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
上冊:
一去二三裡 yī qù èr sān lǐ
【宋】·邵雍·【sòng 】shàoyōng
一去二三裡,yī qù èr sān lǐ
煙村四五家。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六七座,tíng tái liù qīzuò
八九十枝花。bā jiǔ shí zhī huā
【注釋】
⑴去:從這裡走出去的意思。
⑵裡:我國原用的長度單位,一裡等于500米。
⑶煙村:炊煙缭繞的村子。
⑷亭台:供遊人觀賞、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細長的從樹主幹或大枝上長出的細莖或者由植物芽苞長出的嫩莖或部分。
【題解】
這是一首兒歌。此詩選取詩的第一句作标題,這是古詩标題的一種方法。“一去二三裡”,即從這裡走出去幾裡路遠的意思。“二三”表概數,并非實指。下文中的數字也是這種用法。
【譯詩】
從這裡走出去幾裡路,
看見炊煙袅袅的小村莊住着幾戶人家。
村莊裡還有一些亭台,
亭邊村旁開滿了許多美麗的野花。
【賞析】
這是兒歌中的數數歌。内容簡單,又畫面生動。富有節奏、韻律感,讀來琅琅上口。詩句由一至十這十個數字串起來,卻又描繪出了一幅甯靜優雅、富有生氣的鄉村生活圖。
畫 huà
【唐】·王維·【táng 】wáng wéi
遠看山有色,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近聽水無聲。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春去花還在,chūn qù huā háizài
人來鳥不驚。rén lái niǎo bújīng
【注釋】
① 色:顔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驚:吃驚,害怕.
【譯文】
在遠處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顔色,
在近處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
春天過去了但花兒還是常開不敗,
人走近枝頭上的鳥兒卻紋絲不動。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麼季節,它都盛開着。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賞析】
遠看山有色,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隻因其距離而産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這就好比是陽春白雪,一開始就将下裡巴人給趕出了藝術空間。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賞美的資格。在這裡,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隻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甯靜緻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遊刃有餘.是什麼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處隻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王羲之的詩中有“在山陰道上行,如在鏡中遊”,便也是這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籁”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籁”與“人籁”“地籁”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裡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将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美到極緻後,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隻因在畫中。僅僅是如此嗎?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嗎?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裡面 。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着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隻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态中我們才能夠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着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後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将隐于虛幻。而我們又将歸往何方?去追尋什麼呢?
【鍊接】
中國畫:簡稱“國畫”,它用毛筆、墨,和中國畫顔料,在特制的宣紙或絹上作畫。并與詩詞、款賦、書法篆刻相結合,達到形神兼備、氣韻生動的效果。
靜夜思jìng yè sī
【唐】·李白【táng 】lǐ bái
床前明月光,chuáng qián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yí shì dì shàngshuāng
舉頭望明月,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頭思故鄉。dī tóu sī gùxiāng
【注釋】
靜夜思:甯靜的夜晚所引起的鄉思。
疑:好像。以為。
舉:擡,仰。
【譯文】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擡頭望着天上的明月,低頭思念着自己的家鄉。
名句賞析——“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本詩是首千古傳誦的名篇。平實樸素的語言,生動地表現出遊子的思鄉之情,全詩僅20個字,已從時間、環境、氣氛及對人物的細微動作的描繪,寫出了遊子對故鄉的深切思念。語言明白,音韻流利自然,似信手拈來,毫不費力,但卻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小學二年級】
上冊:
贈劉景文zèng liú jǐng wén
【宋】蘇轼【sòng 】sū shì
荷盡已無擎雨蓋,hé jìn yǐ wú qíng yǔ gài
菊殘猶有傲霜枝。jú cán yóu yǒu ào shuāng zhī
一年好景君須記,yī nián hǎo jǐng jun1xū jì
正是橙黃橘綠時。zhèng shì chéng huáng jú lǜ shí
【注釋】
(1)擎:舉,向上托。(擎雨蓋:喻指荷葉)(2)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3)最:一作“正”(4)君:你,指劉景文。
