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于運動品牌,就如同廣州對于服裝品牌的意義。
筆者的一位長輩在家鄉代理着幾家運動品牌,每年往返廈門 4 次看版訂貨,他們的訂貨原則是春季過後立馬前往廈門預訂下一年春季的貨,以此類推。
廠子可以分散在其他地方,但廈門之于運動品牌,就如同廣州之于服裝品牌,準确地來說,福建是運動品牌的聚集地,而廈門因為人才資源豐富等原因,成了品牌們總部的聚集地。
在某一個産業鍊集中地,不難有頭部企業跑出來。去年年底,總部位于廈門的俊億完成了 1 億元人民币 A 輪融資,由中金文化消費基金領投,藍湖資本跟投。廈門俊億供應鍊有限公司聚焦運動類産品跨境業務,旗下做得最好的是聚焦運動服裝的平價品牌「Baleaf」。
「Baleaf」品牌獨立站(上)& Amazon 品牌界面(下)
「Baleaf」成立于 2014 年,Amazon 和品牌獨立站是最主要的銷售渠道,美國是其最大的市場。2014 正是中國賣家通過 Amazon 出海的浪潮,那時進入 Amazon 的賣家,簡直就是躺着賺錢,但随着平台發展紅利逐漸消失以及平台政策越發成體系,無數賣家消失。
「Baleaf」面對不斷變化的出海環境,為什麼能保持穩定發展?運動服飾市場似乎迎來一個發展風口,「Baleaf」究竟有怎樣的優勢?本文将試着回答這些問題。
聚焦小衆運動,「Baleaf」的深耕與擴張
「Baleaf」銷售渠道流量分布|來源:semrush
從品牌各銷售渠道的流量分布不難看出,直到現在,Amazon 仍然是「Baleaf」最主要的銷售渠道。品牌剛成立的那幾年,Amazon 平台環境及政策給了中國賣家很大的試錯時間和空間。
通過查看「Baleaf」官方網址的往年快照,筆者基本可以還原品牌早期的發展曆程。入駐 Amazon 之前,「Baleaf」做的是外貿批發業務,擁有研發能力,主要為歐美、日本等發達市場供貨,産品類别覆蓋體育相關的服裝、鞋子、配件以及日常休閑服等。但沒過很久,「Baleaf」就将業務聚焦到服裝上了。
2014 年,「Baleaf」轉型為一個 toC 賣家之後,産品類目雖然仍然比較雜,但團隊已經有意識地突出宣傳某一系列,比如在當年 9 月,「Baleaf」就在主推滑雪服。經過一年的嘗試,「Baleaf」似乎找到了流量密碼,2015 年,品牌開始圍繞騎行類目開發産品線,其中一款騎行用護臀褲成了爆款,直到現在也在品牌暢銷品名單中。
「Baleaf」爆款騎行護臀褲(上)& 2015 年官網界面(下)
2015 年,「Baleaf」的目标是成為騎行服飾領域中的頭部品牌。不過發展到後來,以騎行類目為起點,「Baleaf」開始向各類運動項目拓展,現在,Amazon 平台上,「Baleaf」提供跑步、瑜伽、戶外、騎行以及遊泳場景下的各類服裝,在獨立站還加上了網球以及工作休閑 2 類,形成了以場景來劃分品類的 SKU 結構。
「Baleaf」Amazon 及獨立站産品類目
回顧品牌的發展路徑可以看到,在各種運動中,「Baleaf」繞開了跑步等覆蓋面更廣的運動,選擇了偏小衆的運動作為切入點。在筆者看來,騎行運動本身自帶的 2 個特征對「Baleaf」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第一是騎行過程中會遇到大量排汗、久坐不舒服等痛點,在産品研發過程中可以有清晰的優化方向,也更容易打出差異化和做營銷。第二是騎行有一定的團體運動屬性,無論是專業的騎行比賽還是戶外休閑騎行,尤其是對于新手,面對有一定門檻的運動,大多數人會加入一個車隊,運動的同時進行社交。而站在品牌的角度,這種運動場景很有可能帶來更多熟人推薦。
先聚焦一項小衆運動,在品牌通過爆款建立一定用戶認知之後,再按照運動場景拓展類目。抛開營銷方式不談,「Baleaf」的啟動思路與「Lululemon」是一緻的,先聚焦後擴展,而非一開始就鋪很多 SKU。
2000 億美金的運動服裝市場,「Baleaf」隻能是「Lululemon」的平替嗎?
