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漢書》記載:“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今商丘睢陽區)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阏伯(商契)之墟也。”也就是說,周朝封微子啟(纣王兄長)于宋,原因在于宋地是商契之墟,将商朝遺民封在了祖地。既然宋地是商族祖地,那麼此地必然存在大量先商痕迹。
1988年,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與中國進行考古合作,共同發起“商丘計劃”,目的是在商丘探尋先商蹤迹,揭開先商的神秘面紗。
曆經十餘年的艱苦探尋(下圖),雖然聯合考古隊發現了西周宋城,取得了一些重大考古成果,但一直沒能發現成規模的先商遺迹,最終隻能抱憾而歸!
那麼,到底是聯合考古隊運氣不佳,沒能發現先商遺址,還是搞錯了商族起源,商丘根本不是“阏伯之墟”?2010年,河北石家莊發現的一座先商遺址,推翻了《漢書》記載,商族另有起源。
首先,甲骨文中的神秘宋國
周朝封微子啟于“宋”,那麼為何商朝遺民會被封在“宋”地,背後有沒有耐人尋味的考慮?其實是有的,周代宋國之所以叫“宋”,并非沒有緣由的。
先秦文獻中,“商”與“宋”通用,比如“商太宰見孔子”,肯定不是商朝太宰見孔子,而是宋國太宰見孔子。之所以如此,其中郭沫若等學者考證認為,“宋”中之“木”有“桑”音,而“桑”與“商”同音,因此古代“商”、“宋”互通。如果這樣,那麼周代宋國即為商國,更重要的是由此或可找到商族祖地。
在甲骨文上,有一個記載值得重視,即武丁封“子宋于宋”,武丁将親子“子宋”封在了宋地。如今考古發現,商代宋國位于河北石家莊趙縣的“宋子城遺址”。
既然商宋相通,那麼武丁封“子宋于宋”,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子宋于商”?而帝舜封商契在商地,商地是商族祖地,如此,是不是意味着商朝祖先之地是在石家莊一帶?
其次,石家莊發現先商遺址
1956年,在河北石家莊平山城西門外冶河東岸,考古發現一座橫跨仰韶至戰國的遺址,該遺址面積隻有2.2萬平方米,存在較厚的商文化層。
2010年,在河北石家莊鹿泉區北胡莊,考古發現鹿泉北胡莊先商遺址,距今4000到3600年,初步判定大約為15萬平方米,是石家莊面積最大、出土最多的先商遺址。
其中,該遺址距今4000年的時間判斷,也與曆史記載有一定吻合之處。根據史書記載,大禹治水距今4000年左右,當時商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後被帝舜封在商地。
石家莊文物局副局長張獻中介紹,先商、早商和晚商文化,在石家莊區域都有廣泛的分布,“從目前遺址分布地域看,都證明石家莊區域是湯商祖先的發祥地。(鹿泉北胡莊先商遺址)從實物角度印證了滹沱河流域石家莊區域是商祖先的發祥地。”
總之,從如今考古發現來看,在距今4000年時,商族出現于石家莊一帶,因此石家莊鹿泉北胡莊先商遺址必然是商族祖地之一。
第三,考古表明商族逐步南下
商朝起源于石家莊一帶,他們如何南下滅夏的呢?考古大緻揭示了這個過程。
2014年,在河北省邯鄲市薛莊附近,考古發現“邯鄲先商古墓群”,遺址墓群密度之高,出土文物數量及種類之多,在中國先商考古史實屬罕見。
本世紀初,在河南濮陽高城遺址,考古又取得一些新發現,即高城遺址橫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裡頭文化(先商時期)、殷墟時期、周朝、秦漢等時期,其中出土過一些先商文化風格的文物。
上個世紀,在邢台到安陽一帶,考古發現漳河型先商文化遺址,即“漳河型文化”。後來,在河南新鄉輝縣一帶,考古發現先商文化遺址,即“輝衛型文化”。其中,在河南輝縣孟莊一帶,考古發現工事較為完備的先商古城,高達12.5萬平方米,表明當時商族已是一支相對獨立的政治實體,極有可能與王亥有關。
從考古來看,商族逐步南下,即從石家莊——邢台——邯鄲——濮陽——新鄉輝縣,逐步逼近夏朝統治核心區,最終滅掉了夏朝,并先後建都于偃師商城、鄭州商城等,如此也就推翻了《漢書》關于商丘的記載。
綜上可見,商朝起源于河北一帶,大概天氣變冷,于是商族逐步南下,進而與夏朝逐鹿天下,所以在如今的河南商丘尋找先商蹤迹,注定難有成果。
正因如此,纣王之子武庚,商亡後周朝讓其建立邶國,但在周武王去世後叛亂,失敗之後逃亡河北老家,因為河北涞水出土的多件邶伯銅器即其證據。與此同時,周人将召公奭封于燕,在河北一帶建立燕國,最初所防備的可能也是商朝殘餘勢力。
最後,關于“阏伯之墟”,更多文獻指向的是河南濮陽,比如《水經注》記載“河水舊東決,迳濮陽城東北,故衛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窮桑徙此,号曰商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因此史書上的“商丘”不在如今的商丘,而可能在如今的濮陽。當然,按照商朝起源來說,“阏伯之墟”即便不在濮陽,大概也是在冀南豫北一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