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彙區委宣傳部(文明辦)、徐彙區文化和旅遊局、徐彙區圖書館以“緻敬經典” “緻敬光輝歲月” “緻敬偉大曆程”為主題。圍繞“魅力徐彙” “國學漫談” “大家風範”“西方文萃”“曆史漫溯”,精選25本經典佳作,形成了“徐彙修身書單”。
此次帶大家一同重溫巴金先生的《家》。那時的生命很脆弱,但是,那時的人對美好生活依舊充滿期待。
内容簡介
《家》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小說描寫了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沒落,其中以覺新、覺民、覺慧等幾個年輕人為代表,展現了他們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控訴了封建制度對生命的摧殘,歌頌青年一代的反封建鬥争以及民主主義的覺醒。
新文學問世以來,以揭露舊家庭舊禮教為題材的創作很多,但以長篇系列小說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規模,對封建家族在現代逐步走向崩潰過程做系統深入描寫的,這還是第一次。因此,《家》在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者介紹
巴金
巴金 (1904.11.25—2005.10.17),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裡,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并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鬥争。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愛情三部曲”《霧》 《雨》 《電》以及《海的夢》 《春天裡的秋天》 《砂丁》 《萌芽》《新生》等中長篇小說。
走進書中
巴金于1931年發表了小說《家》,他自述:這本書是一部寫實的小說,書中那些人物都是他愛過或者恨過的,書中有些場面還是他親眼見過、親身經曆過的。寫《家》就像在挖開回憶的墳墓。在他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常常被迫目睹一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橫遭摧殘,得到悲慘的結局。所以巴金認為在寫這本小說的時候仿佛在同這些年輕人一起受苦,一起在魔爪下面掙紮。
《家》再次和讀者見面,也許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封建社會的一些情況。
故事發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高家,一個有五房兒孫的大家族。高老太爺是這個大家庭的統治者,五房中的長房有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他們的繼母及繼母的女兒淑華。因為父母早亡,高老太爺直接管着他們。
覺新是長房長孫,為人厚道,但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老太爺的安排而與李瑞珏結婚。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
覺民與覺慧在外參加新文化運動和學生運動,因此和孔教會會長馮樂山成了死對頭,遭到爺爺的訓斥,并被軟禁家中。老太爺又為覺民聘定了馮樂山的侄孫女,但覺民與琴久已相愛,在覺慧的鼓勵下,覺民離家躲避。
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個,他愛上了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高老太爺便要将鳴鳳嫁給自己的朋友馮樂山,鳴鳳在絕望中投湖自盡,覺慧既悲傷,又憤怒,決心脫離家庭。
高老太爺的四子克安、五子克定,都是酒色之徒,高老太爺發現最疼愛的兒子克定騙妻子的錢去組織小公館,并在外欠下大筆債務,老四克安也大嫖戲子,高老太爺在此打擊下一病不起。高家又發生家産之争,以緻全家不得安甯。老太爺在氣憤中去世,家中大辦喪事。将要生孩子的瑞珏被高老太爺的陳姨太以避血光之災為由趕到郊外生孩子,覺新不敢反對,因照顧不周,瑞珏難産而死。覺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認這個家庭應該出個叛逆者。最後覺慧離家去上海,投身革命,他的這個決定得到覺民的支持。
主要人物性格及特征
高覺新
覺新是以巴金剛剛辭世的大哥為生活原型的一個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對自己最親愛的人的深切痛惜,對他的刻畫涓滴無遺地流露出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情感,因而從藝術角度而言,這個人物堪稱是全書中最成功的人物——最真實的往往也是最動人的。