【譯文】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别以為一年的好景将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的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鬥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轼的《贈劉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蘇轼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隐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緻,“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将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飒,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隐叢話》)。
【品味】
荷與菊是曆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麼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為“橘”象征着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内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山行shān háng
【唐】杜牧【táng 】dù mù
遠上寒山石徑斜,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白雲生處有人家。bái yún shēngchù yǒu rén jiā
停車坐愛楓林晚,tíng chē zuò àifēng lín wǎn
霜葉紅于二月花。shuāng yè hóng yúèr yuè huā
【注釋】
寒山:深秋天涼,山帶寒意。
石徑:石頭砌成的小路。
斜:為了押韻,這裡可以按古音讀作xiá。
白雲生處:山向遠處伸展。
坐:因為。
紅于:比……還要紅。
【譯文】
石路蜿蜒遠遠地伸向山崖,白雲升騰處依稀有些人家。停車隻因喜愛傍晚的楓林,經霜楓葉竟紅過二月的鮮花。
名句賞析——“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遠上寒山石徑斜”,寫山,寫山路。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頭。“遠”字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着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石徹成的石屋石牆。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定會有另一種景色吧。
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質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說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晖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回鄉偶書huí xiāng ǒu shū
【唐】賀知章【táng 】hè zhīzhāng
少小離家老大回,shǎ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鄉音無改鬓毛衰。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兒童相見不相識,ér tóng xiàng jiàn bú xiàng shí
笑問客從何處來。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注釋】
偶書:偶然寫出來的。
鬓:耳邊的頭發。
衰:古音讀作cuī。指鬓發稀疏、斑白。
【譯文】
小時候我離開了家鄉,到老年才回來,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而鬓發卻已斑白。孩子們看見我卻沒有人認識我,笑着詢問我是從哪裡來的。
名句賞析——“鄉音無改鬓毛衰”
這首詩看似平淡,卻内蘊豐富。前兩句寫遊子重回故鄉,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說的興奮和激動,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走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化正茂;今日返歸,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隻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讓;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年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以如此簡短的語言寫出了所有遊子的共同感受,這就是本詩千百年引起人們心靈震顫的重要原因。
贈汪倫zèng wāng lún
【唐】李白【táng 】lǐ bái
李白乘舟将欲行,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háng
忽聞岸上踏歌聲。hū wén àn shàngtà gē shēng
桃花潭水深千尺,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不及汪倫送我情。bú jí wāng lúnsòng wǒ qíng
【注釋】
汪倫:安徽泾縣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間的一種歌唱形式,歌唱時以腳踏地為節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縣西南。
不及:比不上。
【譯文】
李白坐船正準備出行,忽然聽到岸上的以腳踏為節拍的唱歌聲。桃花潭的水深達千尺,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深情。
名句賞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此詩作于詩人在安徽泾縣一帶的漫遊途中。在泾縣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倫,他常常預備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離開桃花潭時寫下了這首贈别之作。前兩句叙事,詩人正要乘船出發,忽然聽見岸上傳來歌唱聲,原來是老朋友汪倫特意趕來送他;後兩句用比興手法,表達了對汪倫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動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強了詩句的動人力量。這首有明顯的民歌風味的詩詞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
