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季節編輯/黃芳
【編者按】
有人說,疫情過後,應該拍一部電影叫《上海團長》。雖是個段子,卻也道出了多數上海市民此時的心聲。
特殊時期物資緊張,大大小小的社區團購撐起了人們的一日三餐。誰的手機裡還沒置頂幾個團購群,沒死守過幾個“團長”?
在浦西封控前夕,本文作者加入一個400人的團購群,短短十餘天,她跑馬燈似的添加了各種社區團購——就像小型社會田野現場,她感受到一種“能折騰的生命力”,還有艱難的時候大家互助的善意與體面。
“400多人的大群裡,
仿佛是另一個世界”
加入小區團購群是在3月29号。
那時候浦西還沒封,我原本還準備第二天早上起來在盒馬上搶菜,順便把已經買到的蔬菜曬幹、保鮮。當時,超市裡的菜早已被搶購一空,還算幸運,這一輪封控前,我在小區附近的一個菜場買到了菠菜、雞毛菜、雞蛋、雞翅,看到冰箱裡的綠色,心裡安穩許多。
因為要被通知做核酸檢測,我加入了我們樓棟的群,也是在這個群裡,我第一次知道小區“團購”這回事。有業主想發起買菜的團購,80元的套餐裡,有芹菜、莴苣、大白菜、洋蔥、油麥菜、黃瓜,已經是當時不少人眼紅的菜,因為100份湊不到人,有人提議,把鍊接“甩到小區那個團購群裡問問”。
就這樣,求到二維碼後,我進入了這個有400多人的大群,仿佛進入了另一個世界。
進群的第一張圖,就是一個業主在曬盛滿冰激淩的冷凍櫃。打開群公告,已經有些團購在截團了,包括三文魚、北極貝、鳗魚,還有上海加油特别版芝士蛋糕。團長正在群裡吆喝團購某家點心,是上海新近的一家網紅店。
“要不要走一波?”“怎麼樣走不走?”團長很賣力地推銷,發送了好幾張誘人的圖片。
這對當時隻想着買蔬菜的我,還是産生了一些沖擊。
2022年3月29日,上海,志願者向一名被隔離的市民傳遞生活物資。澎湃影像 資料圖
大量的群聊很快把我淹沒,看得我眼花缭亂。小區是我去年租住的,1500多戶人家,對于這個小區裡的其他住戶,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當時疫情還不那麼嚴重,團購之餘,他們會在群裡閑聊,我知道了小區對面有一家賣雞蛋春筍豆角的南彙店,很貴,小區門口有一家好吃的煲仔飯,有隐藏菜單,還有一家東南亞餐廳,老闆會唠嗑吐槽自己的兒子。平日裡我往返于單位和家兩點一線,沉迷于工作,常常用外賣應付晚飯,這些對我來說都是關于附近的新知識。社恐如我,默默在群裡收藏。
要團購,群裡的規則是,開團的業主和供貨商談價格與數量,跟群主報備後,統一開團,達到數量之後成團,所有參團的成員付款。
當我沉浸在群聊中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有人迅速發了一條鍊接,是另一份蔬菜套餐,69元&89元。“我們先開個15份的團”,“直接接個龍”,“大家自告奮勇”。“我來”,馬上有業主發起群接龍。鑒于蔬菜還是吃不夠幾天,我在一片興奮和慌亂之中,成為了第12個寫上樓棟和門戶的人。
但興奮很快落空了。“同志們下單提示庫存不足,先别急,我看評論有不定期補貨的”,開團的業主說。我的第一次團購就這麼夭折了。一直到幾個小時後,還有不知情況的業主在繼續接龍。
“我抱着雞蛋,
像抱着随時會跌跤的孩子”
4月1日浦西封控後,冰箱裡的菜一點點變少。
這個團購群一度被我遺忘,那時候我把希望都寄托在搶菜軟件上,六點可以搶美團買菜和叮咚,八點半叮咚和盒馬。每天昏昏沉沉中醒來,狂刷手機十分鐘,“前方擁堵”,“運力不足”,後來還試了每日優鮮、大潤發,但沒有一個搶到的。我也佛系了,搶菜多是重在參與,米還有,總能吃上。小區也先後發過幾次物資,雖然東西不多,第一次有玉米兩根,莴苣一根;第二次黃瓜一根,胡蘿蔔一根,洋蔥一個,土豆一個,姜半根。後來,叮咚和盒馬、美團在我們附近的站點都停了。
小區發的一次物資。
隻是,随着原本以為5号會解封而沒有解封,焦慮的情緒與日俱增。
這期間,小區發的物資有幾根香蕉,一袋餅幹,三根香腸,為減少接觸,家家戶戶都在門口挂了一個袋子,上面寫了一張紙:謝謝志願者(愛心)。
在門上挂的袋子。
團購群裡的團長的團在此期間也基本停了。5号,團長發了群公告:群裡這兩天不團,太亂了,而且不能自己拿,都要麻煩志願者。請大家理性團購!
