的年代相近,這倒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至于在唐代之前有沒有月落桂子傳說,還不能肯定。從目前傳世的詩文來看,唐代以前還沒有相關的内容。
(二)桂子屬西湖
當“天落桂子”的故事出現時,所落的位置是台州。但是到了中唐,月落桂子傳說就集中在西湖周邊了,而且以靈隐寺和天竺寺為主要代表。之後,杭州就“壟斷”了月落桂子的所有權。《南部新書》是北宋錢易所撰的筆記小說,書中說:“杭州靈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種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嘗拾得。”可見在北宋時就有傳說:月中的桂子落下,長成了西湖邊靈隐寺的桂樹。這很可能是僧人們自我神化的。
在唐代詩歌中,“桂花”和“桂子”是兩回事,不能通用。提到桂花時,他們說“山晚桂花老,江寒蘋葉衰”(錢起《送萬兵曹赴廣陵》)、“石泉淙淙若風雨,桂花松子常滿地”(高适《賦得還山吟,送沈四山人》)、“群子遊杼山,山寒桂花白。”(顔真卿《謝陸處士杼山折青桂花見寄之什》)提到桂子時,則必須說月落桂子。
幹桂花
李白《送崔十二遊天竺寺》中說“還聞天竺寺,夢想懷東越。每年海樹霜,桂子落秋月。”引用的就是月落桂子的典故,白居易《寄韬光禅師》說“遙想吾師行道處,天香桂子落紛紛。”韬光禅師曾居住在杭州的寺廟中,使白居易聯想到“天香桂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這首詩為月落桂子而作,他寫道:“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也就是說,在唐代時,桂花是桂花,桂子是桂子。桂花為凡間盛開有香之花,桂子是月中落下的天香之果。月落桂子和西湖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西湖周邊寺廟的“特産”,那麼“天香桂子”用來形容高僧大德就很正常了。 “山寺月中尋桂子”一方面表達了杭州得天之寵愛,另一方面也體現出詩人們的浪漫想象。
西湖
(三)桂子的形态月中落下的桂子顯然不是凡間桂子,它的形态和日常所見的桂子有很大差别。在明代著作《西湖志餘》裡記載了兩個故事,其一發生在宋仁宗年間:
天聖(宋仁宗年号)丁卯秋八月十五夜,月有濃華,靈隐寺左右,天降靈實,其繁如雨,其大如豆,其圓如珠,其色白者黃者,味辛。識者曰:“此月中桂子也。”
其二發生在宋真宗年間:
張君房為錢唐令,夜宿月輪山寺,僧報曰:“桂子下塔。”遽起望之,紛如煙霧,回旋成穗,散墜如牽牛子,黃白相間,咀之無味。
牽牛子
同為明代作品的《湧幢小品》記錄了另一個宋代時的故事:
紹定(南宋理宗年号)間,舒嶽祥讀書館中。會中秋月色皎然,聞瓦上聲如撒雹,其祖拙齋啟門視之曰:“此月中桂子也,我嘗得之天台山中。”呼童拾得二升,大如豫章子,無皮,色如白玉,有紋如雀卵,其中有仁,嚼之作芝麻氣味。其收拾不盡者,散落磚罅。旬辄出樹,枝葉柔長,經冬猶秀。
這些明代的文人們以月落桂子來追憶宋代風華,未免有很多虛妄的内容,月中桂子即是其一。他們編造出的月落桂子故事往往發生在中秋,落下時“如雨”、“ 如撒雹”,掉落的量不小。這些桂子的外形,《西湖志餘》說“其圓如珠,其色白者黃者”,《湧幢小品》說“大如豫章子,無皮,色如白玉,有紋如雀卵,其中有仁,嚼之作芝麻氣味”,差别很大,畢竟隻是妄語。
(四)從詩化到神異化唐宋時期詩詞中常常寫到桂子。根據前面的叙述,當唐詩中提到“月落桂子”的時候,其實靈異的成分并不多,詩人們常常借“月落桂子”來感詠杭州或者懷念友人,他們把“月落桂子”當成一種專屬于杭州、西湖、諸寺廟的特殊意象,讀到這些唐代詩歌時,所産生的感受是甯靜的、清透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唐代時候的提到“桂子”,是詩化的。
宋代時有許多詞寫到桂子,我們可以舉出很多例子,比如“閑尋桂子,試聽菱歌”( 朱敦儒《蘇武慢》)、“桂子香濃凝瑞露,中興氣象分明”( 朱敦儒《臨江仙》)、“桂子飄香,江南秋老霜風作”( 呂勝己《點绛唇》)、“桂子香濃秋月,桃花浪暖春風”(黃機《木蘭花慢》)等等。這些詞中的桂子和柳永《望海潮》一樣,指的都是桂花。也就是說,宋代時,桂子、桂花已經不分。在宋代時自然也有用到“月落桂子”典故的,如“記蟾宮桂子,撒向人間”(程珌《醉蓬萊·記蟾宮桂子》),不過數量少,影響也不大。可以認為,宋代時候提到的“桂子”,是生活化的。
宋代之後,桂子與桂花之間分别就不明顯了。元曲中有“桂子高攀第一枝”、“舞西風桂子涼秋”等句。而“月落桂子”則完全被神異化,明代筆記中煞有介事地描述色如白玉、嚼之作芝麻氣味的桂子,它不再是某種甯靜缥缈的意象,而僅僅是奇聞異事。“月落桂子”中詩意的部分,則被忽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