【小學三年級】
上冊:
夜書所見yè shū suǒ jiàn
【宋】·葉紹翁【sòng 】yè shàowēng
蕭蕭梧葉送寒聲,xiāo xiāo wú yèsòng hán shēng
江上秋風動客情。jiāng shàng qiūfēng dòng kè qíng
知有兒童挑促織,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夜深籬落一燈明。yè shēn lí luòyī dēng míng
【注釋】
⑴ 蕭蕭:風聲。梧:梧桐樹。
⑵ 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⑶ 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
⑷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⑸ 籬落:籬笆。
【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遊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賞析】
這首詩寫羁旅鄉思之情,但作者不寫如何獨栖孤館、思念家鄉,而着重于夜間小景。他深夜難眠,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于是他明白了原來是有孩子在捉促織。挑,讀上聲,指以細枝從縫穴中輕輕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極為準确。錢鐘書《宋詩選注》說:“這種景象就是姜夔《齊天樂》詠蟋蟀所謂:‘笑籬落呼煙,世間兒女。’”若補上陳廷焯評姜詞所雲:“以無知兒女之樂,反襯出有心人之若,最為入妙”(《白雨齋詞話》卷二),便可想見詩人此時内心深處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唐】·王維·【táng 】wáng wéi
獨在異鄉為異客,dú zài yì xiāngwéi yì kè
每逢佳節倍思親。měi féng jiājiē bèi sī qīn
遙知兄弟登高處,yáo zhī xiōngdì dēng gāo chù
遍插茱萸少一人。biàn chā zhū yúshǎo yī rén
【注釋】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時在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來避災的習俗。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異鄉:他鄉。
倍:加倍,更加。
遙知:遠遠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據說可以祛邪、避災。
【譯文】
獨居他鄉是外來的客,每逢佳節更加懷念家鄉和親人。遙想弟兄們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隻少了我一個人。
名句賞析——“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是王維的一篇思鄉懷親的名作。前兩句寫自己獨自漂泊在遙遠的他鄉,日夜思念着故鄉和親人,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更加深刻,思鄉懷親之情也會倍加銘心刻骨。這裡所說的“佳節”,雖然泛指一般的美好節日,但更是為本詩所寫的“九月九日”(即“重陽節”)作鋪墊。後兩句寫重陽節是親人們團聚的日子,古來就有登高飲酒、佩插茱萸的風俗。而今,詩人想象着兄弟們成群結伴、登高飲酒的情景,同時他也設想因為自己無法親臨盛會,共享歡樂,兄弟們也會感到一種無法團聚的缺憾。這首詩從對方着筆,展開想象,更加顯得情深意厚,并給人以無限的回味和遐想。
望天門山wàng tiān mén shān
【唐】·李白【táng 】lǐ bái
天門中斷楚江開,tiān mén zhōngduàn chǔ jiāng kāi
碧水東流至此回。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兩岸青山相對出,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àng duì chū
孤帆一片日邊來。gū fān yī piànrì biān lái
【注釋】
天門山:在今安徽當塗西南長江兩岸,東名博望山,西名梁山。兩山夾江而立,形似天門,故得名。
楚江:流經湖北宜昌縣至安徽蕪湖一帶的長江。因該地古時屬于楚國,所以詩人把流經這裡的長江叫做楚江。
回:轉變方向。
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
【譯文】
楚江東來沖開天門奔騰澎湃,一路奔流的長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門山東西默然相對,一片白帆從旭日東升的遠處駛來。
名句賞析——“孤帆一片日邊來。”
這首詩前兩句用鋪叙的方法,描寫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和江水浩蕩奔流的氣勢。詩人不寫博望、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卻說山勢“中斷”,從而形象地寫出兩山峭拔相對的險峻:“楚江開”,不令點明了山與水的關系,而且描繪出山勢中斷、江水至此浩蕩而出的氣勢。“碧”字明寫江水之色,暗寫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騰回旋,更寫出了天門山一帶的山勢走向。後兩句描繪出從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相對”二字用得巧妙,使兩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結尾一句更是神來之筆,一輪紅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個畫面明麗光豔,層次分明,從而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畫卷展現出來。
飲湖上初晴後雨
yǐn hú shàng chū qíng hòu yǔ
【宋】·蘇轼【sòng 】 sū shì
水光潋滟睛方好,shuǐ guāng liàn yàn jīng fāng hǎo
山色空面亦奇。shān sè kōngmiàn yì qí
欲把西湖比西子,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淡妝濃抹總相宜。dàn zhuāng nóngmò zǒng xiàng yí
【注釋】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遊動的樣子。
方好:才顯得美麗。
空濛:煙雨茫茫的樣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國人,中國傳說中的絕代美女。
淡妝濃抹:梳妝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豔麗。