她擔心安全隐患,還有管理的混亂,群裡有人把各種團和鍊接都丢進群聊,卻不知道團長是誰,“不報備就丢群裡的,全都踢了。”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搶到菜?
直到6号,樓組長在樓棟群裡發了一個附近超市的團購,居委會對接的,建了群,我立馬來了精神,“求拉一下進群,謝謝”,許多業主也仿佛看到了希望,紛紛排起了求進群的長隊。
小區南區團購負責人把我拉進了群,看了看她的群昵稱,我才意識到她就是我對門的鄰居,她的頭像是一隻大熊拉着小熊的手。
疫情期間,我們大多在需要下樓核酸檢測時同時打開門,她是個戴眼鏡的中年女人。社區發菜的時候,我們分了菜,鄰居曾說,如果你們有什麼需要的,我們這裡多,可以問我們要。那時候覺得心裡暖洋洋的,原來她也一直在做志願者啊。
超市的團購有四個套餐,分别是蔬菜、肉和雞蛋,我火速買了30個雞蛋,41元/闆,完全沒有去比較價格。這成了當天我沒搶到菜的最好安慰。團購搞得挺井井有條的,負責人會在門口接貨,拉到每棟樓下,在采購群裡通知居民下來拿東西,負責人一一核對。
2天後,因為沒看到團購群下樓取貨的通知,鄰居直接敲了敲門,她幫我拿過來了。我用酒精噴灑消毒,小心翼翼地懷抱着我的雞蛋走向冰箱,像抱着随時會跌跤的孩子。
我團購到的雞蛋。
“以物易物開始了”
大家對這次“官方”的團購熱情很足,第二天就希望再繼續開團。
但又有了新的問題,我看到鄰居在群裡發消息:由于昨天小區的訂購量超出了超市的承受限度,訂單量激增也給小區的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了嚴重影響。團購改為2天一次。
她補充說:“因為長時間的社區封閉,咱們生活上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情緒上也十分壓抑,但還是真誠地向大家倡議屏牢最後幾天,盡量減少其他外賣和團購,大家一起盡早享受屋外的春暖花開。”
我的房間很安靜,隔着一道門,我總能聽到她仿佛在與人商量什麼的忙碌聲響。
鄰居說完,有人在群裡講,我們小區居民的購買力太強了。另一個人回複,不是,隻是為了活着。
那段時期,是物資逐漸消耗并緊缺的時候,在團購群裡,有業主開始排隊求米,求面,求蔥姜蒜,希望能開主食的新團,但遲遲沒有聲音。
人們也開始在群裡以物易物,調味料是見底比較快的,大家換些料酒,鹽,生抽,都會在群裡默契地說一聲,盡量在本樓棟内交換,不接觸,就放在鄰居門口。
更為顯著的問題是不會使用手機團購的老人的飲食保障。在樓棟群裡,一個老人發了長長的文字,言語中都是無奈:
“
天天昐介封,何時到耒?原以為三五天的封閉,竟成為持久戰,旡物質上的長遠準備,坐吃菜空、已頻臨旦盡糧絕境地‘,社區團購也旡能力搶菜,特請居委能多聯系些團購點,方便老人也能買到菜……對防疫‘過程中付出辛勤勞動|的樓紐長,志願者道聲謝謝!幸苦了!(可能因為老人是手寫打字,留下了一些錯别字)
好在,老人很快發來消息,旁邊兩戶鄰居已經送來食物,也幫他加入了團購,還有不知道什麼人,在他門上挂了一袋蔬菜。“謝謝各位好鄰居”,他說。
另一個好消息是,居委會對接團購的肉到了,有居民在群裡吐槽,買的是小排,拿到的是湯骨,另一個居民接着吐槽,有肉吃已經很好了,萬一啥都沒了呢。
但這些限購數量的團購,依然無法滿足居民的需要。
8号,是關于團購的命運搖搖欲墜的時刻,樓棟群裡,居委的工作人員發布了群公告——小區陸續有陽性病例,上海市的數據認為“小區防控風險在于快遞和團購物品始終是危險的環節”。
團購不再被鼓勵開放,組團人需要承擔疫情風險的法律相關責任,“如确實缺少個别物品,提倡優先在本樓、本小區相互交流支援。”同時,建議大家購買生活必需品,暫停購買改善型副食品。
最大的問題或許在于——“由于社區的體量較大,目前居委和志願者都已超負荷運轉,配送保障和消殺能力已經到達了極限。”
底下,沒人說什麼。當天,每戶都要做抗原檢測,居民們照常有序地發送着抗原檢測試劑的圖片。
2022年4月5日晚,上海,四川北路街道的某封控小區大門口,社區工作者和小區志願者連夜将菜分類運送到居民家門口。澎湃新聞 高劍平 資料圖
