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第13章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居:會意字,從屍從古。“屍”意為“身體不動”,如《論語》:“寝不屍,居不客”。“古”指“古代”。“屍”與“古”聯合起來表示“自古以來未曾挪動身體”。也就是說,住在一個地方,從未離開過。
居的本義是“土著”,“居民”就是一直住在一個地方的當地人。
“居”引申義為“永住”,可組詞為居家,居儉(居家儉約),居恒(安閑度日)等。
“居移氣,養移體”意為人的所處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質,養生可以改變人的體質。
居也可以作為踞的通假字。有個詞叫箕踞,意為臀着席而伸其腳于前,箕踞是種很不禮貌,不尊重對方的一種坐姿,劉邦曾在他的女婿張魯面前箕踞而坐,引起張魯的厭惡反感。
居後來延伸出“處于”、“住所”、“平時起居”等意。如《論語》:“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居也有懷着的意思,如“居心不良”等。
居也有囤積的意思,如《聊齋志異》:“居為奇貨”。“居”還有擔任等意,如:“以救世主自居。”又有占有的意思,如“居多”。
夷:平也。會意字,從大從弓。會一個人引弓射箭之意。
本義為讨平、平定。由讨平、平定義引申為除去、誅滅等義,由鏟平引申為平坦義,由平坦引申為平安、平和等義。如《逸周書·明堂》:“是以周公相武王伐纣,夷定天下。”
古代東方部族善于使用弓箭,也以“夷”代指東方部族。廣義上的“夷”指沒有接受中華傳統禮儀教化的國家或者部落,反之則叫“諸夏”或者“華夏。”
陋:從阝(fu)從匝,匝有狹小的意思,如“匝道”。“阝”指小山丘,同阜,阝匝結合,表示地方狹小。
陋的本義指狹小。如《管子》:“百蓋無築,千聚無社,謂之陋”。後延伸指知識淺薄,如《賈子道術》:“辭令就得謂之雅,反雅謂之陋”。
陋也指粗鄙,不合理的。如“陳規陋習。”又有相貌醜的意思,如“醜陋。”《舊唐書》:“杞貌陋而色如藍,人皆鬼視之。”
全文理解為:
孔子想去邊遠的九夷居住。有人說:“那個地方愚昧落後,怎麼能住?”孔子說:“君子住在那裡,還會愚昧落後嗎?”
孔子為什麼想去愚昧落後的地方居住呢?因為他對這個禮崩樂壞,污濁不堪的現實社會非常失望,他甯肯去九夷之地生活,雖然簡陋,至少幹淨。
孔子為什麼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呢?”
第一:孔子提倡艱苦樸素的,不講究物質生活的,他曾說“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孔子還說過:“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隻追求“道”,不在乎貧窮。所以孔子認為,在君子眼中,無所謂愚昧落後。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在他的《陋室銘》中曾引用過“孔子雲:‘何陋之有?’”
第二:孔子認為君子應該有責任改變當地的愚昧落後,所以,君子去了那個地方,就不再愚昧落後了。
孔子曾說:“士而懷居,不足為士也。”意思就是,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不能貪圖安逸,要為國家,社會謀福祉。換言之,不能讓地方擺脫落後愚昧狀況的地方官就一定不是真君子。
東夷牛人姜子牙
很多人對姜子牙的了解隻停留在《封神榜》給他的印象,其實該書是明代小說家許仲琳寫的一部志怪小說,裡面的内容大部分是虛構的,不足為信的。
真正的姜子牙,他的經曆,功勞、對後世的影響等比小說中描述的要精彩,偉大得多。
姜子牙姓姜,氏呂,名尚,字子牙,号飛熊,後世多稱他太公望。望有盼望之意,“太公望”即姜子牙是周文王日夜盼望而得到的人。
姜子牙的先祖曾做四嶽之官(管理山林的官),輔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呂地,所以又稱呂尚。
姜子牙的出生于東海之濱,即東夷地區。《水經注·齊乘》載“莒(ju)州東百六十裡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莒州在今山東省日照市。也就是說,姜太公是今天的山東日照人。
《韓詩外傳》說:“呂望行年五十,賣食棘,年七十,居于朝歌。”這說明姜子牙50歲以後确實窮困,以販賣小吃為生。70歲時,遷居到國都朝歌生活。他50歲以前到底經曆了什麼,史書沒有記載。
姜子牙子嗣衆多。記載中兒子就有: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兒隻載一位邑姜,是武王姬發的正妻,成王之母。
姜子牙能養得起這麼多孩子,說明他曾經并不貧窮,加上他的文韬武略,明顯受過極好的教育。所以我們基本能斷定姜子牙年輕時應該是身為貴族,且地位較高。
那麼姜子牙為什麼中年落魄,淪落到屠牛販食的地步呢?這也許跟當時的一件大事有關。那就是纣王東征!
當時商朝有兩個心腹大患,一個是西面的岐周,一個是東面的東夷。姜子牙是東夷人,又是當地貴族,顯然是成為了纣王征伐的對象了。
而纣王的這場東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俘虜奴隸不計其數。或許姜子牙就是在這場動亂中家道中落了。
戰國時期外交家、說客姚賈說:“太公望,齊之逐夫,朝歌之廢屠,子良之逐臣,文王用之而王”。
也就是說姜子牙後來去過古齊國,這個齊國是商代末年的地方諸侯,為殷商的附屬國。纣王東征時曾與古齊國會師,現存甲骨文有零星記載。
姜子牙到齊國後卻被驅逐了,這讓他更加落魄。他還給一個叫做子良的人做過家臣,也被趕走了。然後姜子牙隻好到了朝歌,屠牛販食。這時他已經50多歲了。
西漢時期文學家劉向的《烈女傳》中記載了管仲一個叫田婧的小妾的一段話:“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為天子師,九十而封于齊,由是觀之,老可老邪?”