【譯文】
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
名句賞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寫了大量的山水詩。這是其中最為人所傳頌稱絕的一首。作者先寫實,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蕩漾,一片浩然天邊、開闊豔麗的水鄉景象,令人心曠神怡。西湖雨天,煙雨缭繞,山色如蒙薄紗,風姿綽約,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這兩種不同的景觀中,作者分别突出寫水與山,把西湖山水的獨特之美展現在我們眼前。最後,詩人筆鋒一轉,把西湖與美女西施聯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氣所呈現出的奇美與西施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神韻相提并論,出人意料,而又極其貼切生動。全詩語淺意明,給人以樸實平易之感。
【小學四年級】
上冊:
題西林壁tí xī lín bì
【宋】·蘇轼【sòng 】sū shì
橫看成嶺側成峰,héng kàn chénglǐng cè chéng fēng
遠近高低各不同。yuǎn jìn gāo dī gè bú tóng
不識廬山真面目,bú shí lú shānzhēn miàn mù
隻緣身在此山中。zhī yuán shēnzài cǐ shān zhōng
【注釋】
西林:即廬山乾明寺。
廬山:又名匡山,匡廬,在今江西省,我國名山之一。
橫看:從正面看。
識:知道。
緣:由于,因為。
【譯文】
橫看是蜿蜒山嶺側看是險峻高峰,遠近高低看過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認識廬山的真實面目,隻因為身處在這層巒疊嶂深山中。
名句賞析——“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轼暢遊廬山十餘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餘首贊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态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隻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态。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并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警句。
遊山西村yóu shān xī cūn
【宋】·陸遊【sòng 】lù yóu
茣笶農家臘酒渾,wú shǐ nóng jiā là jiǔ hún
半年留客足雞豚。bàn nián liú kèzú jī tún
山重水複疑無路,shān zhòng shuǐ fù yí wú lù
柳暗花明又一村。liǔ àn huā míng yòu yī cūn
【詩文注解】
臘酒:頭一年臘月所釀制的酒。
渾:渾濁。酒以清者為貴。
足雞豚(tún):意思是準備了豐盛的菜肴。豚,小豬,詩中代指豬肉。
山重水複: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柳暗花明:柳色深綠為“暗”;柳色紅豔為“明”。綠柳繁茂陰濃,鮮花嬌豔明麗。
箫鼓:名詞用作動詞,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在這一天祭土地神和五谷神以求豐年。
古風存:存古風,保留着淳樸的古代風俗。
若許:如果這樣。
閑乘月:趁着月色閑遊。
無時:随時,沒有定時。
【詩文今譯】
不要笑話農家的酒不清香甘淳,這可是他們自己釀制的,因為今年是個豐收年,所以才會有這麼豐盛的佳肴,熱情的村民款待客人的可是他們家最好的酒和菜了。來到這個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當初,老漢我翻過一重重山趟過一道道水,咋就沒個頭呢?叫人直懷疑真的沒有路可走了,猛然間,擡頭望去,隻見不遠處柳色濃綠,花色明麗,哦,那不是一個村莊嗎?村子裡好不熱鬧,隻見你吹着箫,我敲着鼓,成群結隊的人們個個喜氣洋洋,原來是春社祭神的日子馬上就要來到了,人們走上街頭聯歡來了,别看人們穿着粗布衣裳,帽子也不上檔次,卻還保留着淳樸的古代風俗,多難得的事啊!就在這兒住幾天,從今日起,我這白發老漢也要随夜乘興,襯着月光,拄着拐杖到村子裡溜達一圈,走到誰家是誰家,敲開他家的門,拉個呱,叙叙家常。
【詩文賞析】
陸遊一生創作詩歌頗豐,流傳至今的詩歌有一千四百多首,内容極為豐富。這是一首樸實自然的山村記遊詩,詩中寫了農家待客的熱情、農村景色的美麗、民風的淳樸及臨近節日時熱鬧的氣氛,生活氣息十分濃郁。詩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到好處地寫出了農村山明水秀、景色怡人的無限風光,極具人生哲理,為後人所吟頌。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huáng hè lóu sòng mèng hàorán zhī guǎng líng
【唐】·李白【táng 】lǐ bái
故人西辭黃鶴樓,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煙花三月下揚州。yān huā sān yuèxià yáng zhōu
孤帆遠影碧空盡,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唯見長江天際流。wéi jiàn zhǎ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注釋】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武昌黃鹄矶,背靠蛇山,俯臨長江。
之:往,去。
廣陵:揚州的舊名。
西辭:黃鶴樓在廣陵的西面,在黃鶴樓辭别去廣陵,所以說“西辭”。
煙花:指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順流而下。
惟:隻。
天際:天邊。。
【譯文】
老朋友離開西邊黃鶴樓,在明媚的春天裡去往揚州。孤帆遠去在水天盡頭,隻見長江向天邊奔流。
名句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這首詩前兩句叙述友人順江東下揚州的情形,“煙花”兩字點染出柳如煙、花似錦的一派春光,詩人送别朋友時的惆怅情緒淡淡寺流露了出來。後兩句着意描寫友人“西辭”,一片孤帆,伴着詩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連的遠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盡頭,詩人卻仍伫立樓頭,凝眸遠望,不願離去。詩中沒一個說到離愁别思,但字裡行間卻分明流露出朋友遠去的惆怅與留戀。在詩人筆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動人的景物描繪之中,情與景達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送元二使安西sòng yuán èr shǐ ān xī
