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聖母大教堂(Basilicadi Santa Maria del Fiore)是意大利著名天主教堂,又名聖母百花大教堂或佛羅倫薩大教堂,位于佛羅倫薩市的杜阿莫廣場和相鄰的聖•日奧瓦妮廣場上,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第一座宗教建築群,也是世界第四大教堂、世界五大教堂之一。氣質優雅的花之聖母大教堂、高聳的喬托鐘塔、擁有“天堂之門”美稱的聖喬萬尼洗禮堂渾然一體,成為了佛羅倫薩最為著名的地标之一。作為佛羅倫薩曆史中心的一部分,花之聖母大教堂于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花之聖母大教堂(網絡圖片)
行走在佛羅倫薩的街區,建築林立、店鋪密集、人來人往,仿佛還能聽到文藝複興時期那清脆的馬蹄聲,仿佛還能看見建築上閃耀着文藝複興的光芒。當步入花之聖母大教堂所在擁擠的廣場時,擡起頭來就會感歎大教堂的宏偉風貌;如果能從教堂北側台階登上穹頂的采光亭,俯瞰佛羅倫薩,哇,好一派古城風光……
花之聖母大教堂穹頂采光亭
夕陽下的佛羅倫薩
(右上穹頂建築為花之聖母大教堂,網絡圖片)
早在13世紀末期,為了慶祝從貴族手中奪取政權取得的勝利,梅蒂奇家族(Medici Family)出資建造了這座花之聖母大教堂,作為共和政體的紀念碑。
大教堂的建造一波三折,1296年奠基,1347年秋天爆發黑死病(因感染鼠疫耶爾森菌引起的傳染病)迫使工程中斷。1367年由全民投票,決定在教堂中殿十字交叉點上建造大直徑的八角形穹頂。1418年,佛羅倫薩市政府公開征集能夠設計并建造大穹頂的方案,天才建築師菲利波•布魯内列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1377-1446)勝出;1419年,科西莫·德·梅蒂奇(Cosimo di Giovanni de' Medici,1389—1464)委任布魯内列斯基為總建築師,繼續未完成的花之聖母大教堂建築。
花之聖母大教堂正面圖(網絡圖片)
布魯内列斯基仿造羅馬萬神殿(又譯萬神廟、潘提翁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羅馬帝國時期建築,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蓋烏斯·屋大維的女婿瑪庫斯·維普撒尼烏斯·阿格裡帕建造,用以供奉奧林匹亞山上諸神,可謂奧古斯都時期的經典建築)設計的教堂穹頂,在建造花之聖母大教堂拱頂時,沒畫一張草圖,沒有一組計算數據,沒有采用當時流行的圓拱木架,而是采用了新穎的“魚刺式”建造方式和以椽固瓦的方法,自下而上逐次砌成。
穹頂内徑為43米,自高30多米,在其正中央有希臘式圓柱的尖頂塔亭,連亭總計地面高度為107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穹頂建築。巨大的穹頂依托在交錯複雜的構架上,下半部分由石塊構築,上半部分用磚砌成。為突出穹頂,設計者特意在穹頂之下修建一個12米高的鼓座。為減少穹頂的側推動,構架穹面分為内外兩層,中間呈空心狀。
布魯内列斯基像作曲一樣設計了大穹頂的空間節奏,在光線的盡頭蕩漾着起伏的音符,每一個起承轉合,都有變奏的美感。大教堂建築的精緻程度和技術水平超過古羅馬和拜占庭建築,其穹頂被公認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式建築的第一作品。
花之聖母大教堂鐘塔塔身中上部
穹頂内壁是喬爾喬·瓦薩裡(GiorgioVasari,1511—1574,藝術理論家,佛羅倫薩繪畫學院的發起人之一,米開朗基羅的學生)所繪制的巨幅天頂畫《末日審判》;中殿北牆上有意大利畫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1475)所繪《喬凡尼•阿古托紀念碑》和為紀念意大利最偉大的詩人但丁·阿利基耶裡(Dante Alighieri,1265—1321)誕辰200年所繪的《但丁與神曲》;意大利雕刻家狄•盤果約1420年在大教堂側門上雕刻了《聖母升天圖》;浮雕比比皆是。
花之聖母大教堂内部呈拉丁十字形,長153米,寬38米,可同時容納1萬人祈禱,于1436年3月25日舉行了獻堂典禮。
花之聖母大教堂穹頂(網絡圖片)
竣工後的花之聖母大教堂,被人們贊譽為古典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連教皇也驚歎為“神話一般”;百年之後,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偉大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在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穹頂的建造時模仿了它而自歎不如:“我可以建一個比它大的穹頂,卻不可能建得比它美。”
