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多個非流行國家報告了猴痘病例,引發全球關注,且存在社區傳播。中國台灣、香港地區相繼報告了猴痘輸入病例,2022年9月16日,重慶市報告了内地首例境外輸入性猴痘病例。
為提前做好猴痘醫療應對工作準備,提高臨床早期識别和規範診療能力,以下關于“猴痘”的相關知識,請仔細閱讀!
01 什麼是猴痘?
猴痘是一種由猴痘病毒(MPXV)感染所緻的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于1958年在猴子身上首次被發現,以皮膚水泡或皮疹為主要症狀,主要表現為頭面部和身體出現大範圍的“豆樣皮疹”,因此被命名為“猴痘”。
猴痘并不是一種“新發傳染病”,早在1970年就有人類感染的報道,其後主要在中西非國家流行。除猴子外,齧齒類動物是猴痘病毒的天然宿主,包括松鼠、土撥鼠、兔子等。
02 猴痘如何傳播?
猴痘病毒主要經黏膜和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人被感染動物咬傷、或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猴痘病損處而感染。人與人之間主要通過直接密切接觸和呼出的飛沫傳播。除此以外,猴痘可以通過母嬰傳播和同性性行為傳播。
03 感染猴痘後出現的症狀
感染猴痘病毒後,會出現發熱、寒戰、頭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狀,多數患者出現頸部、腋窩、腹股溝等部位淋巴結腫大現象,皮疹多出現在發病後1-3天,首先出現在面部,漸蔓延至四肢及其他部位。猴痘具有自限性,多數感染者會在幾周内康複,無需治療。
04 如何預防猴痘
目前還沒有針對猴痘病毒的特效藥和疫苗,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接種針對天花病毒的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猴痘。
建議公衆做好以下個人防護:不要食用野生動物或野味;不去有猴痘疫情國家旅遊;遠離可能攜帶猴痘病毒的動物,避免接觸來曆不明的動物及其接觸過的物品,接觸已經感染或可疑感染的人或動物後做好手衛生,如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或使用酒精類洗手液。
疫區歸國人員需注意自我健康監測,出現皮疹等症狀時,應主動就醫,并告知接診醫生疫區旅行史。若在國外有過接觸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現症狀,可主動聯系當地疾控中心進行咨詢和報備。
編輯:曲秋怡
初審:王聖 、周尤曼
複審:蔡振豐
來源:香洲區衛生健康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