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攝影:董 帥
指出,馬克思是全世界無産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是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始人,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和國際共産主義的開創者,是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在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的一處展櫃中,就陳列着馬克思的一份手稿——《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這是目前我國唯一一份保存較為完整的馬克思筆記原始手稿,是極為珍貴的曆史文物。
1843年10月底,新婚燕爾的馬克思攜妻子燕妮來到巴黎,繼續對普魯士反動統治勢力進行批判。普魯士當局對他的種種言行恨之入骨,因而向法國政府持續施壓,要求将馬克思驅逐出境。1845年初,身在巴黎的馬克思接到法國當局的驅逐令,要求他在24小時内離開這座城市,并以最短時間離開法蘭西的國境。此後,由于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抗議,法國政府不得不作出讓步,以承諾放棄一切反對普魯士政府的活動為條件,允許馬克思繼續留居巴黎。作為對這一無恥行徑的回應,馬克思毅然啟程,離開了他在塞納河左岸的簡陋居所,于1845年2月到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這裡,馬克思徹底喪失了穩定的收入來源,陷入極端的貧困之中,需要靠朋友接濟才能勉強度日。然而,這種艱苦的環境,并沒有磨滅馬克思的昂揚鬥志。在抵達新的容身之所不久,馬克思便開啟了他人生中第二次對經濟學的系統研究,留下了六本筆記手稿。
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寫于1845年4月中旬之後,共有60頁。其中,第1—7頁摘錄了德裔俄國經濟學家亨利·斯托奇所著的《政治經濟學教程》(1823年巴黎版)和《國民收入性質研究》(1824年巴黎版);第8—9頁摘錄了法國統計學家、經濟學家尼古拉·弗朗索瓦·杜畢萊·德·聖莫爾所著的《論貨币》(1746年巴黎版);第9—23頁摘錄了尼德蘭商人、經濟學家伊薩克·德·平托所著的《論流通和貨币》(1771年阿姆斯特丹版);第23—38頁摘錄了英格蘭商人、經濟學家約賽亞·柴爾德所著的《論貿易和利益》(1754年阿姆斯特丹、柏林版);第55—58頁摘錄了英格蘭醫生、農業問題著述作者本傑明·貝爾所著的《糧荒》(1802年愛丁堡版)。此外,第42—49頁、59頁上的數學計算是1861、1863年間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第2卷時為計算剩餘價值和利潤而加進去的,與上述著作摘錄内容無關。第47—49頁、第50—51頁上是50年代馬克思的家庭開支,第39—41頁、52—54頁、60頁為空白。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陳列的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共27張紙54頁(筆記本的最後6頁現存于俄羅斯社會和政治曆史檔案館),其中49頁寫有字迹。該手稿的紙張和筆迹經德國柏林—勃蘭登堡科學院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曆史研究所專家鑒定,為目前中國收藏的唯一一份相對完整的馬克思原始手稿。
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展現了他在攀登思想高峰過程中一個意義非凡的階段。馬克思的這一珍貴手稿,既為《資本論》這一劃時代巨著提供了資料積累,也為曆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做了思想準備。這一筆記本上所摘錄的内容,涉及貨币、資本、貿易、信貸、價值與價格的關系、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勞動的作用、财富的性質及其來源等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核心問題,其中的很多摘錄後來被收入《資本論》第3卷。通過廣泛涉獵、深刻鑽研衆多優秀經濟學家的著作,馬克思對于物質生産與再生産及其背後複雜的經濟活動關系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觀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辛勤的理論耕耘,深刻剖析了資本的生産、流通和分配,揭示了剩餘價值的生産、分配和轉化,使資産階級剝削無産階級的“秘訣”赤裸裸地暴露在世人面前,進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開天辟地地創立了無産階級的政治經濟學,為曆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提供了強大支撐,由此褪去了長期以來附着在社會主義理論之上的烏托邦色彩,使之由空想變為科學。