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父劇照
魯莊公二年,《春秋》一則記載,十分引人注目!“夏,公子慶父帥師伐于餘丘”。為什麼說這則記載會引人注目?不僅僅這是一次魯國的軍事行動,更重要的是,公子慶父是誰?
一般而言,公子之稱,應是當前魯君之子。但是,這年的魯莊公生于魯桓公六年九月,公元前706年,到魯莊公二年夏,即公元前692年,滿打滿算,也就十四歲,加上虛歲,也就十五歲。如此年少,當然不可能有子,甚至還未知男女之事!
當然,也可以說,是魯莊公的兄弟。是的,魯桓公的兒子,也可以稱為公子。《公羊傳》在魯莊公二十七年,就是這麼說的,原話是:“公子慶父、公子牙、公子友皆莊公之母弟也”。也就是說,公子慶父是文姜所生!大家試想,魯莊公是文姜長子,這是《春秋》的記載,不可能有誤!如果公子慶父也是文姜所生,而且是其弟,那公子慶父年齡不可能超過十二歲!
這樣的說法,曆代注釋者,都不以為然!認為公子慶父不可能是文姜所生,因為軍國大事,魯國不可能啟用一個十二歲的少年去統帥兵馬,并擔任外出征伐的重任。這于情于理,都說不通!因此大都否定《公羊傳》的說法!如果這樣的懷疑是成立的,那麼可以想見,《公羊傳》的作者,公羊高先生的說法也有很不靠譜的地方!甚至也可以懷疑,公羊高讀《春秋》是粗枝大葉,不求甚解!但不幸的是,《史記》中也采納了這樣的說法。
否定了《公羊傳》後,更多的注釋者認為,公子慶父一定是魯莊公的兄長,即庶兄。這就是說,公子慶父仍然是魯桓公的兒子,甚至是長子。問題是,公子慶父,字仲孫。如果是魯桓公的長子,與仲孫作為字就有些矛盾。一般而言,字是成年以後的昵稱,作為第二個孫子的含義則最為接近。作為孫子,那肯定是魯惠公的第二個孫子才對。如此,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魯桓公在有魯莊公之前會有兩個兒子以上的兒子嗎?也許,第二個孫子的含義,不是魯桓公的第二個兒子,而是魯惠公的第二個孫子就可以了。
一般認為,魯桓公生于公元前731年,即位于公元前712年,公元前706年魯莊公誕生,此時魯桓公年齡二十五歲。按照此年齡,如果二十歲娶婦,即公元前711年婚娶,而且 不止一個,那麼在魯莊公誕生前的六年時間内,應該會有若幹個孩子出生。從後來情況看,公子慶父逃難入莒,這有可能是魯桓公一開始娶了莒國公主。如果莒國公主生育及時,并假定魯莊公二年公子慶父年齡二十,那麼公子慶父就生于魯桓公元年,這時魯桓公剛剛即位,生個男孩,起名叫慶父,的确應景。自然,這個年齡,此時已屬成人,大可領兵。
這是按照古人男子二十歲娶婦的說法來推定,其實,從鄭莊公、衛宣公這些人的情況看,諸侯之家,公子婚配年齡肯定早于二十歲,甚至在十六七歲就已經婚配,并開始有子嗣繁衍,但他們大多是庶出子女。要做國君夫人,那是政治聯姻,不會按照你嫁到的時間先後來算,而是要看你是誰的女兒。因此,魯桓公有比較年長的庶出公子是大概率的事件。如果說公子慶父是魯桓公所生的第二個兒子,也毫無違和之處。
這年夏天,公子慶父年齡二十,應該是第一次領兵出征,出征對象是遠在二百公裡之外的於馀丘,這個地方在今天山東省臨沭縣東南。由于《左傳》沒有說明這次征伐的任何信息,因此這次戰争的性質、結果我們一概不知。據稱,作為《春秋》記載於馀丘三字,說明這是一個國家。也許在公子慶父的征伐以後,這個國家就消失了。從地圖上看,通過這次出征,魯國的疆界向東南又推進了一大步!
作為慶父,是魯莊公時代最有權勢的公子,也是孟夫子的祖先。據說到漢朝的時候,慶氏由于避諱皇帝劉慶的名諱,都改姓為賀,因此也是賀姓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