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愛和責任教書育人
——記兵團四位教育工作者的故事
編者按:
三尺講台育桃李,一支粉筆寫春秋。老師是我們人生成長道路上的指路明燈,在我們對事物迷茫的時候為我們指引方向;在我們對世界好奇的時候為我們授業解惑;在我們對前途彷徨的時候幫我們樹立目标。他們弦歌不辍,默默奉獻,在教育的沃野上揮灑辛勤的汗水,為孩子們播撒下希望,點亮夢想。
在第38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一起走近兵團教育工作者,了解他們用愛和責任教書育人的故事。
張新芳:“踐行兵團精神,做好學生的引路人”
新學期開學,總是張新芳最忙碌的時期。每天伴随着灑向大地的第一縷陽光,她便開始在校園裡忙碌,搬運新書,對教室、走廊及校園區域進行消毒,閑暇之餘提前查閱資料備課,為新學期做準備。
張新芳在備課。
2014年,張新芳從甘肅老家來到兵團三師四十五團第一小學,身處陌生的環境,語言不通、文化差異、生活飲食不适應……但對生活樂觀向上的她,憑借那股不服輸的倔強勁兒,積極适應陌生環境,很快她就融入了這個“大家庭”。
2015年,她接手了三年級的數學,班裡有個叫盛子軒的小男生,總是沉默寡言,雖然平時很努力,但成績卻不理想。張新芳便找他談心談話,了解他思想動态,細心開導,鼓勵他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她還利用周末時間輔導盛子軒學習,在她的耐心指導下,盛子軒逐漸變得自信樂觀了起來,求知欲愈加強烈。
盛子軒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内初班,今年,他又從衆多中考生中脫穎而出,考入了内高班,直到現在,盛子軒依舊會經常給張新芳打電話談心問候。
盛子軒說:“遇到張老師這麼好的老師,是我的幸運。”
從事教育事業以來,張新芳始終以大漠胡楊精神教書育人,傳承兵團精神,用真情來教化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在兵團精神的孕育下茁壯成長。
從業十餘載,一路走來,張新芳曾獲得兵團、師市、團鎮“優秀特崗教師”“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稱号。今年,張新芳還入選2022年鄉村優秀青年教師培養獎勵計劃人選名單。
“我以教師工作為榮,雖然辛苦,但看到自己的學生成績不斷提高,考上心儀的初高中時,内心就會無比的幸福和滿足。”面對榮譽,張新芳顯得很平靜,“我将始終踐行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紮根基層教育沃土,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培養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楊莉)
張春:“學生就是我在團場紮根的動力”
“學生就是我在團場紮根的動力,我要一直在這裡幹下去。”提起學生,張春滿臉都是驕傲和自豪。
今年50歲的張春是六師一〇三團學校的一名化學教師,紮根團場教育27年,她始終着眼于學生全面、個性、健康發展,以教促學,走進了孩子們的内心。
張春在輔導學生。
2010年,張春輔導的學生參加兵團化學競賽,獲得一等獎。令她沒想到的是,獲獎歸來的學生專門給她寫了一封信:“張老師,我能取得這麼好的成績,離不開您的辛勤付出,您辛苦了,我們都非常喜歡您……”
張春十分感動,她暗下決心,再苦再累都要堅持下來。張春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兵團人,大學畢業後選擇回到團場,在一線教學崗一幹就是27年。
“最難忘的就是學生曾經對我說:‘張老師,我以後也要當一名像您這樣的老師。’當聽到孩子們這樣說的時候,我的内心是非常自豪和驕傲的。”張春說。
多年來,張春始終走在課堂教學創新探索的路上。她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資源為課堂增添活力。她帶領學生用橡皮泥制作分子原子模型,自制原子結構模型演示原子核内的分布情況以及原子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情況;利用膠囊藥闆開展微型探究實驗;用粽葉帶領學生探究鹽的性質;用潔廁靈和廚房清潔劑創設情境教學……張春利用“接地氣”的原創微課,帶着學生們感受化學的魅力。她制作的《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及反應後溶質成分的圖像分析》《對潔廁靈的探究》等多節微課新穎有趣,引導學生創新,解決重點難題,在2017-2020年兵團微課評比大賽中榮獲一、二等獎,2021年,在國家基礎教育精品課大賽中獲得“省級優課”。
從業多年,張春也接到了其他學校抛來的橄榄枝,但她一如既往地選擇留下,“這裡的孩子需要我,我也離不開這片熱土,是這裡培養了我,我也要為師市、團場培養更多的人才。”張春說。(蒲子璇)
李勇:懷揣匠心育人才
2010年,自踏上職業教育"三尺講台"那一刻起,李勇就把人生坐标定在了為教育獻身的軌迹上,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每一個學生,他把自己的事業看得無比神聖。
工作中的李勇。
