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東山莫釐王氏的故事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作者:董文娜
蘇州滄浪亭五百名賢祠中的王鏊畫像
蘇州東山莫釐王氏是明清時期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科舉官宦世家,近代以來又成為科教名門。這一切與其重教讀書的家風密不可分。
莫釐王氏在南宋初自中原遷居吳縣洞庭東山(今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其始遷祖本為武将,其子孫後以經商起家,終以科舉顯名。明代中期的王鏊是莫釐王氏家族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王鏊高中探花,官至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明代大才子唐寅稱贊他“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無雙”。王鏊也讓之前寂寂無名的莫釐王氏聲譽日隆。清代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認為“王氏自文恪(王鏊的谥号)以後,以能文世其家,三百年來,吳中言文獻者,必首洞庭王氏”。
《王氏家譜》是莫釐王氏的首部家譜,由王鏊父子修纂。王鏊是立家規、嚴家教的典範,家譜中收錄他的十九通誡子書,尤其是訓誡長子王延喆的,“語極嚴切”。迄今,《王氏家譜》總共經過六次修改。研讀《王氏家譜》,不難發現,莫釐王氏由武轉文,成功實現家族轉型,世代保持文化名門的家聲,靠的就是重教讀書。
“積金積玉不如積書教子,寬田寬地莫若寬厚待人”,王鏊認為家族要興旺起來,光靠有錢不行,還得讀書。王鏊家族世代經商,一開始族裡子孫都不願讀書,他後來就定了個家規,家中子孫考取不同層級的學校或功名,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家族中積累起來的财富該如何處理,王鏊認為“身後财富不能不留,不能多留”,如果不留,子孫發展會受到限制;如果多留,子孫可能坐吃山空。為此,王鏊效仿古人設立了“義莊”。“義莊”是家族中的殷實者捐贈或合夥捐置的田産,用以接濟族中鳏寡孤獨與貧窮之人以及協濟族人讀書應試。“義莊”由北宋蘇州名臣範仲淹始創,對蘇州各大家族影響頗深。通俗來講,莫釐王氏的義莊是為族人服務的機構,凡遇經濟上的困難、天災人禍等急需救助的情形,特别對于貧困弟子、沒有力量讀書的,都可從義莊中領取一定的錢款或物資。
據記載,莫釐王氏的義莊對“孤幼子弟,無力讀書者,每年給束脩錢兩千四百文至十六歲以上”,如果孩子有意向深造的,可以再延長援助三年。義莊對資助的對象、時間、金額都有着極為詳盡的規定,這樣每一筆經費都用在了合适的地方。義莊的存在,對于莫釐王氏形成崇尚讀書的優秀家風起到了重要作用。
“童年以祖鏊為偶,少年勉學立志,成年以實涉世”,因為在小山村中出了王鏊這樣一位備受稱贊的宰相,莫釐王氏一直延續着教育孩子從小要像王鏊一樣好學立志,長大做大事做實事的傳統。直到今天,莫釐王氏族人還給孩子取名民鏊、彥鏊等,意味着從小在孩子的心目中樹立一個學習的好榜樣。
到了清代,莫釐王氏在科場上的成績大放光彩。值得一提的是王鏊八世孫王世琛高中狀元,彌補了王鏊隻取探花的遺憾。近代以來,莫釐王氏逐步發展為科教名門,湧現了一大批國内外一流的專家學者,這其中以王頌蔚一家最為突出,王頌蔚的子女王季烈、王季同等是當時著名科技專家、教育家,孫輩王守武、王守覺兄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外甥女何澤慧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丈夫錢三強是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對我國“兩彈”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1915年,王季烈在跋王鏊家書時,道出父親王頌蔚極為重視自己家世傳承的原因,王頌蔚認為,王鏊以來王氏家聲十幾代不墜,全靠文恪公“诒謀之善”,為子孫妥善謀劃,因此他要求子弟多讀王鏊訓誡王延喆的家書,反複體會,防微杜漸。(董文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