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蜻蜓(上)和豆娘
蜻蜓目的昆蟲綱中一類具有很多原始特征的昆蟲,因為化石記錄顯示該目的史前種與現代種具有很多非常相似的形态特征,盡管史前蜻蜓的體型要比現代種要大得多。現代的蜻蜓和豆娘種類在熱帶地區最為普遍,但除了極地地區外,幾乎世界各地都能發現一些種類的蜻蜓和豆娘。蜻蜓和豆娘都是捕食性的,它們的成蟲形似小型戰鬥機,捕殺獵物十分兇猛,然而在人們眼中,它們也是一類喜歡潔淨的美麗迷人的昆蟲。蜻蜓目成蟲的大量出現總是盛夏到來的象征。然而,蜻蜓目的昆蟲中不僅包括真正的蜻蜓(true dragonflies)種類,而且還有與之近緣的一類昆蟲,這一類昆蟲叫豆娘(damselflies)。在蜻蜓目中已發現和描述的6500多種昆蟲中,約有3200多種為蜻蜓(屬差翅亞目(Anisoptera)】,約有2900多種是豆娘【屬束翅亞目(Zygoptera)】。
昆蟲分類學家常把蜻蜓分為三個亞目:
①束翅亞目(Zygoptera);
② 差翅亞目(Anisoptera);
③間翅亞目(Anisozygoptera)。
間翅亞目隻在印度和日本發現了2個種,它們是十分罕見的種。
圖2. 蜻蜓(上)和豆娘(下)
蜻蜓和豆娘兩類昆蟲經常容易互相混淆,因為它們有許多共同的特征,包括它們都有膜狀的翅膀、大而顯著的複眼、細長的身體和短小的觸角等。表1列出了蜻蜓和豆娘之間的明顯區别。一般來說,蜻蜓是體形較粗大一些,而豆娘的體形較為細長。如果從複眼、身體、翅膀和休息位置等方面來區分蜻蜓和豆娘,大多數人還這很容易識别這兩類昆蟲的。更嚴謹的研究者可能會從翅室和腹部附肢的細微差别來分辨蜻蜓和豆娘。
圖3. 蜻蜓(上)和豆娘
蜻蜓和豆娘的體型和顔色各不相同。它們的體色可能是暗淡或明亮的常帶綠色和藍色金屬色澤。豆娘的體型大小變化很大,其翅展在某些小型種類中僅有1.9cm,在較大種類中為19cm。一些蜻蜓的化石祖先的翅展超過70cm。
圖4. 最小的蜻蜓(上)與最小的豆娘(下)
圖5. 蜻蜓化石
蜻蜓和豆娘在水中或水體附近産卵。孵化後的幼蟲在成長過程中經曆一系列的蛻皮,并開始捕食其他昆蟲的幼蟲和小型水生動物,生長到最後,它們蛻皮羽化為成蟲。蜻蜓幼蟲本身也是魚類、兩栖動物和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蜻蜓和豆娘的若蟲在曆經短短三周或長達八年的時間後内進入成蟲期,因種類不同而不同。它們都沒有蛹期,但在幼蟲生長到最後幾個齡期時,若蟲開始發育形成翅芽,在幼蟲期最後一次蛻皮羽化為成蟲後,翅膀就完全伸展開并成為它們重要的飛行器官。
有些種類的蜻蜓成蟲飛行期可長達九個月,它們以捕食其他昆蟲為生、求偶交配、最後在水體或潮濕的沼澤濕地産卵。在成年階段,蜻蜓和豆娘面對的最大捕食性天敵是一些鳥類。蜻蜓目的昆蟲不僅不會對人類造成什麼危害,而且它們會幫助人類消滅大量的蚊、蚋和其他多種害蟲。幾乎所有文化的民族中的大多數人都認為蜻蜓和豆娘是受歡迎的朋友。
圖6. 蜻蜓(上)和豆娘(下)的頭部,示複眼的眼距
表1. 蜻蜓和豆娘的區别
1. 複眼
蜻蜓的複眼位于頭頂、大而顯著、兩複眼十分靠近甚至緊貼在一起;
豆娘的複眼明顯分開,通常突出在頭的兩側,形似啞鈴。
2. 身體
蜻蜓的身體多較為粗壯;
豆娘的身體多柔軟細長。
3. 翅的形狀
蜻蜓前後兩對翅形狀不相似,後翅在翅基部較寬;
豆娘的四隻翅形狀相似。
4. 停歇時翅的位置
蜻蜓在停歇時兩對翅保持打開、水平或略微向下伸展于身體兩側;
豆娘在停歇時兩對翅趨于合攏,常直立于身體背面。
5. 翅的中室(Discal Cell)
蜻蜓翅的中室分割為三角形;
豆娘翅的中室不分割,呈四邊形。
6. 雄蟲附肢
蜻蜓的腹末具1對肛上附肢,和1個肛下附肢;
豆娘的腹末具2對肛附肢。
7. 雌蟲附肢
大多數蜻蜓都有退化的産卵器;豆娘産卵器末退化,适于切開植物組織産卵。
8. 若蟲在水中的呼吸方式
蜻蜓若蟲通過直腸氣管鰓(rectal tracheal gills)呼吸;
豆娘若蟲通過尾鰓(caudal gills)呼吸。
圖7. 蜻蜓(上)和豆娘(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