覺新是一個新舊摻半的人物,他接受了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但也對封建家庭的腐敗不滿,性格上具有較突出的兩重性:在舊家庭中是個暮氣沉沉的大少爺;在與覺慧、覺民等年輕人在一起時,又是一個渴望新生活的青年。由于他承受着太重的舊文化的因襲重擔,在封建意識的壓迫和自我思想矛盾的痛苦中,無力自拔。他在梅林裡的憧憬,他在洞房外月下的獨歎,他在面對梅前來避難時借酒抒懷,點點滴滴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個有血有肉,懂風情,有學養,會思考,有靈氣的覺新形象。而正是這樣一個人物做出了許多令人難以理解的選擇。這選擇恰恰也是深思熟慮的結果。這種悲劇的意味更加耐人尋味。
高覺民
覺民為人謙遜溫和,他既不像他大哥那樣膽小懦弱,也不是像他三弟高覺慧那樣沖動激憤,他不會與高家裡的家長長輩們起正面沖突,但也會在危及自己利益的時候奮然反抗。當他與琴表妹的愛情受到封建禮教的威脅時,他義無反顧地反抗封建家族,用不妥協的精神打敗了封建家長的控制與約束,赢得了屬于自己的勝利。
高覺慧
覺慧是一個沖動,對社會充滿激情的年青人。他具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充滿正義感,同情下層人物,勇于反對封建束縛。他敢于怒斥長輩們裝神弄鬼等迷信行為,反對把瑞珏搬到城外分娩。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最後,通過“孔教會”的事,鳴鳳的死,他看到了這個家族的醜惡與不堪,因此決定離家出走。看着自己心愛的女子投河自盡,他的痛苦可想而知,也正是因為這些事,才增強了他追求自由與平等的信念,朝着自己所想的方向走出。
女性形象
《家》還重點描寫了幾個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鳴鳳和瑞珏。這三個女子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賢慧,鳴鳳善良卻柔中有剛;她們的社會地位也不同,但她們的悲劇結局卻是相同的。作品通過對這幾位女子悲劇遭際的描寫,進一步控訴了封建禮教以及封建道德對弱小、無辜、善良的人們的迫害,強化了全書主旨。
瑞珏,具有當時社會裡所有女性所具備的全部優良美德,賢良淑德,勤儉持家,是高覺新可遇而不可求的完美伴侶。她人生中最幸福最美好的時光與青春都奉獻給了高家,最後卻被自己所付出的對象背叛抛棄,她的死是舊制度舊禮教造成的,而她也淪為了當時社會下的犧牲品。
梅芬,小說中命運最凄慘悲苦的女性,她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她同高覺新一樣,接受過高等教育,學習的是民主科學,向往的是個性解放,憧憬的是自由平等。但是這一切都被封建制度下的腐朽,愚昧,頑固的封建保守分子所摧殘破壞。在對覺新的愛情上失利後,就變得沉淪乏志,沒有了反抗精神,溫順馴良地吞咽着舊禮教的無情惡果。
鳴鳳,高家的一個小丫鬟,在家中地位低下,性情剛烈,但心靈純潔。她暗戀三少爺覺慧,對覺慧的愛情,她并沒有因主仆差異而感到不可能。雖然覺慧也愛她,但不合理的制度不允許他們相愛。然而她被迫嫁給馮老太爺,這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個緻命的打擊。為了維護自己的貞潔,忠于自己所愛的人,她選擇了投河自盡,因為這是唯一的出路。鳴鳳的投湖,是一次令人扼腕的悲劇,然而《家》中的悲劇又何止這一出,她隻是用生命的全部做了最激烈的诠釋。
小說中另一位重要女性——琴,卻和以上幾位截然不同。她主張男女應同校,男女應平等,她還自己主動要求到覺慧的學校去學習。雖然遭到母親的反對,但她還是成功了。她與覺民大膽戀愛,努力追求婚姻自由。琴的抗争,因衛道們的妥協和同盟軍的支持,最終逃脫厄運。
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膽追求個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禮教的形象。在當時看來,她是時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為是當時女性中的先驅者。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沒有言論自由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束縛了女性的發展,大大減弱了婦女對整個社會前進的推動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這個形象,無疑是為了喚醒這社會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作者這一人物塑造也是相當成功的。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家》在結尾處寫到了水,蘊含着巴金對未來的美好期望,就像他在後記裡說的一樣:我始終記得青春是美麗的東西,始終是我汩汩的泉源。雖然我們不見得始終保持青春,但青春始終是美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