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中時,縣上為了節約教育資源,撤并了村裡的中學,集中到了鄉上。初中學校離家五六裡路,農村人都隻講裡。有時候用更形象的詞代替,比如牙長一節路,說是一兩裡路。在他們的腦海裡沒有準确數字,啥都是大約一類模糊的概念。
在八十年代,像這五六裡,既就是七八裡上十裡,都是靠兩條腿。自行車算得上是奢侈品,當然是緊俏貨了。家裡有幹部或在外工作的人家,才有條件和門路搞到一輛,都當珍貴物品看管。能讓上初中的孩子騎着上學放學,少之又少了。鳳凰、永久都是當時的名牌車。
放學鈴聲一響,烏泱泱的人群湧出校門,四散開來,漸漸消失在田間地頭同樣村子的小路上。騎車的同學,一路摁着鈴,叮鈴鈴的提醒着。倒不是為了顯擺,總是怕撞着人。早飯時間很緊,稍遠的同學就從家裡帶些饅頭鹹菜之類的,相比于孫少平,郝紅梅他們,糧食還不是很缺,家長總是讓把饅頭多帶些。也有的帶些炒面,就是把面粉放鍋裡幹炒,加點鹽和芝麻粉炒熟,吃時,用開水沖泡,就是一碗芝麻糊。三兩年裡,每天三晌兩頓的跑,學校開運動會,中長跑項目是沒有人跑不下來的。
經過這三十多年社會變革,哈。如今再回到農村,自行車已經變成了健身工具,還加上了變速器,輕便又省力,樣式也豐富極了,騎自行車成了一種時髦地消費了。出門都是電動車,許多人家連汽車都走了,有的還不止一輛。
中學學校還在原址,校舍由平方變成了樓房,煤油燈被收藏進博物館了,教室還裝了空調,食堂,宿舍一應俱全,新時代的學生真是幸福。
新時代,這樣的變化在農村處處都有,這樣的變化更是巨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