“等了一早等了個寂寞”
但有一些情緒已經醞釀已久。
一個居民談起,跟街道的其他小區相比,我們發的套餐裡隻有餅幹、香腸,其他小區至少有橙子、午餐肉、粽子。很多人跟着附和,紛紛貼出各小區物資的對比圖,抒發着不滿。
這些在疫情前期可以忍受的部分,在這時不再被視作理所當然。畢竟,将來的保供物資,看上去遙遙無期,大家都面臨着無糧的可能。群裡很快分為兩種聲音(雖然這兩種聲音并不矛盾),一種強調體諒居委,另一種要求居委提供一個說法,并給街道打電話,在政府留言闆投訴。
“不求多少,但求公平”,很多人說。
這個過程中我還收藏了一個表情包,是一隻手拿着一個破碗,仿佛在乞讨,上面寫着“行行好吧”。
在團購群裡,團長也講了一句:“我們隻能靠自己,一刀切,不團是不可能的。團購都跟居委報備過。”
與此同時,居委對接的超市團購,雞蛋面、面粉和大米秒沒了,有很多跟我一樣沒搶到的住戶在群裡吐槽,“等了一早等個寂寞。”
這一天,是疫情以來我焦慮的頂峰,不知道什麼時候解封,剩下的夥食能吃幾天。我時不時在各個群裡刷消息,生怕錯過什麼可買的。朋友發來的一些其他團購鍊接,以前多方猶豫對照的我,這次都果斷買了一些。看到快團團的小程序上下單成功的标語:“老闆,跟團成功了,期待早日收到貨~”好像這些食物馬上就會投入我家冰箱的懷抱。
跟團成功後的頁面。
渾渾噩噩中,不知道是不是團購恢複了。我進入了一個小區面包群,已經有37個人在接龍,我甚至不知道是什麼面包,不管不顧,先接上再說!不斷有人進群、接龍,氣氛熱烈。團長馬上找到了負責人,做了表格統計。三個小區加起來要200-300份。
結果,到晚上6點,團長說,同志們咱們的團購可能成不了,“不可抗因素。”
小區的另一個面包團也落空了,似乎是因為吐司供應鍊的廠商有突發問題,團長退款。我還進入了一個專門的小區牛奶團購群,結果已經接龍到80号,滿團了。我像跟着吵吵嚷嚷的人群,擁到不知道哪裡的地方去湊熱鬧,也習慣了熱鬧後的失落。
一切直到周五淩晨才有所緩解,京東恢複供貨和物流,團長把鍊接發到了群裡,人們又有了盼頭。我在京東上下了好幾單,水、肉、蛋、奶,連日來的恐慌,終于能夠暫時落地了。
“那是一種能折騰的生命力”
再打開團購群,發現團長在群裡說了很多話,包括來不及說的怨氣和還沒解決的問題:
“
錢墊付什麼的,我都可以,就怕貨到時候沒人送。(上次)沒有對接人,奶放在門口。也沒人消殺。
我們要解決的就是這100米。不知道志願者怎麼安排。因為(志願者)還要(統籌)做核酸,如果都要自己(對接和送貨上門),太恐怖了。
每次團不麻煩,訂單整理最多眼珠子掉下來。
她還提到,送貨需要司機的48小時核酸檢測證明,還需要通行證。
10号深夜,超過零點,她還在群裡琢磨開通盒馬、大潤發的集單,以及召集小區更多志願者。平日裡,她還經常盯着小區裡陽性病例的情況,提醒大家防護來保障團購物資到手後的安全。
我想,她做的很多努力,是我們平常看不見的。
點開團長的頭像,視頻号裡都是家人的畫面,我意識到她是一個可愛女兒的媽媽,她的簽名裡寫着,“朋友多渠道多”。
這幾天,我總會想到3月29日,封控之前,有業主在團購群裡發言:“這個群疫情後能不解散嗎?感覺可以買到好多好吃的,賊方便。大家資源共享特别好。”
還有人說,“這裡太溫馨了,多呆呆不會emo。”
不團購的時候,有人會在群裡分享食譜,例如,地瓜葉水裡焯一下,醬油、麻油拌一拌美味;有人在群裡借卡拉ok,在家憋壞了,想唱唱歌。群裡有愛做飯的男人,有孩子在上網課的媽媽,團長時不時會冒個泡:今天怎麼這麼安靜,大家晚飯吃了什麼?
我也喜歡這個團購群,常常在裡面泡一會兒,刷消息。封控前一晚,大家還在起勁地聊天,我第一次知道,小區裡有翻垃圾桶的黃鼠狼,很甜的桑葚,香很久的桂花樹。“這真的是吃貨群”,有住戶說。
回想當初進群時,業主們團購三文魚和蛋糕的熱情,如今讓我懷念。那是一種能折騰的生命力,是在一個還算正常運轉的時期,欲望與消費的生機勃勃。
後來,哪怕在物資困難的時候,也有居民念着,不敢買奶或水,怕志願者提着太重。這樣的善意和體面,真希望能被珍重、被保護,一直延續下去。
來源: 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