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名著閱讀朝花夕拾講解?這次的讀書會特别想跟大家談一談《朝花夕拾》,想讓大家明白,魯迅是怎樣偉大的一個作家,所以起了一個這樣的标題,《讀懂一個血肉豐滿的魯迅》,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初中名著閱讀朝花夕拾講解?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名著閱讀朝花夕拾講解
這次的讀書會特别想跟大家談一談《朝花夕拾》,想讓大家明白,魯迅是怎樣偉大的一個作家,所以起了一個這樣的标題,《讀懂一個血肉豐滿的魯迅》。
一、關于魯迅:調整心态讀魯迅
關于魯迅,大家都不陌生,今天要進行的第一個部分首先是調整心态,大家不陌生的大概都是這樣的:
魯迅
原名周樹人,字豫才,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面光輝的旗幟。他創作并出版了小說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且介亭雜文》等。其作品共有數十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并有多部小說被先後改編成電影。魯迅以筆伐戈,奮筆疾書,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我曾經聽說過中學生學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
我們都知道魯迅是大文豪,但是很少有孩子知道他為什麼厲害,我們絕大部分孩子在語文課堂上所能汲取到的魯迅就是像上面那段話那樣的,所以你們覺得魯迅是神,他一直以來也是被神化的,而我們對魯迅的印象就是三個字:讀!不!懂!
我給大家展示一下,在看完了朝花夕拾這本書以後,我的學生他們的一些最初的閱讀感受,看看這些你是不是也曾經有過:
初讀魯迅先生寫的《二十四孝圖》,簡直就像是不識字的傻子在讀聖經,比讀甲骨文還要困難。
其實我一開始是完全看不下《無常》這篇文章的,初印象大概是神神鬼鬼,亂七八糟,找不到北。
我向來不大喜歡魯迅的文章,若要我推選十大最難懂的作家,魯迅必然名列榜首。他的文章硬邦邦的,啃起來很吃力,他的文字很艱澀,常常使你通篇讀完仍不知所雲。
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讀的時候确實是這樣的,魯迅自己也這麼說:
“我所想的和我所寫的不一樣。”
“我為自己寫作和為他人寫作是不一樣的。”
“很多人都說我講的是真話,但我并沒有把我所講的話完全地說出來;很多人都說我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
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态,這才較為确鑿。
而想要真正地讀懂魯迅,對初中生而言最好的選擇就是《朝花夕拾》。
魯迅首先是一位語言的藝術家,我們要真正地進入魯迅的世界,首先要進入魯迅的語言世界。作為現代漢語文學語言的大師,魯迅的語言以口語為基礎,又融入古語、外來語、方言,将現代漢語表意、抒情功能發揮到了極緻,又極具個性和創造性。他的文學作品營造了一個精神家園,同時更是一個漢語的家園。中學生上語文課,學習漢語,魯迅作品就是最好的範本,通過閱讀魯迅作品來學習漢語,是一個最好的途徑。
怎樣才能進入魯迅的語言世界呢?
魯迅的語言有兩個特别的特點。一個是他的語言有鮮明的色彩和畫面感,具有一種“繪畫美”。
另一個,是魯迅作品還具有的一種“音樂美”。魯迅曾經說,詩歌有兩類,一類是讀的,一類是唱的。他認為唱更重要。沒有節奏,沒有韻律,就唱不起來;唱不起來,就記不住。
魯迅自己寫文章,也特别注意語言的節奏和韻律,這都涉及音樂問題。魯迅還說,他每寫一篇文章以後,總要看兩遍,有拗口的,就增添幾句,一定要它變順口,也就是要具有可讀性。
因此,讀魯迅作品,不能隻是看,還要“朗讀”,就是要“唱”。魯迅也經常朗讀自己的作品。魯迅的語言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有韻味,有一種可意會難以言傳的東西,而且他的語言背後的情感特别豐富。通過朗讀捕捉感覺,産生感悟,這是進入魯迅世界的最好的辦法。
我們今天就把“讀”作為進入魯迅的語言世界的一個切口。
二、童年魯迅:頑劣與童稚的真情
在整個《朝花夕拾》一篇小引十篇文章當中,寫得最好的文字都在寫童年。所以今天我們也花最多的功夫跟大家分享童年的迅哥是一個什麼樣的孩子,他“頑劣又極其地童稚”。
當然首推的就是特别特别著名的《走進百草園》,上來就用了一個特别不合時宜的句式,“不必說……”,很多語文老師講到這裡的時候會讓同學們仿寫,這有什麼可仿寫的,這是一個人在回憶的時候一種極其炫耀的口吻,就好像:
“你們家有什麼好玩的呀?”
