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健康
/
事情太多如何緩解内心焦慮
事情太多如何緩解内心焦慮
更新时间:2024-12-27 16:39:36

事情太多如何緩解内心焦慮(總覺得煩躁焦慮)1

人的意識大抵如貓抓老鼠一般。

開始時東奔西颠、四處搜尋,待發現目标便潛伏在旁,伺機而動。

我們平日無所事事時,心中散漫,閑雜念頭在腦海中随意飄蕩。

猛然間想起一事,或注意到一物,頓時心念便收緊,集中于一處了。

這種狀态,佛家講叫“尋伺”

不過,心念的集中并非在一點,而是一個圓圈。

圓圈内是我們當下專注的事物,而圓圈外的一部分區域,用西方心理學的理論講,叫潛意識。

這個圓圈即是意識與潛意識的邊界。

不過這個邊界也不是固定的,它可大可小、可以移動,也可以變得模糊或消失。

當我們精神高度集中的時候,我們便等于将這個圓圈收緊,将大部分事物排除在圈外。

此時外界的大部分事物我們都是注意不到的。

就比如王羲之練字太過于專注,誤把墨汁當蒜泥;牛頓也曾專注于物理實驗,而把手表當成雞蛋給煮了。

而當我們心情放松下來,沒什麼要緊事的時候,橡皮圈便等于松開了,我們也就能夠關注到更多的事情了。

當我們注意力轉移的時候,這個圓圈就等于随之移動,原本圈内的東西便跑到了圈外,之前圈外的東西可能就跑進了圈内。

當我們“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之時,或是昏昏欲睡、萎靡不振的時候,這個圈便漸漸淡化,意識與潛意識的界限變得模糊。

此刻,我們懵懵懂懂、似知非知,也分不清模糊的意識是真實還是虛幻了。

而當我們睡着的時候,意識圈便全然消失,一切夢境覺知便全然都是潛意識了。

不得不說,生活在當下的我們,内心真的很累。

因為生活元素太過于豐富,我們時刻都在收緊我們的意識圈。

事情太多如何緩解内心焦慮(總覺得煩躁焦慮)2

如此久而久之,我們的内心也就好比用眼過度會得近視一樣,出現心态僵化了。

且不說時代的複雜性為我們構建起了複雜的利益網絡,我們時刻都要動心思去處理工作、人際、生活上種種的關系。

光一個手機就足夠累壞我們的心。

如今,大街小巷、公交地鐵、公司家中,無處不是刷手機的身影。

幾十秒一個的短視頻、幾分鐘一條的碎片化信息一刷就是幾個小時。

這個過程看似放松,實則卻是意識圈時刻保持收緊和轉移的過程。

而且我們在專注于手機享受的時候并不是忘記了現實中的問題,我們隻是暫時将其強行排除在圈外。

當我們放下手機,精神剛要放松下來,這些現實世界的閑思雜慮必定向意識圈内來一波猛烈反撲,我們的精神還是休息不了。

這就是刷完短視頻之後内心莫名煩躁和空虛的由來。

所以,當下那些抑郁症、躁郁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的本質,其實就是我們的心太累了,失去了調節松緊的能力,“近視”了。

對此,很多人選擇分散注意力的方式去緩解内心的不安。

但不要忘記,分散注意力的本質,不過是移動意識圈使繁雜思緒暫時出圈的權宜手段,待意識回歸依然不免遭受思緒的反撲。

所以,這治标不治本。

事情太多如何緩解内心焦慮(總覺得煩躁焦慮)3

當下的我們,想要能夠與自己的内心和諧相處,勢必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心态,讓意識圈回歸可緊可松的靈活狀态。

佛家有個概念叫“常惺惺”,這恰恰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心理狀态。

所謂“常惺惺”,不是時刻關注着内心,也不是讓内心始終空無一物。

而是時刻保持松懈,不緊張,不刻意,大門敞開任由意識随意飄過,八面玲珑,四面透風。

外界的意識升起,不迎不拒,裡面的意識要走,也任由其離開。

随時随地,活潑靈動,生機盎然,内外交融,不分彼此,溫暖随和。

譬如潺潺溪流,終日流淌,你擋它,它便繞開,你挖坑,它便先行填滿,再繼續流動,無阻無滞,無争無為。

達此境界之人,便如莊子所言“至人無夢”,甚至沒有夢可以做。

因為平日心境内外和諧統一,沒有任何牽扯羁絆,沒有任何潛伏在潛意識中的不安。

當下的我們,雖未必能立刻達此境界。

但平日裡便要時刻下些功夫,對内不再高築心牆,對外不再心随物動。

心念起落便随它起落,莫再起一念去把心念當個事看。

如此久而久之便自有甯靜淡然之道境了。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