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
随着近年來“文創熱”的興起,與文創相關的展覽、博覽會等也活躍起來。CNSPHOTO提供
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物”系列考古盲盒一度一盒難求,拿起小鏟子,看看能挖出什麼寶物?丁晨/攝
與藝術家聯名創作的盲盒成為當下年輕人瘋狂追逐的潮流。丁晨/攝
給你一把洛陽鏟,你想要的寶物這裡都有。
最近,不少年輕人紛紛加入到“挖土”的陣營中,為的是尋求一件件“失傳的寶物”。這正是河南博物院近來推出的考古盲盒。該盲盒一經面世就廣受歡迎,甚至出現了一盒難求的火爆場面。
不僅如此,陝西曆史博物館、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等文博機構也相繼打造了文創類盲盒。新穎的開盒形式、呆萌的形象設計、精緻的各類寶物……讓許多館藏文物以更為鮮活的形象走進公衆視野。
考古盲盒成爆款
考古盲盒火了!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失傳的寶物”自去年12月上線以來,銷量始終保持平穩上升的态勢。截至目前,該系列銷售量已達17萬件。
“失傳的寶物”考古盲盒采用區别于常規意義的盲盒形式,将寶物藏于來自洛陽邙山的土塊之中,同時在盒中配備洛陽鏟、竹簽等工具,盡可能還原考古現場,試圖讓人人都成為“考古官”。考古盲盒分為“傳說”“史詩”“傳承”三款,定價分别為70元、80元和90元。據介紹,其上線之初曾一度銷售一空,甚至有網友每天都通過社交平台聯系博物館客服,記錄自己“今天又沒搶到”的經曆。
同樣成為爆款的還有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青銅小分隊”系列和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祈福神官”系列盲盒。“青銅小分隊”系列盲盒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皿和紋樣為創作基礎,在一個物體上将不同形狀的花紋雕刻出來,緻力于尋求古物中“拙”的感覺。而“祈福神官”系列盲盒也因神似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文物“青銅縱目面具”而俘獲人心。不僅如此,國家博物館也于日前公布,将以“夔龍”玉佩為原型,融合二十四節氣打造首款潮玩IP玩具。
那麼,“盲盒”是什麼?所謂盲盒,就是在不透明的盒子裡裝着各式各樣的人偶玩具,分為基礎款和隐藏款。此外,與藝術家或插畫師聯名創作的拼圖類盲盒以及樂高抽抽樂人偶等,都成為眼下年輕人瘋狂追求的潮流。由此可見,以河南博物院為首打造的“文創 盲盒”又拓展了盲盒的新形式。
北京師範大學文創院助理研究員李莉多年來參與了十多項重大智庫課題,在文創産品開發、設計方面有專研,她告訴中國商報記者:“盲盒的起源是日本扭蛋,其概念可以拆解為兩層:一是盲盒内的産品為潮玩手辦,從這一層面講,盲盒實則是文創産品中的一個品類;二是從消費心理而言,盲盒也是一種營銷方式。”
爆款的真正原因
對于博物館來說,文創開發其實并非一帆風順,也經曆了點滴摸索的過程。
以河南博物院為例。近些年,該博物館開發過不少文創産品,但并未形成規模和氣候。在國家不斷出台利好政策的推動下,2019年2月河南博物院成立了文創産業領導小組,并設立文創辦公室,着眼于“大文創”,搭建平台助力全省文創産業發展。
明确了目标和定位後,河南博物院很快梳理出100多個文物元素創意點,涉及服飾、配飾、擺件、輕奢等多個類别的文創産品。
河南博物院文創辦主任宋華向中國商報記者透露,此番大火的“失傳的寶物”考古盲盒設計及研發的初衷,就是想探索文創新模式,借用當下年輕人比較喜歡的盲盒形式,通過還原考古過程增強公衆的參與感,讓各位“考古官”親身體驗“喚醒”文物的過程,從而達到文化傳播的目的。
據宋華介紹,這款考古盲盒獲得了網友的積極反饋,同時也收集了許多真誠的建議。比如有網友反饋“不知道挖出來的寶物到底是什麼”,對此,宋華表示,“考古盲盒的挖掘過程是具有真實感和體驗感的,因此我們希望在解讀文物的時候,也能給消費者帶來這種感覺,而不是讓他們面對冰冷的機器或是紙面上的文字。相較之下,我們更提倡消費者與線上客服進行對話,更具互動感。”
