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有寶媽抱怨自己家孩子說話晚時,我們總能聽到這些安慰的聲音:
“沒事,人家都說‘貴人語遲’,孩子說話晚将來才會有出息!”
“愛因斯坦7歲才學會說話呢,不用急,說不定孩子是個大天才!”
固然這些說法能讓焦慮的寶媽安心,但如果孩子真到了3歲還不會說話,那麼往往是遇到了一些問題,家長如果不能及時應對,可能真的會對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産生重大影響。
比如有的孩子缺乏存在語言刺激的環境,或者可能存在聽力障礙,都會導緻孩子語言發育遲緩。
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對0-3歲寶寶的語言發展規律,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如果發現寶寶語言能力不達标,及時進行自查,或者尋求醫生的專業幫助,否則可能會引發大問題。
0-3月齡自打孩子出生開始,就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能力”——嚎啕大哭,餓了、困了、痛了,寶寶都會哭,這是其向父母表達需求的唯一方式。
此時我們在照顧孩子時,一方面要盡量多與寶寶互動,建立親密聯系,另一方面要注意辨别寶寶哭聲的不同,準确判斷不同的需求,給予寶寶更周到的照顧。
4-6月齡
此時寶寶的認知能力增強,已經能對家長語調、節奏的變化來進行反應了,比如會被一些玩具的聲音所吸引,會對父母發出的一些奇怪聲音感興趣,經常被逗得咯咯直笑。
另外我們還會發現,此時寶寶仿佛開始牙牙學語,時不時地發出一些不明所以的音節,表達自己的意圖,害怕時還會發出尖銳的叫聲。
照顧這個階段的寶寶,我們可以試着多進行語言上的輸入,對寶寶說一些比較簡單的詞彙,為接下來的語言能力發育打基礎。
7-12月齡
此時寶寶語言接受能力進一步增強,逐漸掌握辨别聲源的能力,當我們和寶寶進行玩耍時,寶寶會有意識地尋找聲源,看看到底是哪裡發出了聲音,而且對于“爸爸”、“媽媽”、“喝奶”等接觸較多的詞彙産生反應。
而在語言表達能力上,寶寶發出的聲音會更複雜,甚至有的寶寶可以模仿一些疊聲詞,喊出“爸爸”“媽媽”。
我們在照顧寶寶時,要更多地與其進行互動,用誇張的動作和表情示範一些發音的動作,教孩子進行發音練習,而且在與寶寶互動時,我們還要适當進行鼓勵,增加趣味性,激發寶寶的表達欲,令語言能力得到更好的發育。
1-2歲
在這個階段,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大幅度提高,不僅能識别一些生活中的常見物品,而且還能理解家長一些簡單的指令,比如當我們說“不行”的時候,寶寶能明白這是拒絕性的表達,暫停自己的行為。
而且此時的寶寶對一些節奏歡快的音樂、兒歌等很感興趣,每當聽到類似聲音時,心情會變得愉悅,忍不住手舞足蹈。
語言表達方面,1歲以後寶寶會常常自發模仿聽到的聲音,詞彙量大幅度增加,習慣于以詞帶句、以音代物。
所謂“以詞帶句”就是指用一個單詞來表達多種句子的意思,比如寶寶說“飯飯”,有可能是吃飯時不小心弄灑,或者是單純地感覺餓,而“以音代物”則是指用拟聲詞來代表實際物品,比如用“喵喵”代表貓咪,“汪汪”代表小狗,“嗚嗚”代表火車等等,這與孩子的形象思維模式有很大關系。
在這個階段,我們一方面可以給寶寶多聽一些兒歌、講一些簡單的繪本故事,拓寬孩子的語言認知能力,另一方面在與寶寶交流時,要盡量使用正确的語言習慣,避免以詞帶句、以音代物,增強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2-3歲
此時寶寶的語言能力進入了爆發期,不僅能用一些簡短的句子表達需求,而且詞彙量大幅增加,一年當中可由300個詞彙量,迅速增加至800-1000。
此時我們在對寶寶說一些長句時,寶寶能大概理解其中的含義,并且思考後做出回答,掌握了最基本的交流能力。
在照顧2-3歲的寶寶時,我們要注意營造一個語言刺激豐富的環境,讓寶寶能經常性地對話交流,激起寶寶的表達欲,在此基礎上,增加寶寶的詞彙量,教寶寶學會描述一些基礎的事件,嘗試使用一些修飾詞。
老苗結語:
所謂“貴人語遲”、“孩子說話晚更聰明”的說法都屬于無稽之談,家長切忌聽之信之。
我們應該掌握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規律,當發現存在問題時,及時采取措施,以免發生萬一,拖來拖去贻誤治療時機。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說話比較晚的孩子嗎?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紮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讨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