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納入中原王朝管轄,始于漢武帝元封二年益州設郡,由于這裡夷人雜居,民族、文化複雜,漢王朝對這裡的統治方式采取了土流兩重政策。對于具備王化條件的地區直接采用郡縣制管理,而其他其餘則采取了羁縻之制,任用當地夷帥為王、侯。
但到諸葛亮南征之時,南中地區除了夷帥之外,還出現了很多擁有私人部曲的夷化大姓,這些人多數為西漢時期移民實邊而來的漢族上層後裔,漢初将領雍齒後裔雍闿即是其中之一。
這些大姓享有政治、經濟、軍事特權,又與南中夷帥、土酋通過聯姻方式相互聯合,實力強大。所以,面對這樣一個複雜的局面,諸葛亮問計于參軍馬谡,馬谡提出了著名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略。
諸葛亮采納了馬谡的建議,攻克南中後,斬殺了叛服不定的雍闿,抽調青羌丁壯組建無當飛軍,同時又“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置五部都尉,号‘五子’”,并重點扶持了爨、孟兩家,“收其俊傑建甯爨習、朱提孟琰及獲為官屬”,爨習官至領軍。
據《華陽國志》記載,為了防止南中複叛,諸葛亮以出金帛的方式,吸納未曾投靠大姓的夷人成為對方部曲,最終實現了“終亮之世,南方不敢複反”的既定目标。
爨姓在諸葛亮支持下,迅速壯大。“爨”,讀音為“竄”,可謂是中國筆畫數最多的姓氏,原本是周王朝竈官,屬于以官職為姓。西漢初年,在漢武帝“慕徙死罪及奸豪以實之”的政策下,爨姓遷居南中。
在諸葛亮扶持下,爨姓在三國時期成為與霍、孟并立的三大家族,此後随着霍、孟火并,爨氏獨霸南中,可以說,諸葛亮成就了爨氏。
也就從這一時期開始,爨氏成為世守滇地的大族,先後在西晉太康年間抗擊閩濮,南朝劉宋初年擊敗犯境緬戎。不過,到了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南诏蒙氏崛起,興師滅爨,守衛了邊地523年的爨氏家族覆滅,多數居民失去爨姓,同化為少數民族爨族和白族,另有部分爨氏族人或改姓寸姓,或遠去海外。
不過,在滇東一帶,卻形成了獨特的爨文化,當地的書寫字體被書法界稱作爨體。到清朝中期,記錄着爨氏家族事迹的爨寶子碑、爨龍顔碑先後出土,世人才得以一窺爨氏經曆和“爨體”碑文。
上世紀60年代,國家文物局正式将全世界僅存的兩塊爨體字石碑列為第一批國保單位。據媒體記載,70年代末,一行極度崇拜漢字書法的日本人幾經周折,輾轉來到雲南曲靖(當年爨氏活動的中心區域)要求朝聖,在遭到婉拒後,他們虔誠的跪拜在地,并發誓還會再來。
果然,20年後,當年的那些日本朝聖者再次來到了雲南,虔誠的學習爨體書法,這一傳奇的經曆,也再次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強大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