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歸根》(散文)/楚陽巷
當我教學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文《秋天》一文時,不由自主地發出一聲長歎:自己不正是落在樹下的那片黃葉嗎?仰望樹冠,回憶教學生涯,心中有了一絲蒼涼與悲哀。
昔日的初三語文教師兼任班主任工作,面向将近百十位求知若渴的眼神,曾經講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文人騷客的寬大胸懷,也講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的理想與抱負,還講過“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人生哲理。如今面對的卻是一張張充滿智慧笑臉的八位一年級學生,他們天真好奇,純潔率真,他們的大腦猶如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可以畫出最優美的畫圖,可以寫出最新奇的文字,可惜人數太少,不及初中一個班級的十分之一,皆是有着特殊身世的孩子。其中有兩位學生,外出打工的父母,與他人擦出了愛情的火花,把孩子留給了農村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在家庭的各種負荷重壓之下,哪來的閑工夫,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還有一位智弱者,教了她一節課,學寫學認一個天字,沒有學會,無可奈何之下,與家長聯系,再三再四奉勸家長,讓其進入到縣級特殊教育學校,并反複強調,特殊教育學校實行的是完全免費教育,并且還有較多的補助,教師們有着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與較為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較好,在普通學校學習,确實照顧不周,況且自己也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更怕耽誤孩子的健康成長。可是磨破嘴皮子的勸說,隻能是瞎子點燈白費力氣。家長以為我有意把學生拒之門外,一口回絕我的善意勸說,堅決要求在本校本班上學。這個孩子盡管智弱,可是,孩子在家長的心目中卻是心肝兒,是寶貝兒,一時一刻也不能與之分開。勸說不成,隻能作罷。
八位學生中,還有三位,聰明程度還算可以,已經上過了學前班,如今的農村學前班,老師教授的内容不是學前教育内容,而是越俎代庖,已經提前講授了一年級課程,教學時,不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教學,而是為了給孩子們的所謂家長——留守老人們做做樣子看,所以孩子們的學習,隻會念仰臉歌子,讀起書來,聲音宏亮,一氣呵成,能夠背書如流,表面觀之,成績優秀,教育他們,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實際上,讓他們指着認讀拼音與漢字,有兩位竟然大字不識一個。況且老師在教學時,每次授課,隻要有一句話提到了學生們曾經背誦過的内容,便會引起學生們激情萬丈的讀書聲,教師隻得停止授課,緊急叫停,但是刹車不住,隻得信馬由缰,書背完了,學生們的嗓子啞了,一節課也快結束了,每次教學,總想循循善誘,總想把學生引導到教學的正确軌道上來,然而孩子們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此時的他們,讀書勞累後,好想休息一會兒,教師此時此刻的教學方法全不管用,隻得等到下一節課,規範課堂紀律,講解一日課堂常規,常常會看到那幾位所謂的聰明學生扮鬼臉。
的确,越俎代庖式的提前教育,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一些教學隐患,糾正起來何其之難,但是在困難中可以享受無窮無盡的樂趣。孩子們那天真無邪的眼睛,猶如一潭清水,給予我激勵與鼓舞,提增自己的信心和勇氣,在自己将達退休的年紀,能夠葉落歸根,回歸故裡,為家鄉的教育事業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發揮餘熱,心情格外舒适怡然惬意,寫到這裡,我想到了清朝詩人袁枚的《苔》那首小詩:“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