【唐】·王維【táng 】wáng wéi
渭城朝雨浥輕塵,wèi chéng cháoyǔ yì qīng chén
客舍青青柳色新。kè shě qīngqīng liǔ sè xīn
勸君更盡一杯酒,quàn jun1 gèngjìn yī bēi jiǔ
西出陽光無故人。xī chū yángguāng wú gù rén
【注釋】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使:奉命出使。
安西:當時是安西都護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庫車附近。
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浥:濕潤。
客舍:旅店。
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顔色,又因為“柳”與“留”諧音,也暗示對朋友的留戀不舍。
更:再。
陽關: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門關之南而名陽關。
【譯文】
早晨的細雨潤濕了渭城浮塵,旅館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勸您再多飲一杯離别的酒,出陽關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賞析——“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詩,當時被譜曲傳唱,稱為“陽關三疊”。前兩句,點明了送客的時間和地點。初春的早晨,一場細雨使塵埃落定,空氣變得濕潤清涼;從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處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機盎然。詩中用“浥”字形容雨濕塵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準确生動地抓住了事物的特點;而柳色的“柳”與留戀的“留”諧音,更表達出詩人對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後兩句寫在送别的酒席上,詩人勸他多飲幾杯,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再不會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況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陽關更遙遠的安西呢?這兩句,字面上似乎隻是勸酒,實際上卻是衷心地祝願着好友,在那遙遠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詩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話語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小學五年級】
上冊:
泊船瓜洲bó chuán guā zhōu
【宋】·王安石【sòng 】wáng ānshí
京口瓜洲一水間,jīng kǒu guā zhōu yī shuǐ jiān
鐘山隻隔數重山。zhōng shān zhīgé shù zhòng shān
春風又綠江南岸,chūn fēng yòu lǜ jiāng nán àn
明月何時照我還。míng yuè hé shízhào wǒ hái
【注釋】
瓜洲:地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邗(hán)江區南長江岸邊。
京口:地名,今江蘇省鎮江市,與瓜洲隔江相對。
鐘山:江甯(今江蘇省南京市)名山。今南京紫金山。作者長期居住江甯,故以鐘山(今稱紫金山)代指住處。
綠:吹綠。
還:回家,歸來。
【譯文】
京口與瓜洲分别在長江兩岸,回頭望鐘山家門隻隔幾重山。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千裡岸邊,問明月何時能照我再返家園?
名句賞析——“春風又綠江南岸。”
宋神宗熙甯元年(1068),作者從江甯(今南京市)家中出發,乘船由長江水路進京(今河南開封市)任職。船過京口時,與好友寶覺和尚會面,留宿了一夜。然後橫渡長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對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甯的家,因為隔着幾重山也已經看不到了,這更湧起了對它的無限眷戀。正是初春時節,春風吹拂,放眼江南到處是一片綠色。雖然此次赴京,是因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興。但還是希望能早日擺脫政事,重新回到甯靜閑适的家園。
這首詩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據說作者先後選換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後才決定用“綠”,成為精心修改詩作的一段佳話。一個“綠”字,不但充滿了色彩感,而且,這種色彩感又包含了動感,使這首詩的生動性增加了不少,這也是他着意創造的一種意境。
秋思qiū sī
【唐】·張籍【táng 】zhāng jí
洛陽城裡見秋風,luò yáng chénglǐ jiàn qiū fēng
欲作家書意萬重。yù zuò jiā shūyì wàn zhòng
複恐匆匆說不盡,fù kǒng cōng cōng shuō bú jìn
行人臨發又開封。háng rén lín fāyòu kāi fēng
【注釋】
盛唐絕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漸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為絕句的習見題材,風格也由盛唐的雄渾高華、富于浪漫氣息轉向寫實。張籍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譯文】:
秋風乍起,客居洛陽城的詩人想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後,又擔心匆匆寫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此詩可見一斑。
【詞句解析】
(1)“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第一句說秋天來到了洛陽城裡,因為秋風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書”,才一下子使我們感到了平淡的秋風中所蘊涵的遊子情懷。秋風是無形的,可聞、可觸、可感,卻不可見。但正如春風可以染綠大地,帶來無邊春色一樣,秋風所包含的寂寥肅殺之氣,也可使秋葉紛紛,落紅遍地,給自然界和人間帶來一片秋容秋态。那麼,詩人見到的恐怕是這秋風帶來的凄涼搖落之景。客居他鄉的遊子,見到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異鄉的孤獨寂落情懷,引起對家鄉、親人的悠長思念呢?這平淡而富于含蘊的“見”字,給予讀者多麼豐富的想象啊!
