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變就是漢字由篆書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字型變圓形為方形,線條變弧線為直線,筆畫變繁雜為簡省,徹底筆畫化。隸變是古今漢字的分水嶺。
由篆書變為隸書,是漢字形體演變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次變革。隸變主要有以下五個特點:
1,解散篆體,改曲為直:隸書不再顧及象形原則,把古字“随體诘诎”的線條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筆畫,以便書寫。
2,偏旁分化:在隸書裡,獨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寫法明顯不同。
3,偏旁混同:隸書以求簡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筆畫較多的偏旁,改成形狀相近,筆畫較少,又比較常見的偏旁。
4,結構簡省:隸書往往把篆文的兩筆并為一筆,或是把兩個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來,改成較簡單的筆畫結構。
5,圓轉不斷的線條變為方折的斷筆:隸書為提高書寫速度,形成點、橫、豎、捺、鈎、折等筆畫。
(172)章
字形演變:
本義溯源:
說起章,許多人會脫口而出“立早章”。也有人說是“音十章”。 其實,追根溯源,從最早出現的金文“章”來看,立早章或音十章都說錯了。
以下是商代晚期到西周晚期“章”的幾種金文字形:
金文“章”由兩個構字元素組成,一個是“辛”,這是鑿子或者刻刀的象形;另一個是看似田字,其實與表示田畝的田無關,它隻表示刻刀刻出有縱有橫、縱橫交錯的線條,形成表達某種意思的圖案或文字。
木工鑿子
問題是,要畫或寫某種圖案或文字,用其它書寫工具(比如毛筆)不行嗎?為何要大費周章用鑿子或刻刀呢?原因是人們希望這圖案或文字信息能夠在堅硬且不易腐壞的材料(比如岩石、玉石、青銅、竹子等)上得以長久保存。可見這些信息何其重要。
因此,從金文“章”來看,其本義是:刻畫在堅硬不易腐壞物品上的、想要長期保存的重要圖案或文字。
春秋時期青銅印章
戰國時期,有人在金文字形下增加了一橫,從而造成結構性訛變,并影響了後來的小篆,《說文解字》的小篆字形曲畫還原為直畫,中間豎畫斷裂,從而引發了之後一系列誤讀:
戰國時期大篆“章”
小篆“章”
《說文解字》:“樂竟爲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 許慎将金文的“從辛從田”字形訛寫成“從音從十”,由此解釋“音”是指“音樂”、“樂曲”;“十”不是指數目,是“竟”的意思,即終結、結束。意思是樂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其實,這種解讀已經遠離最早的造字本義了。
會稽石刻“章”
隸書回歸古意,又将篆書中間斷裂的豎畫連接起來了:
隸書“章”
楷書明顯是受到篆文的影響,從音從十。不過,也有人将此看做從立從早。這就是“音十章”和“立早章”的由來:
楷書“章”
漢代玉印
衍生含義:
成語典故:
約法三章
漢元年十月,,劉邦軍隊比各路諸侯軍先到霸上,秦王子嬰投降。有人勸劉邦把秦王殺掉,劉邦不從,把秦王交給有關官吏,便帶兵向西進入鹹陽。劉邦打算就在秦宮殿中住下,樊哙和張良前來勸阻了他,于是他們封閉了秦王的宮室和府庫,帶兵回霸上駐紮。
劉邦召集各縣的父老與豪傑,對他們說:“父老鄉親們,你們被秦的嚴刑峻法折磨得太久了。如果有人說了诽謗的話,就要滅族; 兩人交頭接耳,就要處死。太過份了。我與諸侯有約,先進關中的就做那裡的王,我應當是關中王。
劉邦又說:“現在,我與父老們約定法條,隻有三項: 殺人的判死罪; 傷人的和盜竊的抵罪(原文: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餘的秦法通通作廢。各位官吏百姓都要保持次序安定,如以前一樣。 我之所以到這裡來,是為你們除害,并不侵犯和施暴于你們,你們不要驚恐。 而且,我之所以把兵帶回霸上,是為了等待諸侯到來并定約管理。”
于是,劉邦派人與秦官吏一起到縣裡鄉下,将這些話告訴老百姓。秦地的人們非常高興,争着拿牛羊酒食獻給軍士們。劉邦又謙讓不肯接受,說: “我倉庫的糧食很多,不缺吃喝。不想耗費你們的東西。” 秦人于是更加高興,唯恐劉邦不肯做秦地的王。
其他漢字解釋:
寶 、 典 、 方 、 圓 、 政 、 員 、 聞 、 外 、 市 、 内 、 禁 、 解 、 進 、 合 、 複 、 封 ......
更多:“越原始,越深刻——重新理解漢字本義”系列之便捷檢索
本号其他文章分享:
高效分析和解決問題系列
- MECE原則 —— MECE講什麼?
- MECE原則 —— 談談“二分法”
- MECE原則 —— 談談“過程法”(1)
- 談談過程法(2) —— 企業價值鍊
- 談談過程法(3) —— 收入是一連串事件
- 談談過程法(4) —— 消除不增值活動帶來的浪費
- 鋒刃之下,去蕪存菁——奧卡姆剃刀
經營管理系列
- 麥肯錫“7S模型”竟暗合《孫子兵法》
- 重讀《商業模式新生代》,思考如何“價值創新”(一)
- 重讀《商業模式新生代》,思考如何“價值創新”(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