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世界文明史,第一章都會講到近東的蘇美爾文明,提到新月沃地,提到美索不達米亞的兩河流域,并且提到這裡是有史以來的第一代文明區域,最先脫離原始社會的地方。這一點即使是在國内,也都非常熟悉了。
但還有一個國内不熟悉但其實更重要的概念:側翼丘陵區。按照外國的文明标準,隻有發展到兩河流域那種建立了龐大的、統合數十個城邦的較大王國出現的時候,才能夠被稱為文明,在文明之前,叫文化。而兩河流域的文明并不是像一些民科所說的那樣從外星球一夜之間掉下來的,它是側翼丘陵區文化發展的結果。
東地中海沿岸的側翼丘陵區,西方真正的起源
這裡說一下,其實就是因為這個概念在國内不熟,導緻了很多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國人誤認為蘇美爾文明是一夜之間從天上掉下來的結果,其實哪有這麼複雜,人類在石器時代,隻能進行采集狩獵的活動,那個時候沒有文明,甚至文化也隻有石器時代的粗糙文化,而能夠供應人類的部落進行采集狩獵的地方,一般都是氣候溫暖、物産豐富的地區,比如黑非洲。
而側翼丘陵區,也就是今天叙利亞或者說黎凡特那個地方,它的氣候正好較為幹燥,但是呢,它又處于地中海的沿岸,比起周邊的沙漠地帶,它又有着較為充足的淡水和可耕地,所以就發展出了第一代文明的萌芽。
氣候沒有這麼潮濕,有一定的可耕地,這個因素導緻了它發展出了最早的農耕文化,這就與之前的采集狩獵不同了,因此人口慢慢開始突破以往采集狩獵部族的阈值,城邦開始出現。
像黎凡特地區的耶利哥城,是在九千年前,最早在九千年前的時候,這個地方發展出了人類曆史上第一代城邦,就是因為有這些第一代城邦的刺激作用,兩河流域才出現了更多的城邦,而沿河流将這些城邦統一起來,才出現了最早的蘇美爾文明,所以不是蘇美爾文明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自然發展的結果。
地中海東部地區是西方、中東和東歐文明的共同源頭,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第一代文明
稍晚一些的時候,古埃及國家也統一了,蘇美爾、黎凡特和古埃及地區,就構成了著名的新月沃地。
在國内有一個特别嚴重的誤解,由于認為古中東的第一代統一國家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所以往往認為黎凡特的曆史短于蘇美爾和古埃及,由于這個地方一直沒有出現統一的國家,于是就誤認為這些城邦是在蘇美爾和古埃及刺激下建立的較為落後的文明,但其實恰恰相反,人類在早期進行文明積累的時候,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建立古埃及這樣的帝國,最早的文明萌芽一定是規模較小的城邦,所以黎凡特的曆史,早于蘇美爾和古埃及,它不是最早的文明,卻是最早的文化,而文化向來是要早于文明的。
這就是人類曆史上第一代文明的由來,處在那個地理位置上,你可以叫它古中東文明或者古近東文明,或者強調它的地中海性,叫它古代東地中海文明。它是最早的青銅文明,在人種上,也沒有什麼像各國民科說的那麼神秘,第一代人種叫老亞洲人種,膚色暗白至淺棕,稍後分化出了閃含語系的種族,閃米特人比較熟悉了,這裡說一下含米特人。
蘇美爾人是老亞洲人與含米特人融合的結果,這個種族在現代,最與其接近的就是北非的柏柏爾人,包括古埃及也是這個人種為主,它的特征是五官較為柔和,膚色偏古銅色,頭發偏黑,身材中等,而不是民科所說的黃種人,更不是西方民科所說的雅利安人。第一代人種在種族上是暗白人種,應該含有早期棕色人種的成分,後來這個地方經曆了閃米特化,如果你要看看五官較為柔和的暗白人種是什麼模樣,那麼柏柏爾人可以滿足你。
