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一門,臨床證型繁多,治法方藥各異,其中郁火咳嗽一證,方書談及甚少,良法更是不多,而臨床又并非少見之證。
我院徐習之老中醫在臨證時,仿清·陳修圓《醫學三字經》“兼郁火,小柴清”之意,以小柴胡湯加減治療本證,據幾十年的臨床觀察,效果甚佳。
現将近兩年來我跟随徐老所錄本證之驗案,簡述于後,供同道參考。
驗案舉例:
例一:鄧××,女,六歲。于1978年10月14日初診,母述患兒受涼十餘天,精神尚好,時發燒,但無汗,咳嗽氣促,痰多色淡黃,納差、口幹,舌紅苔薄黃,脈細弦略滑。乃外邪未透,痰火郁阻于肺,拟疏解清降治之。
太子參9克、柴胡6克、黃芩6克、法夏6克、細辛1克、五味2克、貝母6克、枳實9克、甘草3克。二劑。
四天後家訪,其祖母告之,晚上仍有輕微咳嗽,但痰量減少,燒退,飲食稍增。繼原方再進二劑以善其後,三天後告愈。
例二:胡××,女,六歲。于1978年12月29日初診,家長叙述患兒咳嗽喘氣一周餘,有時咳嗽嘔吐,痰誕多,發燒,無汗,晚上錯齒,口幹喜飲,但飲不多,脈象弦滑,苔薄黃。證屬風寒内郁化熱,陰液已傷。宜疏解清降,養陰和胃治之。
藥用桑皮9克、馬兜鈴9克、柴胡6克、沙參9克、法夏6克、黃芩9克、知母6克、貝母6克、細辛1克、五味2克、生姜3克、甘草3克。
服上藥二劑,咳嗽減輕,痰量較少,錯齒亦好轉。前方藥既對證,守前方加沙參、石斛以養胃陰療錯齒。三日後複診,諸證悉減,原方再進三帖痊愈。
(桑白皮)
體會:
郁火咳嗽,其病機一屬肺熱郁結,一屬肝火犯肺,緻使痰濕相搏,郁而化火,火熱刑金,肺氣不降,變為郁火咳嗽。
臨床表現為寒熱往來,或僅有發燒,無汗、咳嗽、痰黃、喘氣、口幹苦、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數或滑。
診斷則以發燒、無汗、咳嗽氣急,苔黃為主要指征。
小柴胡湯為後漢·張仲景《傷寒論》少陽篇之主方,臨床加減運用非常廣泛,陳修園用此方治郁火咳嗽,化裁為:
柴胡、半夏、黃芩、炙草、幹姜、五味。
方中柴胡苦辛微寒,有和解退熱,疏肝解郁之功,輔以黃芩苦寒,尤長于清肺熱,二藥合用共奏散郁清火之力;半夏為治痰濕的要藥,五味有鎮咳之效,幹姜主胸滿,咳逆上氣……(《本征》)。
五味、幹姜雖屬收斂溫燥之品,但用量都很少,一般為柴、芩的六分之一。徐老臨證又常用細辛易幹姜,增強宣通肺氣以散郁。甘草調和諸藥亦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全方合為寒溫并用之劑,但以清疏為主。
根據不同情況,則須靈活加減,如胸悶痰多者加瓜蒌、貝母;津液不足者加沙參、麥冬;熱重加桑皮、大青葉等。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請關注公衆号 藥之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