“百草園”
“百草園有什麼好玩的呀?”
“我就不跟你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了,也不跟你說蟬鳴、黃蜂、叫天子……光是泥牆根……”
還有後面: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讀不出字裡行間蘊藏的那個淘氣的男孩,讀不出這個男孩淘氣的行為,你又怎麼可能讀懂百草園?
每一個孩子童年的樂園,你現在回想一下,你小時候有沒有這樣一個特别特别喜歡去的地方,那兒藏着你無數童年的樂趣,可能不過就是一個破爛的樓角,一顆樓下沒有人關注的老樹,或者隻有你知道的一個小角落。百草園也是,正恰恰是這樣,所以你看,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
百草園有這樣色彩的地方遠不止這一項,我們知道後面還有長媽媽講美女蛇的故事,幼年的男孩子對于神鬼的向往是多麼的厲害。
當我們發現有像人形的根,然後就拽,小胖男孩還拽不動,你就想一個男孩子為了拔一顆根,能把一堵泥牆拔動,這是使了多大的勁兒,所以“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多年之後一個老者回憶的時候這樣平鋪直叙,但是在他童年的世界裡,這确實是很大的事情。
像阿長那樣的保姆,發現了以後就要喊“太太,你快看少爺呀,泥牆都讓他給拔爛了”。
“如果不怕刺”,這裡蘊含了兩個意思,想象一下他在對面問你,就是“诶,你怕刺嗎?不怕刺咱倆摘那什麼吃去”。更多的隐含的一點就是“我可不怕刺”。
所以在這裡我們能夠看到的是:
欲擒故縱的句式
俯仰自如的角度
靈動活潑的用詞
深情動容的回憶
這樣舉重若輕的文字,孩子們,也許現在你們處在這種特别新鮮的年齡,還意識不到它有多麼的美好,但是多年之後,當你想要回顧一下自己的青年、自己的少年、自己那傻乎乎的童年都在玩一些什麼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百草園怎麼被魯迅寫得這麼好。
還沒完,這是第一個角度。
說完了這兒以後,我們都知道冬日雪後捕鳥,這是在所有語文課堂上被所有語文老師廣為傳頌的一段: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将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你們都在課上圈過動詞吧?可是這有什麼用,整個捕鳥的過程,是魯迅捕的鳥嗎?當然不是了。最好的恰恰是下面一小段,我特别喜歡: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麼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隻。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隻,裝在叉袋裡叫着撞着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隻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一小段文字裡面,有畫面,有情感,有一個孩子生動的形象。
上下兩相對比,我們都知道捕鳥的辦法,特别特别地好,但是有價值嗎?