早期第一代文明的種族就是這個人種,老亞洲人與含米特人融合,五官相對柔和,後融入中東,圖為柏柏爾人
在語言上他們則是不屬于現代任何一種語言的老亞洲語言,最與其接近的應該還是亞非語系,尤其是含米特語族。這個第一代文明發展了兩千多年,直到公元前12世紀,印歐人突然在北方崛起,帶着強悍的鐵制兵器摧毀了這個東地中海文明,之後古埃及和古巴比倫等國走向衰落。
在這個第一代文明之後,位于這個文明圈邊緣的古希臘開始崛起,第二代文明開始了。
這裡要說明的是,由于外國和我國不同,它們都是小國林立,而且互相之間延續性不足,所以它不像中華文明那樣擁有一個五千年不間斷的曆史,而是經曆了幾代文明。
第二代文明建立在第一代文明的廢墟之上,對第一代文明有所繼承,位置上存在關聯性但基本不重疊,這個第二代文明就是大名鼎鼎的古希臘羅馬文明,以多利安人入侵後的古希臘為開端。
多利安人是公元前12世紀印歐人大征服下的一支北方印歐人,他們來到古希臘,摧毀了當地的第一代文明邁錫尼文明,所以這個時期的古希臘經曆了一段黑暗時代,由于這一段曆史被古希臘詩人荷馬記載在詩歌上,所以又稱荷馬時代。而在中東,雅利安人出身的米底、波斯等國開始崛起,漸漸取代第一代文明,本地的亞非語系種族開始産生一神教,猶太教成型,漸漸形成了我們所熟悉的古代世界。
古希臘在經過幾百年發展之後,漸漸繁榮起來,之後影響了古羅馬,文明漸漸轉移到西地中海,或者可以把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代表的古典文明稱為“中地中海文明”,它本質上是印歐人在公元前12世紀的大征服之後,建立起來的一代文明,在宗教上,它們繼承并改造了第一代文明的多神教,而第一代文明本地則開始産生一神教,這個文明在羅馬帝國時期達到鼎盛,公元5世紀被北方更野蠻的日耳曼人和從南方輸入的一神教合力摧毀。
圖為四帝共治。圖中紫色部分為第一代文明區,玫紅部分為第二代文明,日耳曼人整合了其餘兩者,為第三代文明
羅馬帝國的崩潰造成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公元5世紀所形成的格局至今沒有本質改變。首先,羅馬帝國雖大,其實它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或者四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歐洲西部的西羅馬地區,這裡是羅馬本部,文明上時間較短,但戰鬥力最高,這個地區本質上是第二代文明的後來居上者,它的内部又可以細分為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西班牙等地和較為向北突出的高盧地區,這兩個部分,其中後者與日耳曼人有所融合,這是帝國西部在後期分為一正一副兩個皇帝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了現代的西方文明的基本格局,即南部是拉丁人、北部是日耳曼人這個格局,日耳曼人征服西羅馬後,西方文明開始形成。
第二個部分是歐洲東部巴爾幹地區的東羅馬地區,這個地方是第二代文明,也就是古典文明的起源地,它最終按照自己的内在邏輯深深影響了自己的老家——東歐地區,因為印歐人的老家就在東歐,形成了後來的斯拉夫東正教文明圈,它的文明起源比西羅馬早,因此覺得自己更有資格繼承羅馬帝國的遺産,可以說現在的美俄之争,最早就可以追溯到上述一東一西的古典文明的繼承者身上。
如果把羅馬帝國比作一個公司,那麼上述兩者就是兩個股東,互相争奪誰才是大股東,西邊那個股東後來被人收購了。
