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的遠大意義
鄭和是中國曆史上對外交往的一位傑出人物,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和世界航海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體現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開放、進取、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經略海洋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鄭和下西洋也是世界航海和探險史上的一段佳話,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元朝初年,鄭和的祖先移居雲南,是元朝雲南王麾下的貴族。洪武十三年(1381年)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并被閹割,在軍中做秀童。後來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禦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并升任為内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史稱三寶太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 。并于1405到1433年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曆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鄭和下西洋的起因衆說紛纭,一說宣揚大明威德,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同時提供了這兩種看法,即"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迹"和"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複員問題、獲取海外朝貢、發展貿易緩解财政支出緊張、探求從海路到達麥加的可能性 、迎取佛牙 等說法。但不管出于什麼原因,在七次航行中,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谟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船隊沿途一路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精美的工藝品帶到了落後的東南亞地區和非洲地區。是人類文明探索曆史中一次偉大的成就,成為了貫通中外交通,促進文化貿易交流的和平之旅,它使明朝與海外各國廣泛建交,發展了多種形式的海外貿易,是中國外交史上曆史性的突破,許多地方至今還保留着我們中華民族的印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數最多、行動範圍最廣的遠洋航行活動。
鄭和下西洋無論是客觀還是主觀都是中外關系史上一重大事件,也是我們現今研究國際關系史的重要内容。無論在明代曆史、中國曆史乃至在世界曆史上都産生了重大的影響。鄭和下西洋是古代傳統交流時代的終結,同時也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是改變人類曆史進程的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