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鵬 /上遊新聞
9月28日,英國《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朱敏院士團隊的4篇學術論文,集中報道了有關有颌類起源與最早期演化的研究成果。
當日,上遊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召開的“從魚到人”探源研究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朱敏院士團隊在重慶、貴州等地志留紀早期距今約4.4億年的地層中,發現了“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增添了我國又一個世界級的特異埋藏化石庫,填補了全球志留紀早期有颌類化石記錄的空白,首次為有颌類的崛起與最早期輻射分化提供确切證據。
9月28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召開的“從魚到人”探源研究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李洪鵬
包括人類在内,地球上現存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颌骨(上颌與下巴),統稱為有颌脊椎動物或有颌類。有颌類的出現與崛起,是“從魚到人”的脊椎動物演化史上最關鍵的躍升之一,人類的很多重要器官與身體構型,都可追溯到有颌類演化之初。然而,這一躍升具體發生在何時、何地、又是如何發生?這些問題需要古生物學證據來回答。有颌類直到志留紀晚期(4.25億年前)才出現較完善的化石記錄,而分子鐘推斷的有颌類起源時間不晚于4.5億年前的奧陶紀晚期。因此,有颌類的早期演化存在一段至少綿延三千萬年、橫跨整個志留紀的巨大空白。
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貴州石阡化石庫的發現,在古生物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展示了志留紀魚群特别是有颌類的面貌 。拼圖來源/拟石科技/ScienceApe
朱敏院士說,“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的發現,在古生物學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展示了志留紀魚群特别是有颌類的面貌,揭示了早期有颌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颌類各大類群已經在華南地區欣欣向榮;到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颌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
據介紹,“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的化石研究,将很多與人類相關的解剖學結構追溯到4.4億年前的遠古魚類,填補了“從魚到人”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環節,更新了對有颌類起源與崛起的傳統認知,進一步夯實了“從魚到人”的演化路徑。
朱敏院士表示,“重慶特異埋藏化石庫”和“貴州石阡化石庫”,未來還将繼續為解開圍繞有颌類起源的重重謎團做出持續貢獻。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