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和“嫁雞随雞,嫁狗随狗”一樣,在古代婦女的地位低下,這句話是典型的舊有的封建觀念。随着曆史的進程和女性地位的提高,這些觀念正在逐步地淡化。
這是農耕社會時婦女的一種歸宿,因為那時不懂得計劃生育,女人的主要工作是生兒育女,自己幾乎沒有掙錢的機會,所以隻能依靠男人穿衣吃飯。現在的女人,有許多人可以實現自食其力獨立自主。當然仍然還也有許多女人找到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老公,自己不需要付出辛勞,在家相夫教子。
俗語“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這句話可做兩方面來談。
一、在生産力不太發達的解放前,女人裹着小腳,走路都不方便,更不用說參加田間勞作了;家庭的一切都是男人維持,女人隻是生育的工具,沒有社會和家庭地位,美名其曰相夫教子,實屬無奈!
二、現在家庭,男女地位相當,大家都在工作,家就是一個溫暖的港灣,夫妻都在為家庭付出努力。老俗語好像有點過時了,隻不過是些不顧家女人的借口罷了!
這句話最早語出《濟公全傳》,原話是:“不必跟李文龍受苦,你不必想不開。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在封建社會,受禮教迫害,婦女地位低下,結婚後,穿衣吃飯,主要靠丈夫。妻以夫貴,妻以夫榮,婦女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男人的依附品。這句俗語,也是一定時期,社會現實的反映。随着封建社會的解體,提倡男女平等,解放後,又提出婦女是”半邊天”,這種狀況有所改變。時至今日,結婚還是要看男方經濟條件的。因此,這句俗語,流傳面還很廣,被一些人還常常提及。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這句話也折射出了古代人的生活是多麼困苦。在現在,吃飯穿衣是多麼簡單的要求。可是這樣的要求,在以前普通老百姓都達不到。而女人們在丈夫家的時候,更是把穿衣吃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前嫁漢就是為了保證穿上衣吃上飽飯。
可想而知,當時人們的生活多麼困難。那時候窮苦老百姓的女兒在要出嫁的時候,父母别的要求沒有,就是要求嫁的男方一定要讓自個兒的女兒吃得飽,穿得暖,就是這麼一個簡簡單單的要求,但是就這一個簡單的要求,那個年代達到的人也不多。
從女人的角度來講,那個年代的女人經濟上不獨立,所以才會有“嫁漢嫁漢穿衣吃飯”這句俗語的流傳。古代的女人除了給有錢人家當丫鬟,然後就是上地裡面幫助幹一點農活,她沒有能力去賺錢,可以說也沒有那個機會、機遇讓她去賺錢。所以她隻能依靠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老公來賺錢養自己,所以在結婚之前,讓自己吃得飽,穿得暖,這成了對男方今後生活的最大要求。
現在這個社會不僅是穿衣吃飯的問題了,首先要滿足基本的生活保障,其次就是怎麼多賺錢使兩個人生活得更好。豪說曆史:每天更新曆史故事,奇聞異事,古今美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