如果學了就能把它用起來那就不是孩子了,而下邊這一段才是孩子,孩子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心裡藏不住事兒,是着急,是有本事就忍不住要炫耀出來。
但是閏土的父親隻教他方法,或者可以幫他逮鳥,卻不會去糾正他。為什麼?因為這裡還有一個身份階級的問題,閏土父親是他們家的長工,最後隻是“靜靜地笑道”,而且這也不是你少爺應該做的事情。
這兩個畫面如果你不能讀出裡邊的對比,你也就讀不出魯迅藏在這裡面到底想要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所以說最後對百草園的收結,看懂這裡你就明白了魯迅為什麼不舍得百草園: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将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将磚頭抛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回過頭來這樣一個美好的所在将再也不能時常來了,童年縱情百草園。深情幽默文字間。甜蜜有遺憾,越憾越留念。
人生就是這樣,你喜歡的那個地方,當你不能常去的時候,或者再也不能去的時候,他就永久地留在你心裡最柔軟的那個角落。
再來看,魯迅除了這些頑皮的事情以外,他還在自己的童年對于新鮮的事物有最熱烈的向往,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孩子“童稚”的最好體現。
說起《五猖會》,不管是書上還是老師,都說這最能表現扼殺孩子的封建教學制度。但是扼殺得了嗎?你看下面這兩段:
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時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過時,一定已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而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往往伸着頸子等候多時,卻隻見十幾個人擡着一個金臉或藍臉紅臉的神像匆匆地跑過去。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這樣的一個希望:這一次所見的賽會,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結果總是一個“差不多”;也總是隻留下一個紀念品,就是當神像還未擡過之前,花一文錢買下的,用一點爛泥,一點顔色紙,一枝竹簽和兩三枝雞毛所做的,吹起來會發出一種刺耳的聲音的哨子,叫作“吹嘟嘟”的,吡吡地吹它兩三天。
你現在再看,他那時候玩的玩具能有什麼呀,什麼都沒有。但是他能花如此細緻的筆墨,“一文錢”、“爛泥”、發出的聲音等等,這種刺耳的聲音當它穿越時空的界限,穿越到一個四十幾歲的大人的耳朵裡的時候,它就突然變成了一種當時平和美好的生活,無憂無慮的童年,包括那種失望、那種向往、那種期待,全部都是。
如果五猖會是對熱鬧生活的期待,那在平常的生活中,看書的所得,墨猴當然是最重要的一個:
我聽父親說過的,中國有一種墨猴,隻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發亮的。它睡在筆筒裡,一聽到磨墨,便跳出來,等着,等到人寫完字,套上筆,就舔盡了硯上的餘墨,仍舊跳進筆筒裡去了。我就極願意有這樣的一個墨猴,可是得不到;問那裡有,那裡買的呢,誰也不知道。“慰情聊勝無” ,這隐鼠總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罷,雖然它舔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寫完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體驗,當你極其向往某一樣東西又得不到的時候,我們會尋找另外一個替代品,它多少有一點相似之處,我們就會人為地把它美化,認為它就是這個樣子的。
隐鼠其實就是那種特别特别小的小毛鼠,它什麼都吃,偶爾吃了墨,在魯迅的心目中,就好像是上天用來慰藉自己、送給自己的小墨猴一樣。孩子們這種天真的理解,真的特别可愛。
照此,還有什麼,《阿長與山海經》,《山海經》其實是一本特别難懂的書,但對這種上古的傳說,别人一說就很有意思:
他說給我聽,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着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着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現在不知道放在那裡了。
我很願意看看這樣的圖畫,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尋找,他是很疏懶的。問别人呢,誰也不肯真實地回答我。壓歲錢還有幾百文,買罷,又沒有好機會。有書買的大街離我家遠得很,我一年中隻能在正月間去玩一趟,那時候,兩家書店都緊緊地關着門。
首先,這一段寫一個孩子對某樣東西的渴望。現在的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之後,不知道你們對渴望這個詞的理解還有沒有這麼深刻。
我們小時候得到一樣全新的玩具,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當你一直在滿心地去憧憬一樣東西的時候,你就會在心裡吧這種憧憬無數倍地放大,這種憧憬就好像具備了一種龐大的力量。就像書裡說的:
