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标】
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并紮實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2.通過合作探究,準确翻譯課文,學習本文描寫生動的特點和按空間來說明的順序。
3.激情展示,陽光參與。了解我國古代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
【學習重點】
1、幫助學生樹立起關于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學習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知識鍊接】
1、認識微雕: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藝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簡稱,是一種以刀代筆,以精小細微為特征的獨具風格的藝術形式。雕刻時肉眼看不見,憑感覺運刀,靠經驗完成創作,因而人們又稱之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讀華章”之妙趣。微雕藝術越來越為人們熱愛,越來越被藝術家、鑒賞家、收藏家重視,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藝術熱。
2、掌握“記”的知識: “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文體。 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我們在以後還會學很多此類文章,如《嶽陽樓記》、《小石潭記》、《滿井遊記》、《醉翁亭記》等,本文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紹完核舟之後,還有一段議論(見“有關資料”),課文删去它的絕大部分,隻保留了最後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靈怪矣哉”。因此,現在看來,它跟我們常見的說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3、了解大蘇遊赤壁一事:大蘇,即蘇轼,又名蘇東坡,後人習慣用大蘇和小蘇來稱呼蘇轼和他的弟弟蘇轍。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轼被誣以詩诽謗朝廷,下獄。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職,實際是流放;鼻礬遊玩:一次是農曆7月16日,一次是農曆10月15日。并寫下著名的前後《赤壁賦》。下文說的“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蘇武在這兩次遊覽中未後見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雕刻品“核舟”就是用文壇上的這個掌故作題材的。
【自主預習案】
1、文學常識填空。
《核舟記》選自( )編輯的《 》。作者是( )人。全文全面如實地寫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屬于一篇() 文。
2、給下列字注音。
罔 ( ) 贻 ( ) 有奇( ) 黍( ) 糁( )
髯( ) 椎髻( ) 膝( ) 楫( ) 不屬( )
3、重點詞語釋義。
能以徑寸之木: 為宮室: 罔不:
因勢象形: 嘗: 贻:
高可二黍許: 峨冠: 其兩膝相比者:
絕類: 诎: 若聽茶聲然:
鈎畫了了: 蓋簡桃核修狹:
4、下面句中有沒有通假字,說出本字并解釋其含義。
(1)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2)诎右臂支船
(3)左手倚一衡木
(4)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5、結合語境解釋加點字的含義,整理文中一字多義的例句。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2)為:為宮室、器皿、人物( ) 中軒敞者為艙( )
(3)可:高可二黍許( ) 珠可曆曆數也( )
(4)端:東坡右手執卷端( ) 其人視端容寂( )
6.翻譯下列句子。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态。
(2)嘗贻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3)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
(4)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蘇、黃共閱一手卷。
(6)其兩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7)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8)細若蚊足,鈎畫了了,其色墨。
(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10)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7、本文說明的對象是( ),原材料是一個“( ) ” 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本文作者經過細緻的觀察,準确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 )順序寫來,先寫核舟的( )面,次寫它的( )面;寫正面則先寫舟的( )部分,次寫( ),最後寫( )。從而鮮明地表現了它的整體形象。
8、文中最能體現王叔遠構思巧妙、技藝精湛的一句話是 ( )。作者對核舟技藝發出贊歎之情的語句是 ( ) 。
【課内探究案】
一、情景導入,明确目标。
祖國的文化藝術,如天上的繁星一樣燦爛多姿(如:《口技》),在藝術的寶庫中,有一朵奇葩,就是微雕藝術,我們可以先想象一下,雕刻在長不盈寸、高隻兩黍的小船上究竟有多少人和物?(學生回答)劃出“通計”一詞,雕刻家是怎樣進行巧妙的構思的?
今天我們學習說明文《核舟記》,看看作者是如何準确、生動、形象地說明核舟的形狀和描述舟中人物的狀貌神情的?
本節課我們的學習目标是:(見上文)
二、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首先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課文,在聽的時候圈點勾畫自己讀錯的字詞,
讀好以下句子的停頓。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罔不因勢象形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其人視端容寂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2、朗讀課文,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完成正确讀、準确譯的學習任務。
三、合作探究,初達目标。
(二)品讀課文,解析文本
3、讀課文,把握文意: “核舟是什麼?”“核舟上有什麼?”“你在核舟上發現了什麼?”
4、照課文内容,繪制核舟的示意圖。然後選畫得好的同學出示繪制的示意圖,并介紹示意圖。
思考:
A、文章依次說明了船的哪些部分?文章主體的寫作順序是怎樣的?
B、 試分析為什麼寫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頭→中間→船尾”的順序寫,而是按照“中間→船頭→船尾”的順序。(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在此基礎上稍作點撥)
C、怎樣表現奇巧、靈怪?
學生齊讀課文,根據寫作思路提示,背誦2~4段,在頭腦中完善“大蘇泛赤壁”的故事。
(三)品析語言,真切感受
5、問題讨論,注意作者的細緻觀察。
課文第一段介紹雕刻品核舟的主題是“蓋大蘇泛赤壁雲”,課文哪些地方說明這次水上遊覽者是蘇轼和他的兩位朋友,而不是别人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說明是“泛赤壁”呢?(根據問題提示,讀課文,思考,劃出有關語句)
教師總結:我們學習《核舟記》,能如此具體而細緻地感受一件主題鮮明的藝術珍品,一方面是有“奇巧人”王叔遠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精堪的雕刻技藝,另一方面是借助作者細緻的觀察。看來,寫好說明文的前提和關鍵是細緻觀察、精心構思。
6、揣摩下列語句,品味文中生動傳神的描寫。
(1)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2)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3)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學生齊讀三句話。
教師示範分析(1)寫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灑脫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脫塵世之情呼之欲出,讓人感到他在望着天空和兩岸的山色,沉醉在清風明月中。
學生選例評點。
教師總結:這些生動傳神的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作者在說明這件雕刻品時,不為原作所囿,在細節上又大膽想像,進行了藝術上的再創造,賦予雕刻品以新的生命活力,這啟發我們說明事物時不應是呆闆平實的,而應該是能打動人的,給人以想像的。
7、學習小組内可自己演一演:一為東坡,一為佛印,一為魯直,其餘兩個為舟子,發揮想像注意表現他們的位置、姿态、動作,可以适當加些語言。
四、總結梳理、内化目标
課文通過介紹王叔遠雕刻核舟的高超技藝,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篇幅雖短,卻說明順序合理,就連雕刻家的藝術構思都介紹得淋漓有緻,确實令人驚歎。這要靠什麼?一方面靠細緻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另一方面靠具體的描繪和生動的說明。這無疑給我們以很多啟示。
五、教學反思(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