羅馬帝國還有第三個部分,是被上述兩者收購的老公司,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是黎凡特文化的最早起源,整個第一代文明,基本上就是他們的曆史,這就相當于最早創立公司這一組織形式的老家族成了新公司的收購合并對象,内心落差可想而知,自公元前12世紀以後,閃米特人就形成了辱罵印歐人為“野蠻人”的習慣,并相互對抗持續至今。
所以三者同出一脈,西方還可以細分為南北兩部分,互相之間有某種争奪正統性的性質在内,圖為同源的宗教分布
但是文明向來有一個特征,即後來者往往更有戰鬥力,文化程度則相對更低,于是我們可以看到,繼承了第一代文明的閃米特人在文化上是最厲害的,戰鬥力卻是最低的。繼承了第二代文明的拜占庭——斯拉夫人,東羅馬文明明顯比日耳曼人更有文化,在戰鬥力上卻不如。而起源最靠後的西方人,則成了最尚武的文明。
于是,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第三代文明開始了,這一代文明至今仍然存在,當然,它已經開始顯現出衰落的迹象。
地中海沿岸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西方文明,它以南北兩部連接的形式,以古典文明正統繼承人自居,本質上是日耳曼人入主西羅馬後重組産生的新一代文明。
東歐文明,它基本上是斯拉夫人接受希臘文化的結果,由北部的早期蠻族斯拉夫人繼承希臘文化,形成了斯拉夫文明。
伊斯蘭文明,在中東本地,伊斯蘭這個名字并不意味着新宗教,而是意味着傳統的複興,複興誰呢?複興自古猶太教以來的傳統,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脈相承,它直接繼承自新月沃地的第一代文明,并深刻影響了上述兩者,至少上述兩者現在的宗教和字母是使用的閃族人的東西。
那麼現在,可以做一個梳理了。現在世界上的西方、東歐和中東三大文明,最初的源頭都是古代東地中海文明,古代東地中海文明由黎凡特發源,經曆并包括了蘇美爾、古埃及、古巴比倫以及赫梯、亞述等文明和帝國,在公元前12世紀因為突然崛起的北方印歐人的打擊而衰落,并經過了幾百年發展之後,在公元前8世紀後漸漸由印歐人建立的第二代文明,也就是古希臘羅馬文明所取代。
古希臘羅馬文明又名古典文明,注意它不是西方文明。古典文明在地理上橫跨地中海的東方和西方,而且源頭在東方的希臘。說起來地中海文明的東西方概念,最早不是來自希臘,而是來自新月沃地。早期黎凡特地區在西邊,這一地區是城邦制度,而東邊的兩河流域則是統一國家,所以這是東西方最早的原型。而這一代文明最終由後來居上的羅馬人完成統合,并最終在公元5世紀遭到日耳曼人和基督教的南北夾擊而滅亡。
圖為美國國會大廈,可以看出與教堂和清真寺的圓頂非常接近,建築的相似性表達着相近的來源
大約在公元8世紀,西方文明正式形成。此時,西方文明作為古典文明的繼承者登上曆史舞台,而東部則由拜占庭帝國及其後繼者斯拉夫人所統合,更多地繼承了古典文明中的希臘部分。南方閃米特人的地界則由阿拉伯人完成整合,它更多地直接複興繼承了第一代文明,并有限吸收了古典文明的營養。
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提供一個視角,來看看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是西方人、俄國人和閃族人三者鼎立,為什麼它們三個的矛盾和沖突這麼多,這也有些類似于中國曆史上的正統之争啊。
中東人的論據是自己資曆最早,直接繼承了第一代文明,又吸收了後來者的優秀部分,印歐人作為後來者應該尊重并學習古老的文明。西方人的論據是自己雖然資曆最晚但青出于藍,最為強大,認為自己最出色的繼承發揚了各家之長。而東歐人的論據則是自己既比中東古文明新銳,又比西方人資曆老,東西文明和新舊文明在此得以統合,認為自己博采各家之長卻不被接受,實在有失公允。而中國、印度和日本等域外文明表示:這幫人在幹嗎?