玩的時候倒是沒有什麼的,但一坐下,我就記得繪圖的《山海經》。
講到這兒,我們突然可以在這裡看到,魯迅在童年就是一個很頑劣的孩子。寫這個文章的時候魯迅45歲,他那個時候生活的境遇并不太好,飄泊了大半輩子的魯迅,想回家了。想回到紹興的百草園。
他把所有的在生活的濁流裡漂累了的内心的希望,或者他在被無數的人排擠時,内心懷揣的抗争的火焰,他所寫的每一個字都浸滿了對于過去、對于童年平和生活的向往。
魯迅在文章一開頭就寫到“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盡管這個菜園早已賣給别人,但在魯迅的心裡,那就是我的家,就是我自由自在的家。
回憶的東西總是那麼的美好,總是那樣的令人神往,他在回憶自己的童年,他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他是在用筆勾勒自己的童年,在燈下,對自己輕輕地訴說: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這哪裡是文字,這是一幅又一幅的圖畫,這些圖畫裡有過去的生活,有幸福。最後他為什麼不再繼續寫,是因為他寫不下去了,他長久得陷入了一種對于過去的緬懷當中。
童年到這裡也就結束了,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描寫童年是最多的。
三、少年魯迅:困頓中的倔強成長
《二十四孝圖》其實講的是愚孝的故事,家道中落的時候,突然想到了郭巨的故事,是入心入肺的凄涼:
家景正在壞下去,常聽得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了嗎?(《二十四孝圖》)
注:郭巨,晉代隆慮人(今河南省林州市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産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親非常疼愛孫子,自己總舍不得吃飯,卻把僅有的食物留給孫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覺得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複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面寫:“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并得以兼養孩子。
這恐怕不是一句玩笑,而是一個孩子對于生活一籌莫展的恐懼,這種文字裡的悲哀,也希望大家能夠體會到。
《父親的病》裡也有:
我曾經和這名醫周旋過兩整年,因為他隔日一回,來診我的父親的病。
為什麼少年的魯迅會面對這樣的情況呢?《呐喊·自序》中有這樣一段話,我想對于同學們理解魯迅先生非常有用:
有誰從小康之家而墜入困頓的嗎?我認為在這途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
我有四年多,曾經經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裡,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櫃台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櫃台外送上衣服或者首飾去,在侮蔑裡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櫃台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回家之後,又須忙别的事了,正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藥引也奇特……然而我的父親終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
家道中落在這裡就體現出來了,少年時代的魯迅,曾因家庭生活的變故,而飽受人情冷暖、世态炎涼。
他在為《阿Q正傳》俄文譯本寫的自叙傳略中回憶:
其祖上本是殷實富足的大家,“但到我13歲時,我家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幾乎什麼也沒有了;我寄住在一個親戚家,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
乞食者是書面的說法,翻成口語是特别不好聽的,“小要飯的”。
四、青年魯迅:抉擇與抗争
人在面對苦難的時候會迅速長大,我們告别少年的魯迅,進入青年的魯迅,他開始進行逼不得已的抉擇和抗争,《瑣記》記錄了魯迅這一系列的過程,篇幅有點長,不過如果你看懂了魯迅,也就能看懂《瑣記》裡這些文字:
大約此後不到一月,就聽到一種流言,說我已經偷了家裡的東西去變賣了,這實在使我覺得有如掉在冷水裡。流言的來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現在,隻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來,但那時太年輕,一遇流言,便連自己也仿佛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愛撫。
(《瑣記》)這個地方說的是是誰?衍太太。
她是魯迅在這本書中塑造的站着說話不腰疼的看客的典型,他們唯恐天下不亂。衍太太就是一個什麼都鼓勵魯迅做的人,比如書教他沒規矩、大聲喊,但是她自己的孩子犯了錯卻是要批評的,對自己的孩子很嚴格。
