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成了濕熱體質?濕熱體質的形體特征常表現為形體偏胖常見主要的表現為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瘡粉刺,舌質偏紅苔黃膩,易口苦口幹,身重困倦或見心煩懈怠,眼睛紅赤,大便噪結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易陰囊潮濕,女易帶下量多,脈多見滑數心理特征多是性格多急躁易怒平常患病容易患瘡疖、黃疸、火熱病證,或易患瘡疖等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表現為對潮濕環境或氣溫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濕熱交蒸的氣候較難适應,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突然成了濕熱體質?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突然成了濕熱體質
解讀濕熱體質的形體特征常表現為形體偏胖。常見主要的表現為平素面垢油光,易生痤瘡粉刺,舌質偏紅苔黃膩,易口苦口幹,身重困倦。或見心煩懈怠,眼睛紅赤,大便噪結或黏滞,小便短赤,男易陰囊潮濕,女易帶下量多,脈多見滑數。心理特征多是性格多急躁易怒。平常患病容易患瘡疖、黃疸、火熱病證,或易患瘡疖等。對外界環境适應能力表現為對潮濕環境或氣溫偏高,尤其夏末秋初,濕熱交蒸的氣候較難适應。
應用領域濕熱體質狀态的表現以濕熱内蘊為主要特征,體内環境就像這“桑拿天”,濕熱氤氲,膠着難解,排洩不暢,内外環境都顯得不潔靜,其調養原則是清肝健脾、化濕清熱,分消走洩。
(一)情志調攝
濕熱體質者性情較急躁,外向好動活潑,為了避免七情過極,助火生熱,加重體質偏頗的傾向,非常需要遵循下述幾個方面進行調攝。
1、加強心性修養、學會心理美容
中國文化有“養生莫若養性”的古訓,心性修養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學會心理美容,就要提高文化修養。多學習一些道家和儒家一些文化典籍,增強文化底蘊和生命的内聚力。
2、掌握調攝不良情緒的方法
在調攝情志方面,應學習和掌握一些釋放不良情緒科學方法。當出現不良情緒時,可根據具體情況分别采用節制法、疏洩法、轉移法等不同方法,化解或釋放不良情緒,舒緩情志,穩定心态,達到心理平衡。
3、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
選擇欣賞節奏比較和緩的音樂、讀書、下棋、遊泳等活動,使心情保持平和。濕熱體質人耐冬不耐夏,在氣候炎熱的季節,尤其是長夏季節應注意調整情緒變化,減少或避免煩躁情緒的發生。
(二)起居調養
濕熱體質者需要高度重視起居方面的調理和保養,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應天順時,做好調養。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起居有常,生活規律,不要長期熬夜,或過度疲勞。居室環境宜清潔通風,不宜居住在潮濕的環境,宜選擇坐北朝南的房間居住。清爽舒服。要保持二便通暢,防止濕熱郁聚。注意個人衛生,預防皮膚病變。
2、要改正不良嗜好,戒煙限酒
煙草為辛熱穢濁之物,性熱而質濕,易于生熱助濕。久受煙毒可緻肺胃不清。酒為熟谷之液,中醫認為“濕中發熱近于相火”,堪稱濕熱之最。助熱生痰濕。嗜煙好酒是導緻濕熱體質的重要成因,必須力戒煙酒。
3、宜多進行戶外活動
平時多選擇一些室外活動,如散步、空氣浴、森林浴等特别是在陽氣生發的春夏季節,更應避免内熱在體内的郁積。
4、重視長夏季節的護養
在濕熱氤氲的環境中要注意防止濕熱的侵襲。要不可過于貪涼,以免内熱不得發散而郁于體内。
(三)飲食調養
濕熱體質者,體内同時存在濕和熱兩種不同屬性的邪氣,既不能過食辛辣燥烈、大熱大補,又不能多吃肥甘厚膩的食物。食養要點在于合理飲食,祛濕清熱,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清肝利膽,避免濕熱内蘊。
1、常用多用食物
多食用清熱化濕的食品,如薏苡仁、蓮子、茯苓、紅小豆、蠶豆、扁豆、綠豆、鴨肉、鲫魚、鯉魚、海帶、冬瓜、絲瓜、葫蘆、苦瓜、黃瓜、西瓜、白菜、芹菜、荠菜、卷心菜、莴筍、蓮藕、空心菜、蘿蔔、豆角、綠豆芽等。增加強堿性食物有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柑橘類、柿子、黃瓜和胡蘿蔔等。
2,飲食禁忌
不宜過食生冷之品,如雪糕、冰淇淋、冷凍飲料等;少食甜食甜飲,少吃辛辣,少吃肥甘厚味,如烈酒、奶油、奶酪、肥肉、動物内髒、狗肉、鹿肉、羊肉、蟹黃、魚子、巧克力、姜、蔥、蒜和辣椒等;忌暴飲暴食、酗酒,克服愛吃零食的不良習慣。
(四)運動健身
濕熱體質者常表現陽氣偏盛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态,多見于中青年身體健壯者。适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按照不同季節和氣候環境,進行有針對性的運動鍛煉。
1、春夏鍛煉方法
濕熱體質是以濕濁内蘊、陽氣偏盛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态,中青年身體健壯者,适合做大強度、大運動量的鍛煉,如中長跑、遊泳、爬山、各種球類、武術等。可以消耗體内多餘的熱量,排洩多餘的水分,達到清熱除濕的目的。可以将健身力量練習和中長跑結合進行鍛煉,健身力量練習可在健身房教練指導下進行鍛煉。濕熱體質的人在運動時應當避開暑熱環境,以免内傷脾胃,外助陽熱之氣。
2、春秋季節要進行野外鍛煉
春季的踏青、放風筝等,可使人體氣機調暢,水濕運化;秋高氣爽,登高而呼,有助于調理脾胃,清熱化濕。亦可選擇中長跑、爬山、各種球類運動等。在導引功法中,可練六字訣中的“呼”、“嘻”字訣,也有健脾清熱利濕的功效。
(五)藥餌保健
濕熱體質的藥餌保健從總體上講,應選用具有清熱化濕功效的藥物,但從臨床辨證分型來看,又可分為濕重于熱、熱重于濕和濕熱并重幾個類型,濕熱在程度上有一定差異的狀态,所以,用藥可有的放矢,有所側重。
1、常用藥物
可選用祛濕清熱類的藥物,如滑石、生甘草、杏仁、薏苡仁、白蔻仁、蘇梗、茅根、等。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金銀花、蒲公英、野菊花、紫地丁、黃芩、黃連、山栀、厚樸、葛根等。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物。
2、藥餌方劑
應常備六一散、藿香正氣水等,尤其是長夏季節更需注意清熱去濕。
參考文獻1、《中醫養生學》劉占文主編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2年
2、《中醫未病學 供中醫藥類專業用》王琦主編 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1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