……
穹頂建築的曆史意義:
第一,天主教會把集中式平面和穹頂看作異教廟宇的形式而嚴加排斥,而建造者竟置教會的戒律于不顧,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很高的覺醒,因此,這是在建築中突破教會精神專制的标志。
第二,古羅馬的穹頂和拜占庭的大型穹頂,在外觀上是半露半掩的,沒有把它作為重要的造型手段。這座穹頂借鑒了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頂全部表現出來,連采光亭在内,地面總高度107米,成為整個城市輪廓線的中心,前無古人,它是文藝複興時期獨創精神的标志。
第三,無論在結構上還是在施工上,這座穹頂都是首創的,标志着文藝複興時期科學技術的普遍進步。
穹頂是文藝複興早期建築的代表作,也是佛羅倫薩城市的标志性建築,它将屋頂形式和哥特式建築風格完美地結合,有明顯的過渡特征。瓦薩裡說:這個穹頂同四周的山峰一樣高,老天爺看了嫉妒,一次又一次地用疾雷閃電轟擊它,但它屹立無恙。
布魯内列斯基在世時已經雕刻好一尊大理石坐像,以這樣一個輝煌的墓志銘作為永恒的紀念,最終獲得埋葬在花之聖母大教堂的殊榮。
菲利波•布魯内列斯基(網絡圖片)
聖喬萬尼洗禮堂,又名聖約翰洗禮堂,與花之聖母大教堂隔聖喬萬尼廣場相對,建築風格與喬托鐘樓、花之聖母大教堂略有相似,外牆采用白色、綠色大理石交錯鑲嵌而成,為八角形羅曼式建築,于1059—1128年間重建。
聖喬萬尼洗禮堂(網絡圖片)
被世人熟知的“天堂之門”,是洗禮堂的東門,是三座青銅雙扉大門中的一座,正對着花之聖母大教堂,由意大利文藝複興早期青銅雕刻家洛倫佐·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1378—1455)于1425—1452年間創作完成的。他采用透視法,将“舊約全書”的10個聖經故事情節分成10個畫面,從左至右從上到下依次是: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該隐殺害他的兄弟亞伯、挪亞醉酒和獻祭、亞伯拉罕和以薩獻祭、以掃和雅各、約瑟被賣為奴、摩西接受十戒、耶利哥的失敗、大衛、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等,鍍金青銅浮雕分别鑲嵌在青銅門的10個框格内。其原作被收藏在花之聖母大教堂的博物館内。
洛倫佐•吉貝爾蒂雕像(網絡圖片)
雙霏“天堂之門”(網絡圖片)
吉貝爾蒂善于運用繪畫的透視原則,畫面生動真實,表現的内容仍然是宗教故事,但卻采用了全新的藝術語言。在他浮雕作品中,由于借鑒了繪畫的藝術手法,利用高低不同的凸起,細膩地塑造了一個個人物形象;利用透視的手段來再現人物的位置、空間和環境深度,近大遠小,直到最遠方的人物融入背景,造成了很強的景深感;鍍金表面則使整個浮雕洋溢着一種黃金色的輕霧感。文藝複興時期最偉大的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對這組浮雕作品贊賞不已,也是他給予了作品以“天堂之門”的美稱。
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
該隐殺害他的兄弟亞伯
挪亞醉酒和獻祭
亞伯拉罕和以薩獻祭
以掃和雅各
約瑟被賣為奴
摩西接受十戒
耶利哥的失敗
大衛
所羅門和示巴女王
大門上端的牆面上還有3尊天使雕塑。
“天堂之門”頂部天使雕塑
聖喬萬尼洗禮堂殿内較為有名的是天頂的鑲嵌畫——《最後的審判》,與花之聖母大教堂中的穹頂壁畫不同,這裡的天頂畫是用類似馬賽克的大理石塊拼接而成,金黃底色使得整個天頂畫更顯華貴,而鑲嵌畫的内容則是關于耶稣、聖母、聖約翰等宗教人物的生平故事。殿内還有逝于1419年聖約翰二十三世的墓。
……
鐘塔。教堂右側的鐘塔是由方型結構向上堆疊成柱形,外牆采用托斯卡那白、綠、粉色花崗石貼面,高85米,純淨優雅,屬哥特式建築風格。1334年由大畫家喬托•吉奧陀設計并監工,因此也被稱作“喬托鐘塔”。樓内有370級台階,可登高俯城。
花之聖母大教堂鐘塔
鐘塔窗雕
……
花之聖母大教堂不僅以其建築傑作聞名,而且也是一座藏有許多文藝複興時期藝術珍品的博物館。收藏的珍品中有意大利雕刻家、畫家多納泰羅(Donatello,1386—1466)的作品《先知者》雕像,這是多納泰羅于1423—1425年在大教堂的鐘樓凹龛上雕刻的大理石像;意大利雕刻家戴拉·羅比亞于1453年在大教堂内唱詩席上雕刻的大理石浮雕作品《唱歌的天使》……
世界上莊嚴雄偉的教堂很多,花之聖母大教堂卻能讓您看到特别的妩媚。這座使用白色,粉紅,綠色的大理石按幾何圖案拼貼起來的美麗教堂,将文藝複興時期所推崇的古典、優雅、自由诠釋得淋漓盡緻,難怪會被命名為“花之聖母”。
花之聖母大教堂部分牆體雕塑
(注:以上圖片除注明來源外均為王永雲拍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