面對周圍這樣的環境,其實這隻是一個原因,衆多的原因合并起來,就成了這樣一句話“好。那麼,走罷!”家裡待不下去了,外出求學,你看他找到的學校是什麼呢?
畢業,自然大家都盼望的,但一到畢業,卻又有些爽然若失。
爬了幾次桅,不消說不配半個水兵;聽了幾年講,下了幾回礦洞,就能掘出金銀銅鐵來麼?實在連自己也茫無把握,沒有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的那麼容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鑽下地面二十丈,結果還是一無所能,學問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了。
(《瑣記》)這個地方我想跟大家說,魯迅當時上的學校是南京礦業水師學堂,給大家看看他們的地理課是怎樣誤人子弟的,老師拿來了兩個地球儀,說我們所處的地方有兩個地球,一個負責自轉,一個負責公轉。
所以你不懂《瑣記》,你就讀不懂《藤野先生》,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在這裡跟大家講《瑣記》,就是因為這裡引出了魯迅出國的原因:
所餘的還隻有一條路:到外國去。
先讀了這篇文章,你才能看懂“東京也無非是這樣”的含義,為什麼在這裡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求學學一點思想,學一點技能,怎麼就這麼難。
魯迅剛開始學醫是因為父親的病,想要醫治人的身體,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來嚴肅地讀一下這一段:
這種歡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别聽的刺耳。此後回到中國來,我看見那些閑看槍斃犯人的人們,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嗚呼,無法可想!但在那時那地,我的意見卻變化了。到第二學年的終結,我便去尋藤野先生,告訴他我将不學醫學,并且離開仙台。他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藤野先生》)先不說藤野先生,這裡的轉變是魯迅棄醫從文的一個轉折點,他終于明白看在當時的社會,醫治人的身體恐怕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如果你不了解當時魯迅先生所處的境遇,你也就不能了解他的這種選擇是絕望裡煥出的新生,絕望的是醫治肉體已經不再有用,新生的就是我們可以嘗試去醫治人的靈魂。
在這裡給大家補充一個資料的鍊接:
魯迅說:“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隻能做毫無意義的示衆的材料和看客。”
我想棄醫從文真的是魯迅痛定思痛之後的決定。
五、一個柔軟的魯迅:文字中的至愛親情
回過頭來,當我們看到魯迅一生所走的軌迹之後,再來講兩個對他特别重要的人,一個是父親,一個是阿長。
說父親的時候,還是要說《五猖會》,《五猖會》曆來都被認為是封建教育制度對孩子的扼殺,我卻不這麼認為,《五猖會》一定是親情:
我笑着跳着,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後。
“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說。
我忐忑着,拿了書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着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
“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裡去了。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着,讀着,強記着,——而且要背出來。
我卻并沒有他們那麼高興。開船以後,水路中的風景,盒子裡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麼大意思。
說句題外話,《五猖會》考試中最容易考的是什麼?就是父親讓魯迅背的什麼書?《鑒略》。
回到書上,這不就是一個家長要求孩子背書的典型嗎?
直到現在,别的完全忘記了,不留一點痕迹了,直到現在,别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迹了,隻有背誦《鑒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
我想跟大家分享另外一段,在看這一段的時候,我突然就想起來,王碩有一篇小說《我是你爸爸》,講的也是一對奇怪的父子,描述了這樣一個場景:
有一天爸爸因為孩子淘氣把孩子打了一頓,孩子躺在被窩裡,哭着就睡過去了,他聽着孩子在睡夢中抽泣的聲音忽然想起來,自己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曾經被父親打得特别疼,哭着在被窩裡發誓,“以後我當了父親,絕不打兒子”。
沒有什麼想不明白的,這就是一個父親對兒子最基本的要求。
接下來這一段大家一定要讀懂,你不讀懂這一段你就不知道魯迅的内心,要知道魯迅是一個很羞澀于表達自己内心的人,這是《父親的病》最後一段:
父親的喘氣頗長久,連我也聽得很吃力,然而誰也不能幫助他。我有時竟至于電光一閃似的想道:“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立刻覺得這思想就不該,就是犯了罪;但同時又覺得這思想實在是正當的,我很愛我的父親。便是現在,也還是這樣想。
