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是小兒很常見的疾病之一,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夏秋季節為多見,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腹瀉雖然不是一個大病,但長時間的腹瀉,也有可能會讓機體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同時喪失大量的電解質,如鈉、鉀、鎂等,造成電解質紊亂,甚至出現酸堿平衡失調。因此,小兒腹瀉也應引起家長的重視。
中醫認為,小兒為純陽稚陰之體,髒腑嬌嫩、脾胃脆弱,易感外邪,易為乳食、生冷、積滞所傷或脾腎陽虛導緻運化失常而引起腹瀉。而推拿則通過力度适宜的手法刺激體表穴位,疏通經絡,使氣血流暢,以調整各髒腑功能,促進和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寒濕瀉
即因天氣變化,沒有注意做好保暖,導緻肚子受涼而緻的腹瀉,或是因過食了生冷的食物,外感風寒邪氣損傷脾胃而緻,患兒大便表現為清稀多泡沫,色淡不臭,腸鳴腹痛,小便清長,舌苔白膩,指紋淡紅。對于這種類型的腹瀉,在治療上除了溫中散寒、化濕止瀉外,還可以給孩子這樣揉一揉。
揉外勞宮:外勞宮的穴位在手背,位于中指和無名指掌骨中間,與内勞宮相對應,按揉該處穴位150次左右。
揉天樞:天樞是大腸的要穴,位于臍旁兩寸(2指頭寬),恰為人身之中點,猶如天地交合之際,是脾胃升降清濁的樞紐。按揉的時候,家長可用食指或中指揉小兒臍旁的天樞穴100次,或采用逆摩腹的手法,将掌心搓熱後放在小兒肚臍處,逆時針畫圈摩臍100-300次。
傷食瀉
即消化不良所緻的腹瀉,由于喂養不當,食物積壓在腸胃,損傷了小兒胃腸,結果導緻胃腸功能失調而引起腹瀉。這種腹瀉類型的小兒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痛,或伴有嘔吐,小兒在腹瀉之前常哭鬧,拉了後腹痛可緩解。大便量多,稀薄有殘渣或乳塊,氣味酸臭,舌苔較厚,白膩或微黃,指紋紫紅。對于這種腹瀉,在治療時以消食導滞、健脾和中為主,另外再輔助以推拿:
清脾經:清脾經,或清補脾經,在拇指桡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操作時,家長可用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夾住小兒的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兒拇指,将其拇指伸直,用右手拇指支付自小兒拇指指根至指尖來回推300次;
清大腸:操作見前面的步驟。
揉闆門:闆門,又稱“脾胃之門”,位于手掌大魚際之處,以操作者右手大拇指指端或螺紋面接觸闆門穴,輕揉50次;
拿肚角:肚角位于臍下2寸,旁開2寸大筋處,操作的時候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稱為拿肚角,操作3-5次。
脾虛瀉
小兒由于髒腑嬌嫩,脾胃脆弱,如果又再加上喂養、護理不當,或是長期腹瀉導緻脾胃受損,也會導緻胃腸功能失調而引起腹瀉。這種類型的腹瀉常遷延不愈,常為水樣便,次數較多,常常食後即瀉,面色萎黃或虛浮,精神較差、食欲不振,舌苔淡薄,指紋淡紅。對于這種腹瀉常以健脾益氣、溫陽止瀉來調理小兒脾胃,此外,我們還可以給這種類型的腹瀉患兒推拿治療:
運八卦:用拇指羅紋面在小兒掌心四周的内八卦穴作環形推運50次;
揉脾俞:用拇指或中指羅紋面揉小兒脊柱兩旁的脾俞、胃俞穴位各100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