張籍祖籍吳郡,此時客居洛陽,要表達這思念之情,在那個時代,隻有修一封家書了。可寫一封家書,來表達離情别緒又談何容易!這“意萬重”頗值得玩味。它所表達的正是詩人鋪紙伸筆之際的情态:心裡湧起千愁萬緒,覺得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話需要傾吐,而一時間竟不知從何處說起,也不知如何表達。詩中遲遲不能下筆的生動意态描寫,是我們對詩人的濃郁思鄉情有所體會了。
(2)“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裡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複恐”二字,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内容,隻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王安石評張籍的詩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這首極本色、極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樣自然的小詩,其實包含了作者艱辛的構思過程,應該可以作為王安石精到評論的一個生動例證。
在古代詩人的筆下,秋天 最令人思鄉的季節。見秋風而起鄉思,古來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識江湖味,聽得秋聲憶故鄉”。晉代張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鲈魚脍,曰:‘人生貴得适志,何能羁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張翰傳》)。張籍的《秋思》又屬一例。當然他見秋風而想的不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則怎會“意萬重”呢?同是起鄉思,張翰“命駕”而歸,張籍卻不能,恐怕這裡又多了一份不能歸鄉的惆怅和無奈吧!
長相思zhǎng xiàngsī
【清】·納蘭性德【qīng 】nà lán xìng dé
山一程,shān yī chéng
水一程,shuǐ yī chéng ,
身向榆關那畔行,shēn xiàng yúguān nà pàn háng
夜深千帳燈。yè shēn qiānzhàng dēng
風一更,fēng yī gèng
雪一更,Xuě yī gèng
聒碎鄉心夢不成,guō suì xiāngxīn mèng bú chéng
故園元此聲。gù yuán yuán cǐ shēng
【注釋】: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長水遠也。
②榆關:即山海關,古名榆關,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關的另一邊,指身處關外。
④帳:軍營的帳篷,千帳言軍營之多。
⑤更:gēng,舊時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約兩小時。風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風雪交加也。
⑥聒:gūo,嘈雜攪人。
⑦故園:謂京師。
⑧此聲:指風雪交加的聲音。
【翻譯】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關那邊行進。夜深宿營,隻見無數行帳中都亮着燈火。
挨過了一更又一更,風雪聲吵得我鄉心碎亂,鄉夢難圓。家鄉沒有這種聲音。
【賞析】
納蘭性德(1655-1685):清詞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
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之子。康熙進士,官一等侍衛。
善騎射,好讀書。詞以小令見長,多感傷情調,間有雄渾之作。也能詩。有《通志堂集》。詞集名《納蘭詞》,有單行本。又與徐乾學編刻唐以來說經諸書為《通志堂經解》。
山一程,水一程描寫的是一路上的風景,也有了峰回路轉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個趕路的行者坐在馬上,回頭看看身後走過的路的感歎。如果說山一程,水一程寫的是身後走過的路,那麼身向榆關寫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查資料得知榆關乃是山海關,并不是我們的大榆樹!“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語言,猶如“那厮”“那處”,人在什麼時候會脫口而出俗語,很顯然是在放松和高興的時候。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頗有些激動的,甚至有些豪邁的情趣。
夜深千帳燈,寫出了皇上遠行時候的壯觀。想象一下那副場景吧,風雪中,藍的發黑的夜空下,一個個帳篷裡透出的暖色調的黃色油燈,在群山裡,一路綿延過去。那是多麼壯觀的景象!不過為什麼不是萬帳燈呢?我認為萬字更體現詩人豪邁,直抒胸意的特點。而千字用在這裡,既有壯觀的意思,又不誇張,也表明作者是個謹慎,内向的人。如果是李白估計就用萬字了。