早晨,住在一門裡的衍太太進來了。她是一個精通禮節的婦人,說我們不應該空等着。于是給他換衣服;又将紙錠和一種什麼《高王經》燒成灰,用紙包了給他捏在拳頭裡……。
“叫呀,你父親要斷氣了。快叫呀!”衍太太說。
“父親!父親!”我就叫起來。
“大聲!他聽不見。還不快叫?!”
“父親!!!父親!!!”
他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将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說。
“父親!!!”
“什麼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說,又較急地喘着氣,好一會,這才複了原狀,平靜下去了。
“父親!!!”我還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氣。
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于父親的最大的錯處。
父親的病怎麼會是庸醫誤人,這是魯迅多年以後對于父親内心最沉重的忏悔,是他為數不多直白表述的心意,他隻是一個孩子,又有一個精通禮節的婦人在旁邊要怎麼怎麼樣,所以他就聽了這個大人的話,内心一直在忏悔的是,我為什麼沒能讓父親安甯地、平和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呢。
特别難受。真的是特别難受。
說完了父親以後,我們再來看,有沒有同學想過,魯迅從來沒寫過母親。
魯迅曾經在文章中表示過,我是要寫一些母親的,但提了幾次筆,終究沒有寫成,因為母愛他的心目中他覺得太重了,好像不知道怎麼去落筆,大概是這麼個意思,所以他把所有對于母愛的陳述,放在了阿長的身上,這一段寫阿長的特别棒,不是媽媽對孩子,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姥姥/奶奶對孩子的樣子:
一年中最高興的時節,自然要數除夕了。
辭歲之後,從長輩得到壓歲錢,紅紙包着,放在枕邊,隻要過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紅包,想到明天買來的小鼓、刀槍、泥人、糖菩薩……。然而她進來,又将一個福橘放在床頭了。
“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麼?你要記着,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别的話!說過之後,還得吃一點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麼,一年到頭,順順流流……。”
夢裡也記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隻見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我忽而記得了——
“阿媽,恭喜……。”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将起來,同時将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裡。我大吃一驚之後,也就忽而記得,這就是所謂福橘,元旦辟頭的磨難,總算已經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
以及文章的最後兩段,魯迅的文章看起來,每一段的文字好像是交錯的,但是他文字中情感的突然爆發,蘊含在前邊的大量文字裡。
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曆,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你們知道嗎?阿長基本就是魯迅内心深處所有溫暖的皈依,說到最後,《朝花夕拾》也就是魯迅寫給自己的一部安魂曲。隻有明白了這一點,你才能真正讀懂這本書。
七、讀懂“小引”
今天,我們為什麼需要魯迅
《朝花夕拾·小引》提到,前兩篇寫于北京寓所的東壁下;中三篇是流離中所作,地方是醫院和木匠房;後五篇卻在廈門大學的圖書館的樓上,已經是被學者們擠出集團之後了。
看看綠葉,編編舊稿,總算也在做一點事。做着這等事,真是雖生之日,猶死之年,很可以祛除炎熱的。
前天,已将《野草》編定了;這回便輪到陸續載在《莽原》上的《舊事重提》,我還替他改了一個名稱:《朝花夕拾》。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夠。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雲時,會在我的眼前一閃罷。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後來,我在久别之後嘗到了,也不過如此;惟獨在記憶上,還有舊來的意味存留。他們也許要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
……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魯迅于廣州白雲樓記。
我們心中都有那種特别期望的東西,我們喜歡很大原因是我們在腦海中對它進行了無數次的美化,而它真的有那麼好嗎?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心裡,能有一個念想的東西。
