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習俗吃月餅?“八月中秋月餅圓,節筵都做一天延城東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鬧畫船”,這是《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中對老底子甯波人過中秋的描述,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中秋節習俗吃月餅?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秋節習俗吃月餅
“八月中秋月餅圓,節筵都做一天延。城東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鬧畫船”,這是《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中對老底子甯波人過中秋的描述。
“八月中秋月餅圓”過中秋一定要吃月餅嗎?
中秋月餅是一個怎樣的存在?當有人熱情地把它遞到你面前,你嘴角擠出的笑容透露的很有可能是抗拒;可如果真的過一個沒有月餅的中秋,你或許又會有些失落。
其實,對于甯波人來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月餅都不是中秋的必選項。
在甯海,人們習慣“八月十六吃烊糕”。所謂“烊糕”,是把浸過的米和黃豆用石磨磨出來再蒸。
在鎮海,人們會吃“新米蜂糕”,也就是“水溻糕”,由米粉蒸制而成。除了自家吃,還要蓋上紅印,“四親八眷都送遍”。
在北侖,中秋吃甜湯果的人不少。湯果,就是用水磨糯米搓成小圓粒,在水中煮熟。喜歡吃鹹的,有時也會加些青菜。
當然,過去人們不吃月餅,主要原因是經濟條件不允許。而現在,一些人不愛吃月餅,是因為太甜太油太膩,這多半跟月餅的餡有關,蓮蓉的太甜,五仁的難以描述……那老底子甯波童謠《十二月歌》中唱的“八月月餅嵌餡子”,嵌的是什麼餡呢?是苔菜!甯波靠海,以苔菜為餡也算是就地取材,符合甯波人的口味,而且苔菜可甜可鹹,更是備受青睐。
“鼓吹通宵鬧畫船”
不是端午才有“龍舟競渡”嗎?
大家都知道端午有“龍舟競渡”,而在甯波,就連中秋,人們也要“競渡”,而且場面絲毫不輸端午,“鼓吹通宵鬧畫船”。
傳說中,這一習俗的由來跟“節筵都做一天延”一樣,和史浩有關。
相傳,史浩年幼時去看賽龍舟,人山人海,根本擠不進去,很多人還嘲笑他家隻有孤兒寡母。史浩下定決心,将來一定要讀書做官,在月湖賽龍舟給母親看。後來,他果然做了宰相,于是選定中秋佳節在月湖上賽龍舟。
相比之下,另外一個版本的說法更具可信度。甯波本是江南水鄉,尤其是在如今鄞州雲龍、東錢湖一帶,水脈縱橫。每年臨近中秋,早稻已割,晚稻已種,忙碌的農人好不容易閑下來,便想出賽龍舟作為娛樂。《鄞城十二個月竹枝詞》中說的“城東更比城西盛”,多半由此而來。
除了娛樂,老底子甯波人中秋賽龍舟的寓意在《鄞縣通志》有所提及:“各鄉祠廟為會祀神,以龍舟競渡,謂之報賽,與各處端午競渡不同。”
“八月十六等不到”
什麼美味能讓人垂涎欲滴?
這道讓人“八月十六等不到”的美味,堪稱中秋餐飲界“喜茶”“AJ”的,就是“鴨撲芋”了。
“鴨撲芋”,作為甯波民間過中秋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其實就是鴨肉炖芋艿。隻是,選用的鴨肉和芋艿都挺有講究。鴨要選老鴨,入秋後老鴨一般不生蛋,适合煮食。芋艿則要選奉化芋艿頭或芋艿子。民間有句俗話“跑過三關六碼頭,吃過奉化芋艿頭”,由此可見奉化芋艿的“江湖地位”。
中秋吃“鴨撲芋”,主要是因為此時正值鴨肉最為鮮美的時節,也是芋艿新上市的時節。此外,芋艿圓潤潔白,民間将其形容為月亮,相傳在中秋吃芋艿能夠辟邪消災;鴨子則象征大雁,有“鴻雁報喜”的好兆頭。
燒“鴨撲芋”并不難,有一個秘訣:要單獨煮芋艿,芋艿如果和鴨肉一同放入湯,湯會發黑。
“是日必返其夫家”
這個習俗放到現在可得改改
提到中秋,人們就會想到“團圓”。團圓成為中秋節最主要的民俗信仰。
據考證,明朝的文獻裡有“團圓節”的記載。《帝京景物略》中提到:“……女歸甯,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類似的說法在文獻記載中還有很多,比如《張北縣志》中說:“故是節,出嫁之女,趕節前送回夫家,以便團圓。”民間說得更直白:“甯留女一秋,不許過中秋。”
可這習俗放到現在估計是行不通的,如果處理不當,就可能引發家庭矛盾。
這裡必須給餘姚馬渚的女婿們點個贊。在當地,中秋是女婿孝敬丈人丈母娘的節日。一般送節的禮物為四色,大緻是一隻蹄髈、兩斤桂圓、兩斤白糖、六斤月餅。女婿到丈母娘家,不論遲早,丈母娘都要燒“打蛋年糕”給女婿吃,女婿回自己家前,丈母娘還要燒糯米團子給他吃,并把女婿送來的禮物回贈一半,以表示對小輩的關愛。
甯波晚報 記者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