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知道門當戶對這個詞,什麼結婚前一定要想好啊,不然少不了你後悔的。
談到這個詞彙,一般人都會想到小姑娘小夥子在婚前的抉擇或者婚後的雞毛蒜皮。
實際上,門當戶對這個詞不是一個單純的門戶概念,還有更廣泛的含義。
跟大家講一個關于老人的例子。
《老年心理解碼——如何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感》中有一個咨詢案例是這樣的:
75歲的李叔叔非常嫌棄自己的老伴。
李叔叔是建國後第一批大學生,社會地位高、工作體面風光,而老伴40歲以前都在家種地。
李叔叔平常喜歡談論社會問題,老伴就關注家務,洗衣做飯之類。
相處時間久了,李叔叔感覺自己跟她沒啥共同語言。
“我不止一次想過,我倆結合是不是個錯誤,家庭環境不一樣、成長背景不一樣、興趣愛好不一樣,這簡直沒有一起生活下去的勇氣……”
基于這個案例,可以從三個方面深入探讨“門當戶對”。
01 “門當戶對”是個視野問題,不是個經濟問題
我們談下門當戶對的含義。
愛心傳遞熱線曾經做過一次專項調查,發現随機抽取的100名老年人中,有46%認為經濟上的門當戶對最重要,有32%的老人認為心理上的門當戶對更重要,而有22%的人認為門當戶對不重要。
這表明“門當戶對”不局限于家庭背景、經濟财富、學曆高低、社會地位等等,還應該有更多的考量、更多的解讀。
要是真的完全放開了,恐怕除了男女性别,有無數對形容詞都可以作為“門當戶對”的标準。
比如健康狀況、心理狀況、胸懷氣度、善良狀況、勤奮程度等等。
舉一個例子,古代社會讓一個年輕漂亮的農家女孩,嫁給一個有錢的糟老頭子沖喜,這叫“攀高枝”嗎,能簡單的叫“門當戶對”嗎?
所以,如此多的變量,相信不會有一方絕對占優勢的,而且随着變量的增多,單方面的缺點一定能找到另一方面優勢來彌補,兩人會越來越“勢均力敵”,越來越“門當戶對”。
這說明什麼?
“門當戶對”不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一個視野問題。
視野越全面,人越沒有高低貴賤之分。
那些堅持高人一等的人,起碼視野是狹隘的,考慮是不周全的。
02 “門當戶對”是個發展問題,不是個停滞問題
易中天談到,中國傳統社會的婚姻,目的是十分明确的。
- 一是盡義務,即“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 二是結親緣,即“合二姓之好”;
- 三是繼血統,即“生兒育女”;
- 四是過日子,即“男人無妻家無主,女人無夫房無梁”。
- 隻要門當戶對,有媒有保,便可結合;
- 隻要結合以後,能夠互幫互靠,團結協助,共建家業,就算是模範家庭了。
- 即便不模範,能湊合着過,不打得頭破血流,也行。
頭等重要的是女的得嫁得出去,男的不打光棍;
其次是結婚以後過不過得下去。
我比較認同易中天的看法。
首先要結婚,接着必須過得下去。
“門當戶對”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是一個初始變量,而是一個過程變量。
最開始的時候,大家剛談對象,“門當戶對”還是一個家庭背景、金錢财富的标準。
一旦結婚,實際上就默認兩人在同一水平線了。
婚後生活,“門當戶對”的标準發生變化了,更加動态、指标更加多樣了,甚至能直接決定家庭命運。
- 能承擔家務多少,這是責任的門當戶對;
- 對家庭付出多少,這是奉獻的門當戶對;
- 對子女關愛多少,這是關愛的門當戶對;
- 對長輩孝敬多少,這是孝順的門當戶對;
我們再看最上面的案例,發現李叔叔對“門當戶對”的理解,完全是停滞在了婚前的那一刻,沒有談到雙方婚後對整個家庭的責任和付出有多少。
這樣對女方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03 “門當戶對”是個幸福詞彙,不是個“分歧詞彙”
我一直認為“門當戶對”是一個褒義詞,它是用來代表雙方都能幸福的,不是來制造分歧的。
大家知不知道一個詞彙叫“情感儲蓄所”。
它的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個儲蓄愛和溫暖的地方。
你儲蓄多少責任和付出,就能提取多少幸福、快樂、溫柔和鼓勵等積極因素。
如果一方隻是一味埋怨,一味發牢騷,覺得命運對自己不公,不再往家庭裡面投入責任,那麼家庭情感儲蓄就會下降。
為了保持收支平衡,另一半就會有更多的犧牲。
相反,如果兩人一起承擔責任,經營愛和溫暖,那麼整個家庭的情感儲蓄會越來越豐厚。
這種溫暖不光會提高夫妻生活質量,還會在贍養長輩、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積極反饋。
如此,更多的人參與情感儲蓄,整個家庭的情感資産會更加充沛,人生會更加幸福。
對等且豐富的溫情投入,直至普惠整個家庭幸福,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門當戶對”啊。
大家贊同我的觀點嗎,歡迎關注@老人情感,發表觀點。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