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養過蠶嗎?
今天讀書時看見“作繭自縛”這個成語,忽然想起了那次“養蠶”的經曆。
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走在山師的校園裡,滿眼裡已經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大樹冒出了綠葉,草坪鑽出了新芽。一切賞心悅目,空氣清新怡人。
走過一座古老的建築,在樓梯一角處發現有人圍觀,湊近一看,竟然有人在賣蠶寶寶。
青白色的蠶寶寶在紙箱裡“蠢蠢而動”,有的在細細地嚼着桑葉,有的在慢慢地吐着細絲,沒有一隻蠶寶寶偷懶!
紙箱裡有幾個已經“竣工”的蠶繭,有白色的,還有黃色的,一個個橢圓的“公主堡”在陽光照射下銀絲閃亮。
我一時心動,遂買下兩個蠶寶寶,順便要了幾片桑葉,一起放在一個小紙盒裡。在嫩綠色的桑葉襯托下,蠶寶寶的小窩還挺溫馨可愛的。
因為有事外出,耽擱了一段時間沒有觀察。回來後,竟然發現有一隻蠶寶寶已經把自己包裹起來了,為自己建造了一個“小城堡”,還是難得的黃色繭呢!帶給我小小的驚喜!
再看剩下的一隻蠶寶寶,并沒有因為同伴的“先行一步”而沮喪,依然不緊不慢地在小小的紙盒裡探尋适宜的“居所”。
選定方位後,蠶寶寶開始晝夜不停的吐絲布線。蠶寶寶吐的絲越來越長,漸漸地織成了網狀,把自己包裹起來。
第二天早上起來一看,一夜之間,蠶寶寶已經“完美收官”,竟然完全把自己包裹進去啦!
現在,兩個蠶寶寶都藏進了它們親自編織的精緻的“公主堡”裡,一隻白色繭,一隻黃色繭。好漂亮啊!
瞧這白色的黃色的蠶繭,真的是精美絕倫的“公主堡”呢!
我忽然聯想起“作繭自縛”這個成語。
人們習慣用“作繭自縛”來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其實,從另一個角度講,“作繭自縛”體現的是一種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的精神。
從“蠶食”桑葉,到吐絲結繭,這個過程何嘗不是一種辛苦的付出,和自我的沉澱。
當初買下蠶寶寶的時候,按照“蟲族”的年齡來算,它們應該快五歲了,僅僅用兩三天時間就結繭了。
唐代詩人李商隐用“春蠶到死絲方盡”來比喻愛情的堅貞,蠶兒吐絲結繭能造福人類,真正值得贊賞的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
蠶寶寶一生要進行四次蛻皮,蛻一次皮就長一回身體,而且每次蛻皮都是在睡眠中進行的。
蠶兒吐絲之後并不會死去,隻是進入了“深度睡眠”,這不是消極的休息,而是自我更新的一種方式。
蠶的一生隻有四十幾天,卻一刻不停地朝着一個目标努力——吐絲、結繭,直至吐完最後一根絲。
表面上看,蠶兒用絲把自己包裹起來止步不前了,其實它們是在寂寞中積蓄力量,在孤獨中奮力蛻變……
人生有時候需要具備這種精神和魄力,無論做什麼事業,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獨。
要想成就自我,也需“作繭自縛”,不虛張聲勢,不嘩衆取寵,靜靜地把自己包裹在繭裡面。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堅持,最後從繭中突破而出,才能完成美麗的蛻變。
沒有“作繭自縛”的精神和魄力,哪裡會有“破繭而出”的豐厚回報?
蠶寶寶進入休眠時,一定在做着“破繭成蝶”的美夢,憧憬着自己變成了美麗的飛蛾,在陽光明媚的大自然中翩翩起舞。
作繭自縛也美麗,破繭成蝶翩翩飛。
(文中蠶的圖片來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