“與以前簡單授權開發文物不同,現在所有文創産品均由我院文創部門主導開發,并參與到産品創意、設計、生産等全鍊條開發過程,對每個環節進行把關,文物元素提取差一點點都不行,這也是出現爆款的真正原因。”宋華說,“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觀衆把‘博物館記憶帶回家’,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文明、了解河南文化。”
情感陪伴的體驗
通過多年的研究,李莉認為那些生活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于1995年至2005年出生的人,更容易成為盲盒的主要消費人群。
出生于1996年的多克,正在北京某高校攻讀碩士學位。她最熱衷的盲盒是泡泡瑪特Labubu和Dimoo兩個系列,也曾有朋友贈送她某美術館推出的“大藝術家”系列世界名畫盲盒擺件,她覺得這個系列做工非常精緻,像是在用另一種方式将世界名畫中的經典人物複刻出來,又附以新的形象與内涵,“感覺名畫與我的距離更近了”。
同樣來自北京的85後張敏航,是圓明園管理處文物考古科科員。因為工作原因,她已經成為博物館文創産品的“鐵粉”。2018年左右,她開始加入盲盒的購藏大軍。角落君、樂高的抽抽樂人偶以及拼圖類盲盒等都被她收入囊中。相比較于泡泡瑪特這一類的大熱門IP,張敏航更傾向于選擇自己真正喜歡的設計師風格和系列,而非一味跟風。不過,對于現在“端盒”(一次性購入12個盲盒)的現象,她認為挑選、購買和拆盒的過程都是為了尋求不可知的心理刺激,但端盒卻弱化了這種感覺,盲盒本身存在的意義也降低了。
年輕人為什麼喜歡盲盒?在李莉看來,這與當代年輕人所處的生存環境密不可分。當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讓不少人的孤獨感變得越來越強烈。尤其對于年輕人來說,盲盒所帶來的情感陪伴體驗正在逐漸代替其本身的功能性。另外,李莉認為盲盒熱也與年輕人所處的社交群體有關。如今,很多年輕人購買盲盒、讨論盲盒,已經形成了一個特定的亞文化圈。而将盲盒作為禮物互相贈送,也成為這類群體中常見的饋贈方式。
讓文創“潮”起來
去年,國家文物局官網發布《關于向社會公開征求(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這份征求意見稿中專門增加了支持文物收藏單位文創産品開發作為發揮館藏文物作用的條款,意味着從政策層面鼓勵博物館的文創産品開發。
李莉認為,博物館是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其功能和定位是文化傳播和文化教育,因此需要将博物館中的傳統文化資源和内涵向外轉化。定期舉辦展覽、出版相關書籍、開發相關文創産品等都是實現文化轉化的方式。她建議文創産品可以通過那些與公衆日常生活相關聯的物品體現博物館的文化元素,形成更為具體的視覺印象,進而完成相對精确的對象化傳播。
與李莉持同樣觀點的還有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李峰。去年,他在“上海對話”高峰論壇上透露,上海博物館的調研結果顯示,40歲以下的觀衆占70%,而且年輕女性和帶孩子的家長成為文創消費的主力,所以開發文創産品的針對性非常重要。在他看來,博物館進入IP運營時代的核心,在于對博物館藏品内涵文化資源的深入解讀,并将這些成果以生活化和日常使用化的粉飾進行轉換和再利用。
而讓文創産品“潮”起來,也成為當下業内人士的一個共識。在宋華看來,博物館應結合更多新形式打造更易被大衆接受的文創産品,同時也要積極打造博物館自身的文創品牌,讓博物館文創“潮”起來,不斷地創造新的潮流趨勢,使文創産品真正具有引領作用。據她透露,目前河南博物院正嘗試開發“女皇的祈福”系列彩妝、護膚、日用品等象征女性身份的新産品,同時還将借助《唐宮夜宴》呈現的文化元素生産仕女樂隊盲盒。
如今,文創産業的大趨勢是不斷開放、不斷市場化、不斷規範化。如何把握“守正”和“創新”之間的平衡,同時更多地吸納專門人才,設計出更加契合當代人消費狀态的産品,主動擁抱流行的大衆媒介,這才是博物館文創産品開發者亟須思考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