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疾控
年終歲末,西安地區出現多例出血熱病例的新聞上了熱搜,牽動着大家的心。
目前西安報告的這些病例所患的疾病叫做流行性出血熱,學名腎綜合征出血熱,是主要經鼠傳播的自然疫源傳染病,在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被列為乙類傳染病。
疾控君想告訴各位市民,莫慌,對流行性出血熱無需“談虎色變”。那流行性出血熱到底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來預防呢?
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表現
出血熱是醫學上對一系列由病毒引起的,有發熱和出血症狀的疾病的統稱。流行性出血熱是病毒性出血熱的一種,主要由布尼亞病毒科漢坦病毒屬的漢坦病毒感染導緻。
出血熱具有三大主要症狀,即發熱、出血和腎髒的損害。具體表現包括發熱、疼痛(典型“三痛”:頭痛、腰痛、眼眶痛)、出血、充血(典型“三紅”:面紅、頸紅、胸潮紅)、低血壓休克及腎髒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故又稱為腎綜合征出血熱。典型病例病程通常包括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複期五個階段,輕型患者經治療很快恢複,但若救治不及時也可能因腎髒功能損害等導緻重症甚至死亡。
主要通過鼠類傳播
流行性出血熱不會在人與人之間直接進行傳播,主要通過鼠類傳播,帶毒的鼠類排洩物(如尿、糞、嘔吐物)、血液及其氣溶膠等可通過破損的皮膚黏膜、呼吸道、消化道以及其他途徑侵入人體。
作為一種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其疫源地主要分布在我國海拔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丘陵地區,疫區往往水資源較為豐富,耐濕性較強的黑線姬鼠和褐家鼠是本病的主要宿主動物和傳染源。
我國曾是主要流行區域
我國曾是流行性出血熱主要流行區之一,20世紀80年代全國最高年報告發病數逾10萬例,被列為國家重點防治的傳染病之一。我國報告病例數約占全球總病例數的80%,陝西、東北三省、山東、河北、湖南等省份發病較高。上世紀80-90年代,我市南彙、奉賢等地區也曾出現流行性出血熱疫情。近年來,随着醫療水平的提升、居住條件和環境的改善,鼠間病毒傳播和人的接觸暴露風險顯著降低,我國疫情呈現明顯下降趨勢,目前我市流行性出血熱整體疫情處于曆史較低水平,僅有零星散發病例報告。
一般來說,流行性出血熱發病呈現春季(4-6月)和秋冬季(10月到下一年的1月)兩個發病高峰,秋冬季遠高于春季。
流行性出血熱是可以預防的
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可預防的傳染病,隻要預防措施到位,就可以避免被病毒感染。滅鼠、防鼠是預防流行性出血熱的關鍵。
抓好環境治理,做好初春和流行開始前一個月的滅鼠工作,多消滅一些越冬母鼠和孕鼠,為全年滅鼠打好基礎。
野外工作場所要做好清潔衛生;注意個人防護和飲食衛生,防止鼠類排洩物污染食品,不直接用手接觸鼠類污染的食品。
如出現高熱、三紅、三痛等可疑症狀,發病前1個月内有鼠類接觸史應及早就醫,早發現、早休息、早治療可顯著降低重症和死亡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黃長形 主編.新發與再發自然疫源性疾病[M]. 人民衛生出版社
[2] 韓雪清 林祥梅 王景林 宋鋒林 主編.中國國境口岸病媒生物及動物蟲媒病[M].科學出版社
上海市科委科普項目資助
項目編号:20DZ2312100
供 稿:方绮雯 朱奕奕
審 稿:潘 浩 陳 健 馮曉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