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轉氨酶主要存在于肝髒中,是反應肝細胞受損的敏感指标。正常情況下,血清中的轉氨酶含量很低。當肝細胞變性、壞死時血清中的轉氨酶會明顯升高,臨床上常将血清轉氨酶作為篩查肝功能異常的重要指标。但對于轉氨酶臨床上常存在以下常見的誤區。
肝功能=轉氨酶?
一提到肝功能部分剛步入臨床的醫生會把它等同于轉氨酶,認為轉氨酶正常肝功能就正常。實際上肝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肝髒酶學改變、膽紅素代謝異常、物質合成功能障礙以及生物降解功能下降。轉氨酶隻是其中一項,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反應肝細胞損傷的生化指标。
肝功能檢測指标包括肝細胞損傷标志物、膽紅素代謝标志物、肝髒合成功能标志物以及肝纖維化相關血清指标。
肝細胞損傷标志物主要就是轉氨酶,其次還有堿性磷酸酶、λ-谷氨酰轉肽酶等;
膽紅素代謝标志物主要是指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
肝髒合成功能标志物是指白蛋白、凝血酶原時間、PA 和血清假性膽堿酯酶等;
肝纖維化相關血清指标是指透明質酸、Ⅳ型膠原、層黏蛋白、轉化生長因子β1 等。
轉氨酶水平高低=肝髒損傷程度的高低?上面也提到轉氨酶是肝細胞損傷的标志物,因此不假思索的認為轉氨酶水平越高,肝髒損傷程度越嚴重,轉氨酶水平越低,肝髒損傷程度越輕。目前臨床上把轉氨酶水平的高低等同于肝髒受損程度高低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大多數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轉氨酶(ALT 和 AST)升高的水平與肝細胞受損程度呈正相關,但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患者中轉氨酶(ALT 和 AST)水平的高低則不能真實反映其肝髒受損的嚴重程度。
臨床上約 33.3% 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免疫耐受期轉氨酶水平正常,但其肝細胞受損卻呈進行性發展;各種原因的肝硬化患者,無論是代償期還是失代償期,其轉氨酶水平也可表現為正常;肝衰竭的患者可出現「膽酶分離」的現象,即血清轉氨酶可能表現為正常,而膽紅素卻持續上升 [1]。可見,僅僅根據血清轉氨酶水平的高低評價肝細胞損害狀态是不合理的。
轉氨酶水平越高=乙肝的傳染性越強?轉氨酶水平的高低并不表示乙肝患者傳染性的強弱,甚至可能恰恰相反,轉氨酶水平越高,其傳染性有可能越低。因為乙肝患者肝細胞在遭受破壞的同時,乙肝病毒也同時被機體免疫細胞吞噬。
因此,我們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一些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檢測不到乙肝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有時甚至檢測不到乙肝表面抗原,反而一部分患者可檢測到乙肝表面抗體。其實,乙肝傳染性的強弱取決于患者體内病毒複制的活躍程度及血液和體液中病毒數量的多少,而與轉氨酶水平的高低無明顯相關 [2]。
原文:感染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