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3000多年前的古人是怎樣蓋房子的嗎?
近期,北京琉璃河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吧。
通過本次考古發掘,首次在城内發現結構清晰、内涵豐富的成規模夯土建築基址。夯土建築上可見至少四層人類活動面,整個房基最厚的夯土基礎地方有1.62米深!這對于研究早期建築工藝、建築結構和遺址興衰具有重要價值。
本次考古發掘還出土了粟、黍、小麥、大豆、大麥等炭化植物種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遺址考古現場負責人王晶介紹,這些種子反映出西周時期琉璃河先民的“食譜”以粟、黍為主,屬于北方旱作農業生産生活方式。原來西周先民就開始吃小米和黃米啦!
重大考古成果
琉璃河遺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鎮,是西周時期燕國的都城和始封地,現存西周時期的夯土城牆、城内遺存和墓葬區。琉璃河遺址距今逾三千年曆史,是目前北京地區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頭,被譽為“北京城之源”。1988年,琉璃河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琉璃河遺址保護規劃(2020-2035年)》正式發布,遺址核心區村莊搬遷騰退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琉璃河遺址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首次在城内發現結構清晰、内涵豐富的成規模夯土建築基址。
2019年開始,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在北京市文物局組織下,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重啟了新時代琉璃河遺址的考古與研究工作。
考古隊在遺址内搭建了三維測控網,建立起琉璃河遺址考古信息系統。對遺址核心區和墓葬區開展了大面積的區域調查和系統勘探,新勘探出各類型遺迹數百處,進一步厘清了城址區的空間結構,大大加深了對墓葬區分布的認識。考古隊還對城内的小型地面建築、居址等進行了發掘,對城址南側大石河擺動範圍進行了調查,系統認識了大石河擺動對南城牆造成的破壞。
城内西北側發現成規模夯土建築一處,夯土建築目前揭露範圍東西長約28米,南北長約26米。其夯土基礎最厚處達1.62米,為分塊逐層夯築,夯層厚約8-12厘米,夯築質量較好。夯土基礎之上保存有多組牆體和若幹柱洞,牆體最高處殘存0.91米,厚約0.4米,柱洞大小不一、使用方式不同。
夯土建築上可見至少四層人類活動面,牆體也可見修補痕迹,可知該基址曆經至少四次廢棄、再利用行為。基址建造年代不早于西周早期,廢棄年代不晚于西周晚期,時間跨度較大。這一夯土建築基址結構明确、層次清晰,對于研究早期建築工藝、建築結構和遺址興衰具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的考古工作出土、采集了青銅環首刀、銅箭簇、玉玦、綠松石及石器、骨器、陶器等遺物數百件,陶片兩萬餘片,表現出本地燕文化、周文化和商文化多種文化因素特征。同時,考古隊利用科技考古手段,對發掘出土的自然遺物開展了植物考古分析,出土炭化植物種子包括了粟、黍、小麥、大豆、大麥等,反映出琉璃河先民以粟、黍為代表的旱作農業生産生活方式。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現場負責人王晶說:琉璃河遺址本次新發現的夯土建築基址等級較高,符合西周早期諸侯國的等級地位,不但印證了文獻中關于“周初封燕”的史實,更為我們研究早期國家治理水平和等級制度提供了新的材料。遺物中表現出的中原旱作農業生産方式與出土器物中北方草原特征的遺物,共同體現出琉璃河遺址在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是早期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間的重要橋梁。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稱為“人之源”,琉璃河的西周燕都遺址是北京的“城之源”,雲居寺則是石闆經傳播之源,這些稱作北京的“源文化集”。
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
未來,房山區将圍繞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和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雲居寺這三大組團打造出北京“源文化”這張品牌。
來源 北京房山微信公衆号
編輯:胡德成
流程編輯 邰紹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