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伴随着我國“天問一号”的成功發射,我國首個火星探測任務也已經順利展開,很多火星迷們都對于火星,開始了無限的遐想。雖然我們還不知道火星何時會成為“第二地球”,但火星迷們都相信人類一定可以做到,不過,問題也随之而來,人類若想移民火星,都需要完成哪些任務?
火星該如何改造?
我們都知道,按照火星目前的情況,顯然它并不适合人類。但是,未來如果對它加以改造,火星還是有機會變成“第二地球”的。我們應該如何去做?
科學家認為,改造火星,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将火星變成早期的地球,在火星上模拟出早期地球的氣候環境,比方說濃厚的大氣層、原始海洋等等,這樣,才有機會将地球上的生物移民到火星上,才有機會在火星上完成生命的延續。
如果模拟早期地球環境呢?科學家認為,在火星上建造核電站和化工廠,通過不斷燃燒排放溫室氣體,大約隻需要100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在火星上形成一個濃厚的大氣層,之後,會在火星上下一場大雨,當大雨過後,原始海洋也就出現在了火星之上。
接下來,就是将地球上的生物移送到火星之上了。最先抵達火星的會是人類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科學家表示,人類或許是火星上最後的移民者,就好像是在地球上,人類出現的時間非常晚了一樣。
未來火星的第一批居民是誰?
那麼,既然人類不會是火星的第一批居民,未來火星的第一批居民會是誰呢?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的研究員鄭永春表示,未來火星的第一批居民,應該是細菌和藻類,因為從地球的角度來看,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之一,也是它們。
它們有什麼作用呢?上文中我們提到過,通過建造核電站在火星上模拟出早期地球的氣候環境,不過這裡有一個關鍵性問題大家可能會忽略,那就是雖然如今地球上的生物是離不開氧氣的,但是實際上,早期的地球上并沒有氧氣。
這是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早期地球的生物都是厭氧生物,一直到藍細菌的出現,通過光合作用來吸收二氧化碳産生氧氣,地球的大氣結構才逐漸變成今天的模樣。
所以,未來火星初步改造完成後,也需要将細菌、藻類等送上去,它們可以在火星上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然後因為細菌、藻類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它們也可以很快适應火星上的環境,通過活動來産生有機質,讓火星的土壤變得和地球類似。
之後,通過将一些低等動物運送到火星之上,讓火星變得和遠古時期的地球越來越相似,之後,才會将人類陸續運送到地球之上,人類的火星移民之旅,也才會正式開始。
如何在火星上建造人類基地?
雖然人類并不會是火星上的首批居民,但是這是相對于普通人而言的,畢竟前期改造火星的時候,是需要科研人員等登陸火星的。
那麼,在火星還沒有變成“第二地球”的時候,這些先驅者又該如何在火星上生存呢?對于這個問題,研究員鄭永春表示,可以先在火星上建造一個密封的臨時基地,這個臨時基地裡有着可以滿足基本需求的居住艙,同時還有物資儲備的地方,确保先驅者可以在火星上得到充足的生命保障。
因為火星上的氣候環境非常惡劣,所以,臨時的火星基地最好是建造在地下或者是半地下,這樣當火星上吹起可怕沙塵暴的時候,才可以将損失減到最小,同時,也可以避免來自于太空的超強輻射。
當然,如果可能的話,在這個臨時基地裡,先驅者還需要自給自足,比方說種植一些農作物之類的,這樣才可以确保一旦地球運送火星物質出問題,不會因為食物短缺而餓死。畢竟火星和地球之間距離遙遠,即使是在近地點,運送一次物資最快也需要7個多月的時間。
研究員鄭永春也表示,他對于火星上的“臨時基地”是非常向往的,因為火星上的很多情況都與地球很相似,如果可以在火星上進行科學實驗,那麼,對于地球來說,或許也将有全新的認識,幫助我們揭開很多地球上的未解之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