戰火硝煙之中,流言冷眼之下,昔日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的無限趣味,竟成了魯迅心頭為數不多的慰藉,這份苦中之趣,也隻能留待他日仰看流雲時,在魯迅的眼前一閃。
魯迅對黑暗承擔本身雖然是極為沉重的,但另一方面,卻使他自身的生命達到更為豐富、博大、自由的 境界。
在任何一個時候,任何一個年代,讀懂魯迅的隻是少數,不僅 魯迅自己在這個文化體系中是少數,而且在任何時候讀懂他的也是少數。
一個大家都接受的魯迅,那就不是魯迅了。
接下來讀一首詩,它把我們學過的文章都放在了一起,我覺得寫得真的很好:
從小學課本中
第一次讀到你的名字
連同閏土和那輪金黃的圓月
看瓜少年的故事
神秘了我整個童年
其實,和我們一樣
你也隻是個好奇的孩子
隻是在毀壞的泥牆根一帶
翻開過幾塊斷磚
可不知為什麼
打你和夥伴從這經過
百草園的故事
一傳再傳
阿長的故事
總是說得不緊不慢
浪花裡飛竄的
還是那隻看戲的篷船
阿發家地裡的羅漢豆
個兒最大
偷來的滋味
格外香甜
平橋村後半夜的橋頭
等候的母親望眼欲穿
魯鎮的風
擋不住流年
魯鎮的水
淌不盡辛酸
一隻烏篷伴着夢幻
咿咿呀呀中
漸行漸遠
從江南水師到鐵路礦務
路程很近的兩個學堂
被你用無限的辛酸丈量
東西方的巨大差距
讓你品味“兩處茫茫”的凄涼
你和弟弟毅然離去
東方的島國
洋溢着熱血與星光
富士山下
櫻花爛漫
清國留學生婀娜多姿的辮子
抽痛了心房
一張剪去辮子的照片
英氣逼人
照片後的題詩
令沉睡的民族
血脈贲張
最初的願望
從拯救肌體開始
父親長逝的面容
陪伴在異國的枕旁
在仙台
你獨自迎擊着鄙視的目光
在藤野先生的講義裡
第一次嗅到了異國的芬芳
一場電影裡的鏡頭
突然阻斷了夢的延長
這時的你學會了抽煙
煙霧缭繞中
你找到了最後的方向
闊别十年
你回到了故土
再握住閏土的手時
往日的故事已經變涼
小心翼翼的你
痛苦打量
一個個曾經鮮活的面容
都被黃土掩一層厚厚的風霜
你将他們記入文字
病态的文章讓人覺得荒唐
狂人所寫的日記
滿紙隻是“吃人”的字樣
穿長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
鹹亨酒店裡還欠着幾塊大洋
賣豆腐的楊二嫂
早已經失去了西施的風韻
已經哭幹了眼淚的祥林嫂
向男人女人們說着
“沒想到春天也會有狼”
阿Q到底摸沒摸到小尼姑細膩的臉蛋
魯四老爺書房裡脫落的半幅對聯
是否已經挂上
北京的胡同還是那樣的狹窄
怪裡怪氣的城裡人
影子被夕陽拉得老長
離開人力車夫拉的洋車
你總是碰壁
一百塊大洋的月薪
總是捉襟見肘
遠遠不夠
填補施舍後的憂傷
很多時候
你說你想躲進小樓
經過鬧市的時候
不得不拉下帽沿
躲避身前身後的冷槍
你說也總想忘卻一些人事
可月光如水的夜晚
你還是孤獨地擦拭着悲傷
抽一根香煙
你的習慣不改
一支金不換
變成戰場上的投槍
白天和夜晚
你依然站在高地
張開翅膀
引導着身後
一次次的飛翔
《呐喊》之後
你曾《彷徨》
十六個雜文集彙聚成一座刀山
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閃着寒光
終于
你累了
在1936年10月19日的清晨
走得非常安詳
可是
上海陷入悲痛的深淵
萬國殡儀館挂滿
雪白的挽幛
民族魂的旗幟覆蓋
你冰冷的身上
但人們分明聽見
一個民族的血液
正在汩汩流淌
你說你願活在時間的深度裡
你最不喜歡種種頭銜
将自己裝扮得變了形狀
八字的須
直豎的發
堅毅的目光
一襲長衫
一支煙
是你留給後人永遠的模樣
又是金風吹送的日子
南國思念的河流淌了許多年
在一輪金黃的圓月下
我小心翼翼地翻閱着先生的文章
魯迅的文章難懂。其實,魯迅的文章剛開始是可以讀不懂的。
可是,它值得慢慢讀、一直讀,這不惟因為魯迅是文學大師,因為他的文字裡充滿了畫面、意境和音律,更因為,魯迅和他的文字,有溫暖的情懷,有批判的精神。
如今是破除偶像的時代,又是造星時代,破了精神偶像,造了娛樂明星。
當慢條斯理的傳統閱讀早已過時,我們需要值得我們沐手斂衽、誠心捧讀的書。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論到什麼時候,都不能隻有那些小悲小喜的小文字,我們需要有一些文字能夠支起國家的靈魂,民族的脊梁,而魯迅,恰恰就是這樣的文字。
也許心智衰弱的人承受不了魯迅的沉重。的确,魯迅曾經是苦難民族文化的代表,他的文字有一種“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常常要逼着你直面淋漓的鮮血、慘淡的人生。
經受過生活苦難磨礫的人更能讀懂魯迅、感受魯迅。但這不是缺乏生活閱曆的人遠離魯迅的理由。
恰恰相反,很多處于生活磨難中的人們,正是從魯迅那裡得到了精神力量,支撐着他們去戰勝絕望。
認真讀過一遍魯迅,就會懂得,魯迅的文字就是一種精神的支撐力,讓你挺直人的腰闆,豎起人格的脊梁,學會做堂堂正正的人。
我希望同學們讀魯迅,就是因為讀懂魯迅,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讀懂人生。
小結語
閱讀,是一種力量。
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一個浮躁的社會。我們為什麼非要喊着拽着吆喝着,讓孩子們讀書,讀經典、讀名著?
很多時候,當我們把一行又一行文字收入眼底的時候,你并不會想到,他們将怎樣歡欣的融入你的血液,在成長的歲月裡滋養你的靈魂。
今天你熬得住多少苦累,明天才擔得起多少贊美。
閱讀,是智慧,也是勇氣。閱讀,要興趣,更要毅力和決心。
好好讀書,它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你有什麼樣的閱讀,将成就你成為什麼樣的人。
親愛的孩子們,讓我們一起閱讀,然後學會,一起悅讀。讓我們一起相信閱讀的力量。
不要害怕閱讀的苦,那将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