風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時間,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對仗工整。風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數着更數,感慨萬千,又開始思鄉了。不是故園無此聲,而是在故園有親人,有天倫之樂,讓自己沒有機會觀察這風雪,在溫暖的家裡也不會覺得寒冷。而此時此地,遠離家鄉,才分外的感覺到了風雪異鄉旅客的情懷。
【小學六年級】
上冊:
詩經 采薇(節選)
shī jīng cǎi wēi (jiē xuǎn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xī wǒ wǎng yǐ,yáng liǔ yī yī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jīn wǒ lái sī ,yǔ xuě fēi fēi
【注釋】
昔:指出征時。
依依:茂盛貌。一說,依戀貌。
思:語末助詞。
霏霏:雪大貌。
【譯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随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春夜喜雨chūn yè xǐ yǔ
【唐】·杜甫【táng 】dù fǔ
好雨知時節,hǎo yǔ zhī shí jiē
當春乃發生。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随風潛入夜,suí fēng qián rù yè
潤物細無聲。rùn wù xì wú shēng
野徑雲俱黑,yě jìng yún jùhēi
江船火獨明。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曉着紅濕處,xiǎo zhehóng shī chù
花重錦官城。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注釋】
當:正當。
發生:這裡指萬物生長。
潛:悄悄地。
潤物:打濕東西。
野徑:野外的小路。
紅濕:被雨打濕的紅花。
花重:花由于帶着雨水而顯得沉重。
錦官城:指成都。
【譯文】
及時雨是知道時節的,在春天它應運催生。随着春風潛入夜色,滋潤萬物悄然無聲。鄉間路與雲一樣黑,江船漁燈孤影獨明。早晨看見被雨打濕的紅花,花枝擁簇錦官城中。
名句賞析——“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春天是萬物複蘇的季節,而春雨正是在萬物最需要它的時候适時地出現。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來是在夜色中“細無聲”地“随風潛入”,這既描寫了春雨的狀态,又活畫出了春雨的靈魂。下一聯寫野徑和漆黑的天空,整個春夜在一兩盞漁火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的寂靜、安甯,隻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潤着這個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個花團錦簇的黎明。最後一聯是詩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後的春花應當更為嬌豔,整個錦官城中,應當滿是濕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個“重”字,傳達出了一個充滿生機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們感受到詩人春一般的喜悅心情。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xī jiāng yuè yè hánghuáng shā dào zhōng
【宋】·辛棄疾【sòng 】xīn qìjí
明月别枝驚鵲,míng yuè biézhī jīng què
清風半夜鳴蟬。qīng fēng bànyè míng chán
稻花香裡說豐年,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聽取蛙聲一片。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七八個星天外,qī bā gè xīngtiān wài
兩三點雨山前。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舊時茅店社林邊,jiù shí máodiàn shè lín biān
路轉溪橋忽見。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jiàn
[注釋]
①“西江月”是詞牌名。
②别枝:另一枝。
③聽取:聽到。
④天外:天的遠處。
⑤茅店:指簡陋的客店。社林:土地廟周圍的樹林。社:本指土地神,後把鄉村祭土地神的廟叫作社。
⑥見:同“現”,顯現,出現。
[譯意]
明亮的月光驚起了正在樹上栖息的烏鵲,它們從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陣微風吹來,蟬聲也在半夜裡響了起來。稻田裡的蛙聲叫得更響,連成一片,伴着陣陣稻花香傳到遠處,好像在向人們報告豐收在望的喜訊。
夜空裡,隻有數得清的幾顆亮星在天邊閃爍,微風送來了零星小雨飄落在山前。行人不覺加快了腳步,拐了個彎,邁過溪上的那座小橋,嘿!社林旁邊那爿當年的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
