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韓信在項羽帳下征戰,雖然多次給項羽建言獻策,卻總是不受待見,于是一氣之下,投了劉邦。可是在劉邦麾下,雖有蕭何慧眼推薦,卻也不受待見,于是再次負氣出走,單騎北上。
走到這鳳凰山下寒溪河畔,倒黴的他卻遇到了河水暴漲。過不了河,正在河邊溜達的時候,蕭何追來了。于是乎,蕭何百般勸說韓信回心轉意,劉邦漢中拜将,大漢滅楚建國。最終,雖然成就了一番事業,韓信卻也掉了腦袋。
不論怎樣倒黴,韓信的故事總算千古流傳。而“蕭何月夜追韓信”更成為一段千古佳話。
寒溪夜漲,成就了韓信傳頌至今的英名,成就了蕭何漢室忠臣良相的美名,也成就了劉邦的千秋偉業。如果沒有寒溪夜漲的阻攔如果韓信順利渡過寒溪,如果蕭何月下追不到韓信,那麼很可能就談不上以後的楚漢相争,秦末以後的曆史就有可能重寫。清《漢中府志》載:“馬道河:(褒城)縣北九十裡,源發驿西山峽中,東流合褒水,古名'寒溪’。昔韓信亡漢至此,水漲不能渡,蕭何故追及之。諺曰:'不是寒溪一夜漲,哪得炎漢四百年’。"
等到項梁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改歸項羽,項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沒有被采納。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脫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擡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就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滕公聽他的口氣不凡,見他的狀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談話,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派他做管理糧饷的治粟都尉,還是不認為他是個奇才。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又是生氣又是高興,責備他說:“你逃跑,是為什麼?"蕭何回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啊。”漢王又責備道:“軍官跑掉的人可以用十來計算,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隻想在漢中稱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隻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漢王說:“我也打算回東方去呀,哪裡能夠老悶在這個鬼地方呢?"蕭何說:“大王如果決計打回東方去,能夠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假如不能重用他,那麼,韓信終究還是要跑掉的。"漢王說:“我看在你的面子上,派他做個将軍吧。”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将軍,韓信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漢王說:“那麼,讓他做大将。”蕭何說:漢中的“拜将壇”
“太好了。”當下漢王就想叫韓信來拜将。蕭何說:“大王一向傲慢無禮,現在任命大将,就像是呼喚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難怪韓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誠心拜他做大将,就該揀個好日子,自己事先齋戒,搭起一座高壇,按照任命大将的儀式辦理,那才行啊!”漢王答應了。那些軍官們聽說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将,等到大将的時候,才知道是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
韓信做了大将後,取得了關中的三秦之地,當韓信打敗齊國的同時,漢王正被楚霸王項羽逼得走投無路,這時韓信要求做齊王,漢王無奈隻好答應,韓信率軍三十萬攻占了蘇北,把項羽的楚軍圍在垓下,還專門針對項羽的骁勇采用了步步為營、的戰術,終于打敗了項羽的楚軍。大漢滅楚建國,最終開創四百年大漢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