可以看出姜子牙在朝歌屠牛到了70歲,這中間他可能因為懂識文斷字,所以在商朝做過官。但是他看到的是纣王與貴族的腐敗,料定殷商不能長久,再加上他本身就很可能與殷商有仇怨。所以終究不能長期服侍殷商。
東夷已經被纣王打擊的差不多了,朝歌充斥着掠奪來的東夷奴隸,但是西方的岐周發展的還非常良好。姜子牙想要打擊殷商,岐周是唯一的希望了,所以他西入岐周,尋求出仕。
秦穆公重臣百裡奚說:“昔呂尚年八十,釣于渭濱,文王載之以歸,拜為尚父,卒定周鼎。”
姜子牙垂釣的事情并不是空穴來風,但是他與姬昌會面的細節上面可能就是杜撰更多了。這裡面幾分實,幾分虛實在難以考證,但是有一點卻是确定的,周文王确實非常欣賞姜子牙。
周部落在姬昌的爺爺古公亶父時還是一個為吃喝發愁的小部落,後來搬家到岐山腳下的周原才得以安穩發展。
姬昌的父親武力鼎盛,四處征伐,得到了西方的諸侯長(方伯)之位。但是對于經濟文化這些軟實力方面,他們與中原的殷商還是差得遠。
岐周的發展就是在這樣一個尴尬的境地,所以見多識廣的姜子牙,對于岐周來說就無比的重要了。
姜子牙本身就有着貴族經驗,還遊曆過東方各國,在朝歌做過官。對于東方的政治經濟模式都是極其熟悉的,不但如此,他還深知東方政治的弊病。可以說姜子牙之于岐周,就像是百裡奚、蹇叔之于秦國。都是給偏遠落後的關中帶來東方先進文明的使者。
在姜子牙的主持下,岐周開始了土地改革。他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這規範了井田制,促進了生産的發展,為岐周崛起打下了經濟基礎。
對外他主張事殷商以恭順,用來麻痹纣王,而暗自卻積極擴張勢力拉攏鄰國,實現了周文王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
可以說有了遊曆東方諸國的經驗,姜子牙做起改革遊刃有餘,而且涉及到了岐周建設的方方面面。後來這些改革都随着西周建立推廣至全國,成為禮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到了春秋戰國,在禮法制度的廢墟上又興起了諸子百家,所以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準備好讨伐纣王,事先占蔔結果為兇。但是姜子牙力主出兵,姬發順從了老丈人的意見,在下雨天的晚上突襲商軍,然後在牧野與纣王的軍隊進行決戰。
姜子牙其實就是這場戰事的總指揮,因為他不但一手打造了岐周的政治軍事,他還了解東方的地形與軍隊情況。這都是他的優勢。
這時纣王的軍隊,主力軍還在東方鎮壓東夷。他們無法回京勤王(後來去向不明,有說法認為去了美洲,成了印第安人的祖先),而牧野之戰是倉促應戰,兵員不足隻能驅趕大量奴隸進入戰場。
但是這些奴隸可能是有一部分來自東夷的,這樣能夠被岐周利用的地方也就太多了。最後這些奴隸紛紛倒戈一擊,幫助岐周軍隊殺入了朝歌城。纣王引火自焚,殷商就此覆滅。
滅商後,周公旦負責政治管理,召公奭負責招降納叛,而姜子牙則繼續帶着軍隊掃平不屈服了殷商軍隊。
一切都暫時平息以後,姜子牙獲得了齊國封地,而那個曾驅逐他的古齊國也已經随着殷商一起覆滅了。
随後姜子牙帶着人到齊國就封,五個月就完成了建國,這在當時分封的各大諸侯國中也是最快的。
他到達齊國主要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打敗來犯的萊夷人(萊國夷人)。第二件是誅殺司寇營湯和當地“賢人”狂矞、華士兄弟。第三件是順其風俗,簡化禮儀。第四件是開放工商業,開通與中原國家的商路。
姜子牙這四件事,一方面是打壓了當地蠻夷勢力,為建國開創了有利的外部環境。誅殺當地官員和“賢人”,也就宣誓了對當地土著的統治權。
最後順應當地人的風俗,并開放工商業打通與内地諸侯國的商道,為當地人争取了實際的貿易利益。
姜子牙恩威并施,在短短的五個月就受到了當地人的擁護,完成了建國的任務。也成為第一個回京彙報建國工作的地方諸侯,可見姜子牙的能力還是極為出衆的。
周公曾預言齊國将強大于自己的封國—魯國。
建國以後,齊地就被姜子牙交給了自己的三兒子丘穆公駐守。自己則與大兒子齊丁公姜伋在中央的鎬京任職。
後來纣王的兒子武庚發起三監之亂,姜子牙再次帶兵配合周公旦平定了叛亂。其中,齊丁公還帶着一隊偏師滅掉了河東的古唐國,後唐國被分封給姜子牙的小外孫唐叔虞,這就是後來的晉國。
到了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鎬京,享年139歲。其大兒子齊丁公繼位,繼續輔佐周康王,成為僅次于首輔召公奭的次輔,繼承了姜子牙的爵位和遺志。
姜子牙一生沉浮,做過屠牛小販,也當過國家的二号元首,主持一國改革。他留給後世的财富就是取之不盡的,比如追認他為始祖的諸子百家。那些儒、道、法、兵在後世一直影響着中國人,直到現在還是依然如此。
在民間,姜子牙的影響也是無所不在,很多地方都奉姜子牙為保護神,人們在建房子時,會在屋頂上或者房梁上寫上“太公在此,諸神退位。”
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在燈籠上或者随身攜帶的玉器、木牌上,寫上這行字,以求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