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通報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後城咀石城遺址、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等重要考古新進展,揭示史前與夏商城址建制和文化發展脈絡。
内蒙古呼和浩特後城咀石城遺址
後城咀石城遺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是内蒙古中南部地區迄今發現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石城遺址。
内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松介紹,連續多年對後城咀石城甕城、城門區域的系統發掘,基本明确了後城咀石城有着龍山時代最為複雜、完備的三重防禦體系,即由外甕城城牆、馬面、台基以及外環壕溝構成的第一道防禦體系,由甕城城牆、甕城城牆上布置的台基、墩台以及内環壕構成的第二重防禦體系,由主城牆、主城門以及在主城門兩側設置兩座馬面構成的第三重防禦體系,是河套地區聚落形态的生動實物例證。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
碧村遺址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興縣,地處蔚汾河和黃河交彙處,年代距今4000年至3700年,是山西境内黃河沿岸地區首個确認的龍山時代大型石城聚落。
專家認為,碧村遺址是河套地區黃河支流河口處發現的最大規模的城址,是蔚汾河流域龍山時代晚期的中心聚落遺址。遺址的東城門為保存完整、結構嚴密、形制規整,顯示了河套地區石城遺址一類獨特的城門形制。同時,碧村遺址控扼黃河兩岸的突出戰略位置,城址布局呈現出處處設卡、重重把關的多重防禦體系,強烈指向其應是龍山時代黃河岸畔的一座關口城市,掌控着西部與中原之間的關鍵要道,是揭示晉陝高原龍山時代社會和政治關系的重要支點。
河南偃師二裡頭遺址
二裡頭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地處洛陽盆地中部、古伊洛河北岸台地上,遺址現存面積300萬平方米,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30年間,學術界普遍認為是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認為,二裡頭遺址以道路和牆垣規劃為多個方正、規整的功能區,除宮殿區、作坊區以外的多個區域外側以圍牆間隔、防護,而且曆年在其中多個網格内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每個網格應屬不同人群,表明二裡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嚴謹、規整的規劃布局,顯示社會結構分明、等級明顯,統治格局井然有序,暗示當時有成熟發達的統治制度和模式,是進入王朝國家的重要标志。
河南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
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位于鄭州商城遺址内城東南部,是一處商代中期白家莊期的高等級貴族墓地。
綜合分析,2号墓為墓葬區的主墓,墓主人為商代白家莊期高等級貴族,是鄭州商城目前發現随葬品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等級最高的貴族墓葬。特别是墓底6處殉狗的現象在早、中商文化中也是非常少見的。
專家認為,鄭州商都書院街商代墓地進一步豐富了商代中期文化的内容,是鄭州商城遺址功能演變、曆史沿革的重要證據。高等級貴族墓葬出土多件黃金用品的現象較為少見,反映了商時期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密切聯系。新發現将有力拓展商代考古研究的空間。
此次通報的4項重要成果,展現了中國史前文明化與早期國家形成發展的曆史進程,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重要實證。
韋衍行 侯琳琳
來源: 呼和浩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