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銀河系中心最亮的部分,我們從地球着眼去看,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這一定是太陽了。誠然,太陽通過在太陽中心的熱核反應所産生的能量,從表面散發出去強大的光源。
據計算,假使地球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的話,其每單位面積接收到的太陽能量,約為1368W/m3(瓦每平方米),即使經過大氣層的吸收,抵達地球表面的陽光經過衰減後也達到約1,000W/m3(瓦每平方米)。
太陽就像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盞燈,為地球提供光亮,就連月亮也是反射太陽的光,照亮我們的黑夜。同時,她也像是爐火,不舍晝夜,為我們提供溫暖。但是,太陽卻不是銀河系中心最亮的部分,她隻能算是太陽系中最亮的部分。
而太陽系也隻是在銀河系5條主旋臂之一的獵戶臂上的一個小天體系統,說白了,就是銀河系的一顆“小星星”。在我們了解了銀河系的構造以後,就能清晰地認識到太陽系對于銀河系來說隻是個微不足道的小亮點了。
銀河系的直徑約有10萬光年,約等于9460800000萬萬公裡,相當于繞地球236072萬萬圈,而且它正持續地通過緩慢吞噬周邊的矮星系,不斷壯大自身。
銀河系有5條主旋臂,它們分别是英仙臂、獵戶臂、船底-人馬臂、矩尺臂和盾牌-半人馬臂。太陽系位于獵戶座旋臂靠近内側邊緣的位置上,這條臂位于英仙臂和人馬-船底臂之間,直徑約為120億公裡,隻有銀河系的7884萬分之一。
而且,太陽并不處于銀河系的中心。太陽離銀河系中心距離為26000光年,幾乎在銀盤的中心平面上,距中心面垂直距離約為20光年。
其實由此我們就知道太陽系對于銀河系而言是多麼的微不足道,太陽對于銀河系而言更是微不足道了,在銀河系衆多的發光體面前,太陽就是個小弟弟。那麼在銀河系中最亮的部分到底是什麼呢?
會發光的恒星在宇宙浩瀚的星海中,有數不勝數的各種各樣的星星,恒星、行星、衛星、彗星等,但是能自己發光的星星隻有恒星。當然,有的朋友就會問了:有的衛星也能發光啊,就像月亮,它就會在夜晚灑下乳白色的光暈。
那彗星呢,彗星也會發光啊。諸如哈雷彗星之類的星星,我們看到的光其實是它在經過太陽系時,在強大的摩擦力作用下産生的高溫,将自身熔化掉所形成的彗尾。那為什麼恒星會發光呢?那是因為它那高達上百萬度的中心溫度。
恒星是由氫、氦和微量的較重元素等發光等離子體構成的巨型球體。
恒星會在其核心通過“質子—質子反應”和“碳氮氧循環”進行核聚變,即,恒星中的氫可以聚變為氦,并産生光子、電子和中微子。
不斷的核聚變将質量轉化為能量,使恒星的中心溫度高達幾千萬度,其表面也有幾千度,它們不斷向外釋放能量,并經過輻射和對流組合的攜帶作用向外傳輸,然後從表面輻射到外層空間。
正是發生在它們内部的核聚變,使得它們成為自身帶光的球體。而在銀河系中,有這麼一個恒星的“大本營”,裡面充斥着各種恒星,這個大家庭照亮了銀河系。無可質疑的是,它們成為銀河系中心最亮的部分,可以說是銀河系中最“亮”的崽,這裡就是銀心。
銀心——銀河系最“亮”的崽
銀河系是太陽系所在的棒旋星系,也就是漩渦星系的一種,它的整體就像是一個橢圓形的大圓盤,自内向外分别分布着銀心、銀核、銀盤、銀暈和銀冕。
