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唯己意,方可消障”,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就是不總是把自己理解的意思當做他人的想法,這樣可以消除自己内心的障礙。
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會洞悉他人的真實的想法,而且還能不唯己意。
這個标準很重要。
客觀來講,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能猜到他人的想法,然後固執的認為就是這樣,他可能不是智慧的而是自以為是。
舉個例子:
人性中有一個問題,容易以第一印象識人,而且會根深蒂固。
所以,很多人才會認為,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坦白的說,我也受第一印象影響,後來我分析,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你初次見一個人之前,你對對方的認知是空白的,一旦你初見對方,你會全方位的進行填補對對方未知各個方面信息和感受。由于人的大腦不喜歡抽象的事物,喜歡具體的事物,所以,哪怕這個“具體”是有問題的,大腦也會采納且相信。
人的大腦不喜歡思考,因為這會消耗能量,會累,所以,當一個人的各方面信息被第一印象填補完成,如果再想改變第一印象的一些信息,就需要額外消耗一些能量,大腦為了降低能耗,所以不太願意去更新認知。
也正因如此,第一印象會成為“一錘定音”式判斷,會自動進入潛意識。
衆所周知,進入潛意識的印象,是比較難以改變的。
但是我清楚的知道一件事,由于受時間和空間因素的影響,别人給我的第一印象隻能代表那個時間段的表現,我清楚的知道:第一印象會造成以偏概全、一葉障目。
同時,我也會去洞察一個人言行和神态背後的動機,所以,第一印象對我來說還是有點作用的,但不絕對,我有意識的給對方留了可以改觀印象的口子。
不以第一印象去評定他人是“不唯己意”的其中一點。
為了闡述“不唯己意,方可消障”的原理,我接下來以《學經》的部分章節進行說明。
聖人之書,聖人閱之,無相無字;賢人讀之,謹而行之;達人觀之,警而示之。好利之人言有利,好辯之人得其辯,妄念之人斷其意,不善之人言其邪,心障之人言其魔。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其中的内涵:
我們學習《道德經》、《金剛經》、《聖經》等經典著作,為什麼每個人的解讀會不太一樣?為什麼一個人每次讀會有不同的感悟?
其實,經曆不同、角度不同、靈性不同,自然悟出來的道理也就不一樣。
其實,無論是哪種,都是自己内在映射,我不覺得一個人曆盡滄桑後能才讀懂、得出深層次道理的人是悟性高,因為他的時間成本太高了,我們終其一生并不是去踩坑,并不是去曆劫,坑太多、劫太多,人一輩子都不可能踏完。我欣賞、敬佩那些為了理想、為了完善自我不斷突破自己的人,他們身上的韌性,他們對心性的追求讓人尊敬,我更欣賞那些而立之年依然保持着純粹、純正心性的人,他們平靜、睿智,懂得這世的美好,并且願意去認真享受這世間的美好,他們活得通透、幹淨。智慧一個很重要的好處是可以趨利避害、享受人生。
而這背後是對人性中貪、執、妄的把握,比如,與自己喜歡的人,去做喜歡的事情。
這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困難。
單不說找到同頻且喜歡的人多麼不容易,還要彼此有意願去做喜歡的事情,無關名利,無關對錯,無關他人,這本身就需要勇于去拒絕很多事情,如果沒有純良的心性,很難把握住那顆躁動的心不被貪、執、妄所糾纏。
當然,有的人就喜歡貪執妄所帶來的财、色、名、利的豐盈物質和精神享受。
這本無對錯,不損害他人就可以了。
“聖人之書,聖人閱之,無相無字”,短短幾個字,表達的寓意是令人動容的,我們總在學習經典、領會經典、踐行經典,但是隻要你去學了,就已經不是“聖人”了,所以那些學點東西就标榜自己多厲害、多偉大的人,隻能說,心性還差一些。因為經典書籍裡面的智慧本身就是“聖人”内化了的東西,人家隻不過是自然而行罷了,且不自知。
“賢人讀之,謹而行之”,賢良的人會按照書中智慧的指引去改變自己的言行,我們可以說這樣的人是在修行,他們願意去切實的做到,這一點也非常難得,我覺得這樣很高級,“高級”這個詞透露着“易行”着快樂,不知你能不能感受得到。
“達人觀之,警而示之”,人們聽到一個非常有道理的東西,會引起共鳴,自己熱血沸騰,心生向往,然後把它作為了警示标語,提醒自己要做到,但是,最終卻很少真正的去做。“達人”是指通達事理的人,他們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上是明白的,但是不如“賢人”能夠在生活中真正的做到。
為什麼人會有不同的表現?
蝶不知有寒冬,蚊難達高空,自身所限也。世人解聖人之意,非聖人之本意,己意自顯也。
每個人看待一個事物,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和角度,這是自己潛意識或者内心的映射,并不代表客觀事物的本真。
其實,這也本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大家要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清楚自己的認知程度,如果你認知程度低,就要多聽聽他人的看法,如果你認知程度比較高,那麼你要獨立思考,找到事物内在的邏輯和本質,這樣才能比較好的看到事物的内在真相。
為什麼總要強調要謹言慎行?
原因也是如此。
你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就像人們常說的那句: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隻有說到做到的事,才是真正的悟性和認知。
人們對于一件事都有自己理解和解讀。那麼,就難免會産生誤會和會錯意的情況。而這一切情況的産生,都是源于自己的妄念。或真、或假、或正、或邪,皆源于自己的内心。
正所謂:
是故一語出,他意有會,意會易生其妄,是為常。
客觀來講,這種會錯意和誤會是很正常的事情,或者說,誤會是大概率是事件。因此,也不要因為自己存在誤解或者理解有失偏頗而對自己産生自我否定或者自怨自艾的心理。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