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良邑】
“腳”是人和某些動物身體最下部接觸地面的部分,“腳”讀作jiǎo,是個形聲字,“月”旁代表“腳”是身體的部分,造字本義代表小腿,也是“足”的别稱。所以,“足”旁的字就是與“腳”有關的,比如:趴、距、躍、跑、跌、踐、路、跟、跳、跪、跨、踏、踩、踢、蹤等。
實際上,古文字中直接代表“腳”的符号是象形文
或
,就是帶腳趾的腳闆形,後來的小篆字形是
,也就是現在的“止”,有兩個含義:一個是腳闆,也就是後來的“趾”;另一個是腳闆不動,就是停止的意思。所以有“止”為部件的字往往是與“腳”有關的。比如:“步”,小篆字形
看得很清楚,上下是方向相反的兩隻腳,兩個腳闆輪換前移,各跨一次為一“步”,若隻單腳跨一次,就是半步,即“跬步”,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那麼以“步”為部件的字如“涉”、“瀕”等也就與腳有關了。“涉”中間是水,兩邊兩隻腳,象涉水之形,其本義就是趟水過河;“瀕”的字形表現的是人将要渡河,見水深,皺眉而止(“頁”代表人頭)。其本義是皺眉,也有接近、臨近的意思。
此,小篆字形為
,左邊是一隻腳(止),右邊是“人”,意思是一隻腳踩在别人身上,本義就是踩、踏。另外,人的腳趾所停處就是“此處”,所以“此”有“這”的意思。
正,是腳闆對着城堡走去,古時就是征伐的“征”字,大張旗鼓的征戰是正義的,所以“正”也引申為正直、正确的意思。
足,zú,甲骨文字形
,小篆字形變化為
,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是“止”的變形,即腳,合起來指整個腳。“止”的這種變形在很多字中出現,比如“走”,古字形有
,上部是一個人快步擺臂行走的樣子,下部是“止”,表示走路用腳闆,也表示了“走”為快步疾行,腳闆快速移動但不能騰空,現代體育運動裡的競走的規則正是如此。還有“疋”,讀作shū,實際上是“足”的變化,就是“腳”的意思,疏通的“疏” 左邊為“疋”,意思就是說用腳走通。再看“是”,是“日”下一個變形的“正”,代表腳闆直向太陽走,走的是光明正道,所以“是”有正确的意思,常用于表示肯定。
癶,“登”字的上部,讀作bō,小篆字形是
,就是正反兩個“止”,表示兩足分張相背,行走不順,可見登山是不容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