馬克思一生留下了衆多恢宏巨著,建構起了令人驚歎的理論體系。在這座閃耀着璀璨光芒的寶庫中,這本隻有薄薄幾十頁的筆記看起來并沒有那麼引人注目,但卻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馬克思主義豐富的理論來源,以及馬克思偉大思想的形成過程。如果說馬克思廣博而深邃的思想是浩瀚的海洋,這一筆記本便折射出了其思想源泉從涓涓細流到百川入海的壯麗征程。
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反映出馬克思的不屈鬥志和高尚品格。衆所周知,馬克思出生于德國特裡爾的一個富裕家庭,父親是當地一位頗有影響力的律師。由于兄長夭折,他成為家中的長子,備受父母鐘愛,在摩塞爾河畔的這座小城中度過了幸福的童年時光。到了青年時代,命運贈予馬克思一份珍貴禮物,他心愛的姑娘燕妮接受了他的求婚,此時,富足而甜蜜的生活正在向他招手,而他卻轉身踏上一條荊棘叢生的道路。為了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馬克思遭到反動勢力的殘酷迫害,不得不在颠沛流離、貧病交加的窘境中度過他的後半生。通常而言,人一旦習慣于安穩而富裕的生活,便難以忍受居無定所、一貧如洗的日子,為了獲得物質上的保障,很容易做出妥協,放棄曾經堅守的信念。而生活一向優渥的馬克思,沒有表現出對昔日的絲毫貪戀,更沒有在敵人面前表露出半點脆弱。1845年2月,飽受流亡奔波之苦的馬克思剛剛尋到一個可以落腳的地方,便又開始投入緊張的研究工作之中,《布魯塞爾筆記》便是從此時開始記錄的,到4月中旬之後,這一筆記便已經記錄到第4本,由此可見其态度之專注、意志之堅定。這本由法語、英語、德語三種語言記錄的筆記,像一部滄桑的史詩,無言地訴說着馬克思在無盡黑暗中的執着和堅守。
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是值得我們永遠守護的無價之寶,是值得每一個共産黨員認真鑽研品味的光輝教材。同馬克思本人一樣,馬克思所留下的大量手稿也經曆了坎坷波折的命運。馬克思、恩格斯相繼去世後,他們的大部分手稿被輾轉交由德國社會民主黨保管。20世紀30年代,在德國政壇聲勢鵲起的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對于馬克思的學說表現出極端的仇視,希特勒本人更是聲稱,要在德國将馬克思主義連根拔掉。為了避免手稿遭受被毀滅的厄運,德國和丹麥社會民主黨的工作人員在納粹的恐怖威脅之下,将大批手稿以各種方式從柏林經基爾、弗倫茲堡、奧爾胡斯轉運至哥本哈根,存放在丹麥工人銀行的保險櫃裡,無一張落入法西斯之手。1938年,流亡海外的德國社民黨因資金不足,将這批手稿賣給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曆史研究所。“二戰”期間,為躲避入侵荷蘭的德國法西斯,這批手稿又被轉運至英國保管,直到“二戰”結束後才重回阿姆斯特丹。目前,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約三分之二手稿存放于阿姆斯特丹國際社會曆史研究所;另有約三分之一的手稿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轉移到莫斯科,被收藏于俄羅斯社會和政治曆史檔案館。中國共産黨曆史展覽館陳列的這份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是由中國企業家在海外買下後捐獻給國家的,是目前國内唯一一件較為完整的馬克思筆記手稿。對于中國共産黨而言,這份手稿具有難以言喻的寶貴價值。每一個共産黨員,都應該學習馬克思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嚴謹認真的工作态度和甘于奉獻的高貴品格,以此勉勵自己堅定理想信念,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使這一沓薄薄的紙張,在社會主義中國綻放奪目光彩。
今天,當觀衆們在展櫃前觀看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第四筆記本手稿時,仿佛在與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進行時空對話。這朵閃耀着智慧的思想火花,就這樣跨越時空,在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殿堂閃爍,激勵着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的偉大征程上不斷砥砺奮進!
來源:學習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