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個節氣:驚蟄。這也是唯一一個用動物行為來命名的節氣。那麼,驚蟄到底和動物有什麼樣的關系?驚蟄後,動物們會有哪些活動和變化呢?
據《夏小正》記載:"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過後,天氣轉暖,草木萌動,冬眠中的動物,開始慢慢蘇醒。
雲南野生動物園自然導師 桂滕月:“驚就代表驚動的意思,在春天我們會聽到有春雷作響,蜇指的就是具有冬眠習性的昆蟲、動物,我們經常會對小朋友說的驚蟄也是這些選擇入冬小動物的蘇醒日”
冬眠,是某些動物應對惡劣環境的一種策略,科學上叫"蟄伏狀态"。驚蟄到來,動物也迎來自己複蘇的時機。加上驚蟄時春雷萌動,也有"春雷驚百蟲"的說法。但實際上,蟄伏的動物并不是真的被春雷給吓醒了。
雲南野生動物園自然導師 桂滕月:“它們其實是被逐漸升高的氣溫和地溫,可以說打個引号的熱醒的,不是說是被春天的雷驚醒的。”
驚蟄後,植物萌發,桃花紅、李花白。鳥兒報春,黃莺鳴叫、燕子飛來,貓狗叫春。刺猬、松鼠、蜈蚣、百蟲、蛇、龜、青蛙、蟾蜍、蜥蜴、蝙蝠等開始出洞。一些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孵化,飛蟲開始變多。
雲南野生動物園自然導師 桂滕月:“昆蟲會在秋天選擇鑽進土壤,找一個地方栖息起來産下蟲卵,或者是幼蟲體,這些幼蟲體就開始冬眠,到了春天的時候,它們又開始慢慢地鑽出土壤,開始它們的新生活,再過一段時間,你也會發現,樹上還有很多地方就開始栖息着各種各樣的鳥,就活躍起來。”
旱獺可以稱得上自然界的冬眠冠軍,不是在冬眠就是在準備冬眠的路上。冬眠時,它們相互依偎,依靠儲存的脂肪度過漫長的冬眠期。對于蟄伏了一個冬季的獸類們來說,冬眠期間腸胃蠕動減弱,體内累積大量糞便。許多動物蘇醒後第一件事,就是尋找鮮嫩多汁的植物,大量食用來促進排洩,例如熊類,蘇醒後的第一餐一般會找些苔藓植物吃下去。
雲南野生動物園自然導師 桂滕月:“一些獸類在野外其實是捕食一些小型的獸類,或者是吃一些果子,驚蟄過後,大地上的物種開始豐富起來,它們也不用擔心它們的食物了。”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就十分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萬物從蟄伏走向奮起,從沉睡走向覺醒,從歇息走向忙碌,可以說,"驚蟄"節氣,包含了上接天時、下達人事的古人的智慧。
雲南野生動物園自然導師 桂滕月:“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驚蟄的到來也就啟示着我們一定要開始努力了,小朋友們要努力學習,大人要努力工作,因為隻有在春天不斷地耕耘,秋天到來的時候我們才有準備去熬過寒冬。”
65333333記者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