如果你到了帕米爾高原以東,你确實會發現它們三個非常相似,看看美國國會山、圓頂清真寺和聖彼得堡大教堂上的圓頂,明确地顯示三者同出一門,與亞洲東部的瓦房頂明顯不同。
圖為圓頂清真寺,西方中東與東歐的建築均存在類似的圓形穹頂結構,來自古地中海文明的傳統
而三者之中,由于西方人受到基督教的影響更深,而且由于地中海的原因,無論是在種族還是在經濟文化交流上,西方尤其是南歐部分,都更多地與西亞北非展開交流,所以它受到古代東地中海的原生文明的影響更為濃烈,而俄國人則更多地繼承了多利安人的文化,所以與國内一般印象不同,西方文明與中東文明在内在上更為接近,與俄國人則稍遠一些。三者之中東歐與中東的矛盾最大,其次是西方與東歐的矛盾,然後才是西方與中東的矛盾。
在基督教主導歐洲之前,這個态勢不是如此的,古希臘與古羅馬的關系明顯比與埃及人的關系更親密,而基督教的崛起導緻了西歐人的印歐思維在底層上被洗了一遍,而俄國後來由于受到了亞洲影響,又更加遠離了原來的地中海文明圈子,所以才出現了現在的态勢。
後來北約東擴之後,西方人有一種把原希臘文明圈内的國家并入西方,而将俄國逐出那個圈子的傾向,不過至今沒有完成這一過程。
三者之中,中東文明是由古代東地中海文明為主體,吸收一些古典文明與伊朗雅利安人的文化而形成。西方文明則是以古典文明、日耳曼文明與東地中海文明三者複合形成,所以西方是一個三元結構,它東地中海的部分主要來自基督教。東歐文明則是以古印歐文明為主體,吸收部分東地中海文明與古典文明,再混合上一部分亞洲特色而形成的。
圖為俄羅斯聖彼得堡的伊薩基耶夫大教堂,注意它的圓頂,與上述兩者相似性極大
我們都知道現在國内學術界指責西方人僞造線性史觀,說自己是古代近東文明的嫡系傳人,實際上不過是一群日耳曼蠻族入主羅馬帝國後發展起來的,其實這誰都知道,西方人的意思就是,它最好地繼承了古代文明的精神,民主等等,其實那個時候哪有什麼民主,民主是日耳曼人的部族傳統。古代早期文明的繼承人一直都在本地,西方人的論據是本地人衰落了,問題是無論衰落與否,繼承人一直都在那兒,西方人确實是後來者。
綜上也可以看出,這個第三代文明都是邊緣地帶的蠻族,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貝都因人,三者入主西羅馬、東羅馬和新月沃地而形成的,其實這是一個很自然的規律,早期的文明終有衰落的一天,而它邊緣上的、又與其内在最為接近的蠻族最終會入主,并繼承發揚形成新一代文明,所以在文明交替這個事兒上,最客觀的态度應該是,每一個文明終有消亡的一天,但它的繼承者更多還是來自它自己原來的那個圈子内,而不是動不動就被征服了。原來的人們大都一直在本地,哪裡也沒有去。
所以西方如果有一天衰落了,最大的可能是,有一個它邊緣上的、和它更接近的新文明來繼承它,另外兩者也是如此,而不大可能發生完全的異質文明入侵而完全滅絕的情況,所以上述三者之間,其實誰也無法徹底戰勝對方,此消彼長之後,新一代文明會繼承它們,而這些新文明,依舊是它們的後代。
而上述三者以及它們整個三代文明,有一個更大的共稱:地中海文明圈。
這個世界上除了亞洲東部的文明之外,基本上都受到它的影響,印度受到它的部分影響,拉丁美洲同樣是地中海文明的後裔,它是西方文明的後裔,你可以看到它很有可能作為第四代文明取代現在的這個西方。而中東也産生了新的巴哈伊教等适應新時代的宗教,東歐也在進行重新整合。由于地緣内在的邏輯因素、曆史傳統的慣性和人們學習古老文明的熱情與需要,每一代繼承者崛起時所引發的動蕩看似轟轟烈烈,其實換湯不換藥,無需對此大驚小怪。
三者的共性為均是去中心化的,而西方的特點是民族國家體系,民族國家不是新東西,而是複興發揚歐洲傳統
之所以換湯不換藥,原因在于,三者都繼承了各自的内在邏輯。整個地中海文明,它的内在邏輯就是去中心化,多國并立,這個内在邏輯隻有在俄國這一受到亞洲大一統文化觀影響的國家是個例外,所以你可以看到為什麼俄國受到孤立。而三者之所以從一個地中海分為西、東、南地中海三個文明,也受到各自的内在邏輯的影響。
西方文明的邏輯内核是由日耳曼人部族傳統所産生的民族國家,這種國家天然要求民主、自由和對個人主義的肯定,個人首先肯定個人,然後忠于國家,強調公民精神,它直接來自羅馬精神,而羅馬人在這一點上更多繼承了古希臘文明的民主成分。
中東閃米特文明的邏輯内核則極為抽象,提到中東文明大家都會想到宗教,然而其實不是,中東文明的邏輯内核是閃米特人商業傳統所産生的兄弟會組織,這是一種非國家行為體,具有強烈的跨國活動性質和寄居文明體質,它天然對國家的要求不高,有組織,無國家,我們都知道中東有句話叫“有教無國”,其實它的最初來源不是宗教,而是兄弟會,是有兄弟會無國,或者說兄弟會就是它的國,所謂的宗教教會就是一種兄弟會組織,而兄弟會組織可以宗教也可以世俗。