李勇,現任十三師職業技術學校學管科科長,曾多次榮獲校“優秀黨員”“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等。在工作中,他嚴格遵守教師道德規範,學校安排的任務,按時高效地完成;創新建立健全學生評價體系、建立獎懲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團隊精神,深受學生的喜愛和家長的信任,并獲得校領導和同事們的高度認可。
李勇堅信“樹德比樹志”更重要,“樹人比樹智”更突出。從運動會、拔河比賽、主題班會、植樹節,到素質拓展、普法宣傳等活動,都成為了他與孩子們交流、溝通的主陣地,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帶學生們不斷嘗試,增強學生們凝聚力和向心力,營造良好的班風。
2016年的一天晚上,一名學生在休息時因為嘔吐嗆咳導緻窒息,李勇和值班老師發現後及時送到醫院搶救,由于學生家長在甘肅一時半會趕不過來,他幫忙墊付了1萬元醫藥費,并在醫院陪護學生直到學生家長趕回。12年來,李勇陪學生就診、自掏腰包給困難學生墊付醫藥費的情況不計其數。無數個雙休日和節假日,李勇都在學校和學生們一起度過,學生們都親切地喊他“勇爸爸”。
在李勇眼中,學生沒有所謂的“差生”,隻要合理正确引導,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技能型人才。
曾有一個學生上課不聽講,紀律散漫,帶教老師多次與他談話,還是無濟于事。經過李勇的多次溝通開導後,這個學生開始認真學習技能知識,畢業後,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在2013年至2016年負責實訓培訓管理期間,他帶領學生參加2013年自治區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中職組數控車床技能大賽,獲得大賽三等獎;2015年,帶隊參加自治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四個三等獎、一個二等獎;2015年7月,參加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大賽,獲三等獎;2016年共帶隊組織參加了車工、計算機數據恢複、工業CAD、酒店管理、模特、果蔬嫁接等15個項目的自治區技能比賽,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7項、優秀獎1項,工業CAD項目獲得國賽三等獎,實現了十三師職業技術學校在國家級技能大賽上的突破。李勇帶領學生取得的這些成績不但給學校争光添彩,更讓學生們找到了自信,實現了夢想。
從事職業教育12載,李勇一直秉承“不計辛勤一硯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殘,種花容易樹人難”的教育理念,立足本職,盡職盡責,以自己涓涓的耐心流水,努力澆灌職業教育這片熱土。(十三師新星市融媒中心供稿)
黎應傑:用青春澆灌邊疆花朵
每天一大早,十四師皮山農場中學小學部的教師黎應傑早早就來到了辦公室,現在距離他上午的第一節課還有兩個小時。雖然已經和數學課打了11年的交道,但是每次上課前,他依然像第一次上課時那樣認真準備,然後懷着崇敬和初心走上他心中神聖的講台。
黎應傑正在給學生上數學課。王平平 攝
六年級(5)班的數學老師劉慈雲是黎應傑的“徒弟”,剛來皮山農場三年。皮山農場中學一直以來有着青藍結對傳統,當時在小學部有着8年教齡的黎應傑就成了劉慈雲的“師傅”。“黎師傅”每天帶着“劉徒弟”穿梭在辦公室和課堂,下了課兩個人就回到辦公室探讨教學交流經驗。沒有教學任務的時候,黎應傑也會帶着劉慈雲去打球,講台上兩人是師徒,生活中兩人是朋友。
黎應傑與劉慈雲正在進行教學探讨。王平平 攝
劉慈雲說:“我大學畢業就來到了皮山農場,剛來的時候,人生地不熟,黎老師幫了我很多。通過黎老師幫扶,我的教學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挫折和苦難常在,然而來自學生的努力和家長的認可是對老師最大的鼓勵,也是黎應傑獲得職業幸福感的重要源泉。
黎應傑在辦公室為前來問詢的學生答疑解惑。王平平 攝
黎應傑說:“在這11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一直從事數學教學。近三年一直帶的是六年級畢業班,學生很努力,家長也很支持,每當看到學生拿到那一張張内初班的通知書的時候,真心替學生感到高興,我也會更加努力教好每一屆學生。”
下午,在六年級(一)班的課堂上,黎應傑又開始了孜孜不倦的授業解惑,這是他第三次帶六年級學生。2021年黎應傑所帶的畢業班取得了内初班上線率百分百的好成績,黎應傑還獲得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頒發的第七屆“TCL希望工程燭光獎計劃”創新獎。對黎應傑來說,榮譽和獎勵如過眼雲煙,教室裡孩子們一聲聲親切的“劉老師”和那平凡卻神聖的三尺講台才是他的“奮鬥場”。
在皮山農場中學這片大花園裡,像黎應傑一樣的園丁們依然精神奕奕,用青春熱血澆灌着邊疆的花朵。(胡楊網 黃璐璐、王平平、韓少志)
更多兵團新聞,請掃碼關注:微信公衆号“兵團發布”
更多兵團新聞,請掃碼關注:哔哩哔哩賬号“兵團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