Statista 今年 2 月份數據顯示,2021 年,全球運動服裝市場産生了大約 1930 億美元的銷售額,且未來呈增長趨勢,到 2028 年,運動服裝的市場規模可能達到 2675 億美元。運動服裝市場的發展勢頭讓人心動,但品牌的發展仍然無法一蹴而就。
2021-2028 年全球運動市場收入變化|來源:Statista
發展到今天,「Baleaf」覆蓋的類目已經與「Lululemon」多有重合,隻是「Baleaf」在戶外運動上的産品線更多一些,而「Lululemon」在襪子、内衣等品類上也有涉獵。從價位上看,「Baleaf」像是「Lululemon」的平替。
來源:「Lululemon」官網
在筆者概念裡,産品價位對消費者有基本的分層作用,但在對「Baleaf」的用戶進行觀察時,出現了一些不同。
上表統計了「Baleaf」和「Lululemon」在售産品的價格區間,「Baleaf」的産品最高價基本上都低于「Lululemon」的最低價,2 個品牌的價位差之間甚至還可以擠進去很多品牌。通過衆多對「Lululemon」的解讀文章,我們可以大緻把「Lululemon」的用戶分為 2 類,經濟水平較高的高階人群以及收入水平沒那麼高的中産潛力股們。
「Baleaf」的用戶似乎沒法簡單的用經濟水平來形容,通過産品評論,筆者就個人觀察發現了幾個「Baleaf」的用戶特征,如有不認同,歡迎在評論區讨論:
1.「Baleaf」的用戶會将一款産品用于多種場景。除了主菜單中劃分的幾類運動,有更多小衆運動愛好者使用「Baleaf」的産品。比如,在瑜伽類目下的産品,用戶也常常在登山、釣魚等場景下使用。防曬襯衫的使用場景會有沙灘排球、皮艇、高爾夫等等。這些用戶因為在運動中遇到真實出現的問題,常常對産品的改進方向提出更細節的建議。
2.「Baleaf」定價雖低,但消費者經濟水平未必低。「Baleaf」的用戶也可以分為 2 類,第一類用戶會購買不同價位的運動服裝産品,而「Baleaf」是他們在低價位區間内的一個選擇。第二類用戶是追求極緻性價比的用戶,便宜是他們選擇「Baleaf」的首要原因,他們的産品使用場景更多在工作生活中。
之所以說「Baleaf」的用戶中可能存在消費能力更高的群體,一方面是不少用戶表示自己之前穿的産品價位都比「Baleaf」高,直到發現性價比高且基本可以實現相同用途的「Baleaf」。另一方面,不少「Baleaf」用戶的運動愛好的維持成本并不低,比如馬術、網球、高爾夫等等。
「Baleaf」有關馬術運動的産品
「Baleaf」用戶展示出的這些特征證明了一點,一個走性價比路線的品牌能獲取到的未必隻有消費能力低的人群。對于很多出海的跨境賣家和品牌而言,可能并未認識到這一點。
「Baleaf」近 90 天投放渠道分布|來源:廣大大
從目前「Baleaf」采取的營銷策略來看,品牌仍然強調性價比,廣大大數據顯示,近 90 天内,Facebook 一直是「Baleaf」投放素材最多的渠道,素材内容以強調産品亮點和優惠信息為主。
但同時從「Baleaf」的近期動态來看,品牌也在通過各種方式擴大用戶豐富度,比如參與 Amazon 推出的幫助産品獲得高質評論的 Vine Program,提升産品熱度、獲得直接反饋的同時,培養潛在用戶,但這個計劃考驗産品力,因為用戶也可能留下差評。另外,「Baleaf」在品牌官網鼓勵用戶通過社媒發布“買家秀”獲得獎勵,以此增加在社媒的曝光等。
總結
從發展模式到營銷獲客,「Baleaf」都不像一個會走捷徑或十分有創造力的品牌,但即使是“笨拙地”發現用戶痛點、改進、打磨産品,也讓「Baleaf」獲得了需求不同的用戶的認可。作為一個從遠離用戶的中國成長起來的跨境品牌,無論是在講述品牌故事、還是獲取用戶心智方面,「Baleaf」确實都離類「Lululemon」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對于品牌自身來說,在圈定一批高價值潛力用戶後,不論是現階段繼續通過産品刺激複購還是進一步“品牌化”發展,甚至未來打造高端品牌,「Baleaf」都還有很多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