所以在中東,宗教世俗不世俗都無所謂,世俗了之後它照樣是個兄弟會政權,比如一群軍頭建立個軍政府,它世俗不世俗?世俗,但是還是按照兄弟會那一套邏輯,這國家能治理就治理,不能治理兄弟們趕快跑路,所以它天然對現行西方主導的民族國家秩序存在排異反應,這才是現代中東問題的真正來源。
而東歐文明的邏輯内核則是氏族公社制度,這種制度下的秩序所産生的也不是什麼民族國家,它強調集體,強調個人對集體的犧牲和奉獻,所以東歐沒有什麼民族國家概念,隻有一個個的“公社區域”,這一點可以體現在東正教的教區之中,東正教的教區是沒有核心的,任何一個牧首都不能夠說自己是老大,它不存在教皇或者哈裡發這種領導人,後來的俄國沙皇則産生了莫斯科這一中心,這是因為俄國曆史上受到蒙古人統治二百餘年,原有的原生秩序生長被外來因素打斷的結果,看看早期的基輔羅斯,它就是一個典型的東歐去中心化的公社集團“國家”,所以東歐對西方主導的民族國家秩序也是存在排異反應的,冷戰後東歐各國的民主轉型大多不成功就是這個内在原因在起作用。
而中東則是一種名叫兄弟會的組織,一群披着國家外衣的教團和雇傭軍,圖為反映中東兄弟會對抗西方軍隊的遊戲
那麼上述三者存在共性,最大的共性就是它們是去中心化的,它們分别是由多個民族國家、多個兄弟會集團和多個公社領域所組成的文明體,這也是西方人想把俄國逐出那個圈子的原因所在,所謂的“俄國不民主”其實就是俄國有一個核心。
而民族國家之間,它強調國家利益,所以西方人是喜歡交朋友,西方人打招呼的口氣都是“朋友”,而朋友都是講利益的,所謂“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而兄弟會之間呢,它強調兄弟們的利益,所以西方人為了祖國而戰,而中東人則是為了自己的兄弟而戰,中東人打招呼的口氣都是“兄弟”,這一點你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是猶太人還是土耳其人,或者古代的漢尼拔、拉美西斯這些人的記載中,談話口氣都是一口一個兄弟,包括各種教會内的稱呼“主内弟兄”,這種傳統下隻有自己内部的兄弟是可以信任而且必須信任的,外人全是不值得信任的。
而兄弟會又不止一個,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理論上是最大的兄弟會,所謂四海之内皆兄弟,但是人口太多,所以它會分化成各種教派和世俗團體,這些團體互相之間隻有很低的信任度,而内部則有極高的信任度,有些兄弟會就是血緣下的部族組織直接形成的,比如在利比亞和沙特,但更多的是那種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同一個教派或者比如同一個阿拉伯民族主義的理想而聚集起來的人群。除了兄弟會,還有相應的姐妹會,是從兄弟會衍生出來的。
東歐則存在濃厚的氏族公社傳統,強調集體,早期帶有濃厚母系社會特征,圖為東歐傳說中的亞馬遜女戰士壁畫
而東歐則強調集體,公社集體的利益,這個公社在早期,它帶有母系氏族特征,所以在中歐和東歐以至于到了中亞北部一帶,存在一個“姐妹文化帶”,東歐曾經有一個亞馬遜女戰士的傳說,而且考古居然還真發現了,我們都注意到東歐的女性在數量和地位甚至人均壽命上都非常突出,俄國曾有一個女皇世紀,一個世紀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女沙皇執政,結果那一段時間非常強大,包括到了現在,東歐各國競選聯合國秘書長的人選往往都是女性,除了女性突出這個特征之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财産公有,強調人人平等,強調集體氏族,所以蘇聯的産生在俄國也不是偶然的。
這就是地中海文明和它的後代們的曆史與現代态勢,西方、中東與東歐,它們三個在現代的新聞報道中永遠占據主角的位置,這不是偶然形成的,它們深刻塑造了這個世界,它們的曆史源遠流長,并将一如既往地持續下去。
本文圖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我是@藍海動能,經常與大家分享中外曆史知識,歡迎 關注 并留言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