這其中的銀心,顧名思義,就是銀河系的中心區域。這裡是銀河系的自轉軸與銀道面的交點,從數學上說就是銀河系的幾何中心。
在這個銀河系的中心,有一個耀眼的球狀凸出部分,直徑約為2萬光年,厚約1萬光年。在這個區域裡面,分布着許多高密度的恒星,基本上是年齡大約在100億年以上的老資格紅色恒星(以白矮星為主),我們知道太陽的年齡也不過45.7億歲。那裡的恒星密度高達每立方光年28.9萬顆,比太陽系附近的恒星密度高了7200萬倍。
根據質光關系原理:愈大質量的恒星,發光能力也愈高,對主序星來說,發光能力約和質量的四次方成正比。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地方發出的光超過太陽系發出的光的7200萬倍。
而且,銀心還會時不時地像霓虹燈一樣閃一下光,使它的亮度更為耀眼。銀河系的中心有一個叫做人馬座A*的強烈電波源,時不時的因吞噬周圍的某些物質,使得這些物質落入黑洞過程中摩擦生熱,轉化為能量釋放出來,爆發出明亮的X射線耀斑。
這種亮度是黑洞正常發光的150倍,耀斑爆發時間超過1小時,然後便會逐漸變暗。這就像銀心在有意無意地閃着信号燈,來昭示它的光彩奪目。我們不妨閉上眼睛設想一下,我們站在地球上看向天空,無疑太陽是最亮的,但當我們的思緒和目光向上升,向遠走,我們來到浩瀚的宇宙,我們可以看見,太陽就像是飛機起飛後不斷變弱變小的燈光一樣,被宇宙的黑暗所吞沒。
這時一團星海彙聚的亮球映入我們的眼簾。我們從銀河系的宏觀大局來看,這個星團是那麼的耀眼奪目。這時,太陽在這個亮球下相形見绌,隐沒在閃耀的星光之後了。
銀心除了異常光彩照人以外,它還具有巨大的“星”格魅力,它的魅力,吸引衆多恒星矚目,恒星們在這種魅力的吸引下,甘願被它牽着鼻子走,圍着它團團轉。
衆星捧“洞”
在這個銀河系的中央有一個巨型黑洞,它憑借吞噬萬物的強大引力,使得它周邊的2000億顆恒星都會圍繞着它轉動。
銀心中的這一具有毀天滅地威力的巨型黑洞為什麼沒有吞噬掉這些恒星,反而讓它們圍着自己旋轉呢?首先,我們都知道,黑洞是由于質量足夠大的恒星内部的燃料被核聚變反應“榨幹”死亡後,在自身巨大引力的作用下發生收縮、塌陷而形成的。
也就是說,在銀心中,本來沒有黑洞,在恒星的不斷坍縮中,産生了一些小質量的黑洞,也就是黑洞“種子”,這些黑洞在不斷吞噬它引力場範圍内的恒星以及質量更小的黑洞後不斷壯大。而在它不斷壯大的過程中,它的引力場還沒有覆蓋到整個銀心,所以還允許有大量的其它恒星的存在。
其次,處于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對于不斷向外擴散分布的恒星的作用不都是一樣的。距離黑洞越遠的恒星,受黑洞的影響就越小,所以分布在内圍的恒星,近水樓台先得月,在巨大吞噬引力的作用下,黑洞就像龍卷風一般,把周圍的恒星卷入風眼中,不斷将周圍的恒星拖入毀滅的深淵。
而分布在外圍的恒星們,因為距離夠遠,沒有進入到黑洞的引力場,成為銀心的幸運兒,暫且逃過被黑洞吞噬的結局。黑洞強大的引力,雖然不足以吞食掉它們,卻足以産生像月亮在地球的引力作用下環繞地球轉動的作用了。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銀河系中,銀心因高密度分布的大型恒星的存在而光芒萬丈,成為銀河系中最“亮”的崽。而銀河系中心巨型黑洞所産生的強大引力,吸引着2000餘顆恒星圍着它轉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