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淞
《莊子.養生主》:“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南北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沈約在《法王寺碑》中言:“或斯寂滅,或念薪火”。這是薪火一詞最早的記載。原指柴燒盡,火種仍可留傳。古時候比喻形骸有盡而精神不滅;後人用來比喻學問和技藝代代相傳。前一根柴剛燒完,後一根柴已經燒着,火永遠不熄,比喻師生傳授,學問一代代地繼承下去。
由于上古時期獲取火種十分不易,古人對火種非常珍惜。部落裡派有專人看守,不時往火堆裡添柴,以防火種熄滅。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飯等都靠燃燒木柴。在以嵩山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民間至今流傳着“讨火”這一說法。比如說:“來我家,像讨火一樣,一會兒就走了。”說明“讨火”取火種非常急,燃着火後,要立即走,不得耽誤半分鐘,因為回家要趕快做飯,如果燃着的柴,走到半路着完了,還得重新來讨火。木柴在古代叫做"薪"。當薪被點燃的時候,它本身的燃燒是有窮盡的,但前柴燒盡,後柴又燃,火種傳續下去卻是沒有窮盡的時候了。這就叫"薪火相傳"。
在世界四大文明中,唯有華夏文明薪火相傳延續至今而經久不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視“傳承”、“師承”。例如道家傳自伏羲、黃帝、老子、莊子、張道陵、寇謙之、陶弘景、沈約、王重陽;儒家傳自堯、舜、禹、商湯、周武王、周公、孔子、孟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等均一脈相承。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攝摩騰、竺法蘭在嵩山法王寺翻譯經卷。漢明帝劉莊又特許陽城(今登封市告成鎮)侯劉峻出家為僧。嵩山大法王寺的創建和陽城侯劉峻出家,是嵩山也是中國有寺僧之始。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達摩在嵩山面壁九年,傳授大乘佛教禅宗,融入了道儒文化,被中國大衆所接受,便廣為傳播,達摩被尊為“禅宗初祖”。其後幾代的傳承者依次有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和神秀。五祖弘忍時期,禅宗思想被唐代朝廷承認,其禅稱為“東山法門”,門徒布于全國,形成許多傳禅基地。
安史之亂後,禅宗分為南北二派。北宗尊神秀為領袖,其思想有着儒家“存天理,滅人欲”的影子,強調“拂塵看淨”,要求“慧念以息想,極心以攝心”,通過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實現拂除客塵煩惱,清淨自心的目的,被稱為“漸悟”。
南宗奉慧能為領袖,其思想有着道家“清靜無為”的影子,經慧能弟子神會等人的努力,受到自藩鎮以至王室的重視,主張心性本淨,覺悟不假外求,不重戒律,不拘坐作,不立文字,強調“無念”、“無相”,“即心是佛”,“見性成佛”,自稱“頓門”。慧能著名的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沩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宋代形成黃龍、楊岐兩派。合稱“禅宗一脈五家七宗”。
後來發明了蠟燭,這種文明的延續也被叫做“傳燈”。宋朝的有一部佛教文獻叫《傳燈錄》(釋道原著)。意思是為佛教做出貢獻的和尚雖然相繼去世,但他們的智慧卻能世代相傳。
成語“薪火相傳”:意思是比喻學問和技藝代代相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