[賞析]
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屢遭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西江月》就作于他閑居上饒帶湖期間,原題是《夜行黃沙道中》,寫的是作者深夜在上饒黃沙嶺途中行路所見到的鄉村景物及其感受,景象清新自然,情感搖曳多姿。
詞分上下兩阕。上阙寫晴朗的農村夏夜景象,通過月、鵲、風、蟬及稻花、蛙聲等平常景物,組成一幅夏夜風光圖,十分清新幽美。前兩句借助視覺、聽覺來捕捉景物特征:月光之所以能驚動烏鵲,不僅因為烏鵲對光線敏感,側面說明枝頭的明暗發生了變化,原先是暗的地方變得亮了起來,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動,靜中現動。而一直靜靜地爬在樹上的蟬兒因烏鵲驚啼、清風吹動枝頭,也随之鳴叫起來。甯靜的夜晚,突然間驚鵲離枝飛啼,蟬兒應聲而鳴,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見作者觀察細緻入微。接下來的兩句嗅覺、聽覺并用,又引入稻花香裡的一片蛙聲:清涼的微風送來了一陣陣的“稻花香”和一片熱鬧的蛙聲,像是在訴說豐收在望的年景一樣。青蛙似乎也懂得“說豐年”。這樣人格化的描寫,既生動地渲染了連蛙也為之歡唱的豐收年景,也烘托出人逢豐年的喜悅。描寫形象生動而且富有情趣,流露出詞人熱愛農村的思想感情,給人印象鮮明而深刻。
詞上阙寫晴,下阕則寫雨,場景變化但過渡自然。下阕寫陣雨來臨之前作者趕路的情景,側重于行人感情的抒發。用天邊稀星和山前疏雨,預示夏夜陣雨将至的情景。南方的夏季,常有“過雨雲”,頭頂幾片雲飄過就可以下起雨來。“七八個星”和“兩三點雨”,構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猶如一幅淡墨水彩畫。但陣雨将臨,對行路人來說總有困難,所以盡管隻是“兩三點雨”,也可以想見行人的焦急之感,從而自覺加快腳步。“路轉溪橋”,那座舊時的茅店“忽現”眼前,找到避雨之處,主人公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個“忽見”,就将夜行人急尋不着而突然見到的驚喜神态全部表現出來了。詞的下阕,作者沒有着意描繪行人的心理活動,而是通過寫景和叙事中暗示出來,“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讓讀者進入意境,參與創造,體驗品味,分享作者的愉悅心情,感受作者對農村風光的熱愛之情。
總之,這首詞上阕寫夏夜風光,月白風清,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豐收在望,給夜行人帶來無限的喜悅。下阕寫疏星稀雨,溪橋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詞清淡、自然、靈活、輕快,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泥土氣息。
天淨沙秋tiān jìng shā qiū
【元】·白樸【yuán 】bái pǔ
孤村落日殘霞,gū cūn luò rìcán xiá
輕煙老樹寒鴉,qīng yān lǎo shù hán yā
一點飛鴻影下。yī diǎn fēi hóng yǐng xià
青山綠水,qīng shān lǜ shuǐ
白草紅葉黃花。bái cǎo hóng yè huáng huā
【注釋】
①殘霞:殘餘的晚霞。[宋]沈與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詩:“畫橋依約
垂柳外,映帶殘霞一抹紅。”
②輕煙:輕淡的煙霧。寒鴉:寒冬的烏鴉;受凍的烏鴉。[宋]秦觀[滿
庭芳]詞:“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③飛鴻:飛行着的鴻雁。(南朝·宋]鮑照《數詩》:“四牡曜長路,輕
蓋若飛鴻。”
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紀懷贈李六戶曹》詩:“白
草堂檐短,黃梅雨氣蒸。”黃花:亦作“黃華”。詩詞中或指黃色的花,或
指菜花、金葉菜。曲中指菊花。
【譯文】
遙看天際那一抹紅霞,一座村莊孤獨的坐落在夕陽下.
那輕淡的煙霧下,隻見幾隻受凍的烏鴉。
想起白天飛行着的鴻雁.
飛翔着,飛翔在着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之中
賞析:
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
寫秋景,自然難免要烘托出蕭瑟的氣氛,但是如果全以蕭瑟氣氛為全篇的寫作大旨,又會令讀者感受到沈悶而有壓力。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白樸在選用語辭時,便頗費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顔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顔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顔色之中;「青山綠水」是廣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顔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