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早以前古代沒有紙張,人們書寫都是在甲骨、竹簡、木牍、缣帛上進行。
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中國才有了造紙術,東漢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他用樹皮、麻頭及敝布、魚網等原料,經過挫、搗、炒、烘等工藝制造的紙,是現代紙的淵源。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質量也提高了,逐漸普遍使用。為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叫作“蔡侯紙”。
當然,用過的紙也可以“再生”,進行再次利用。古時候人們将麻頭、破布等原料經水浸、切碎、洗滌、蒸煮、漂洗、舂搗、加水配成懸浮的漿液、撈取紙漿、幹燥後即成為紙張。
造紙的過程複雜又有趣,今天,我們我們帶着小朋友們,一起開啟“造紙術”的探索之旅!
首先小朋友們先把廢紙搗爛
把搗爛的廢紙做成紙漿,并均勻的平鋪在篩網上
小朋友利用樹葉、花瓣等原材料進行創作
小朋友利用樹葉、花瓣等原材料進行創作
小朋友利用樹葉、花瓣等原材料進行創作
最後給創作好的作品,鋪上一層紙漿
經過晾曬後,小朋友們的作品紛紛出爐,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在這個“造紙”的學習過程中,小朋友們不但了解了神奇的造紙術,還初步體驗了紙張回收再利用的“造紙”過程,原來,小小的一張紙需要付出這麼多的辛勤勞動才能做成。同時也教會小朋友們,要珍惜資源,不要浪費,從小養成節約的好習慣。
如果你也想讓家裡的小朋友,在玩中學,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就趕快加入我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