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劉李村,顧名思義它是由張姓、劉姓、李姓組成的村莊,其實張劉李隻是一個行政村,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村莊,它是由張桑樓、劉桑樓和李桑樓三個自然村組成的行政村。關于李桑樓在一百九十二站已經介紹過,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張桑樓和劉桑樓。
關于村名的來曆我們也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紹過,而這種傳說在劉桑樓和張桑樓卻不被廣泛的認可。在這兩村莊中關于桑樓的來曆卻有另一番說辭和傳說。聽到這兩個村名你是否想到曆史上兩個著名的曆史人物,對了他就是劉備和張飛。
據《三國。蜀志。先主傳》:先主(劉備)舍東南角籬上有桑樹,高五丈餘,遙望樹冠如車蓋,先主少時,常與族中諸兒戲于樹下,後因稱樓桑裡。又稱大樹樓桑裡,也叫大樹樓桑村。
又據《三國志·張飛傳》記載:“張飛字翼德,涿郡人也,少與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忠義店村原名張飛店,位于樓桑廟村正北兩公裡,為張飛故裡。《三國演義》說,劉備在街頭觀看征兵榜文時偶遇張飛,攜手到村店飲酒又邂逅了關羽,于是同去張飛家後面的桃裡拜了把子。《三國志》原文說,“先主好交結豪俠,年少争附之。于鄉裡合徒衆,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可見劉備确實是在離家不遠處結識了張飛關羽,然後在鄉裡拉起了隊伍,這與曹操在谯縣老家招兵的情況類似。
想當年劉備與張飛兩個老家距離不遠,後來大樹桑樓的劉家和忠義店的張家後人,也記住了先人的結義之事,無論走到哪裡,兩個家族總是會相距不遠。
三國之時,涿州當時是歸屬曹魏,而遠在巴蜀的劉蜀則鞭長莫及,雖思念家鄉的親人和同鄉,也無從探親。自從桃園三結義後,劉備和張飛就南征北戰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可是家鄉都還有一幫同鄉和宗親,他們在家鄉默默無聞地耕耘和生活,沒有因為劉備和張飛的飛黃騰達而改變他們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習慣,相反官府不找他們的事已經是萬事大吉了,所以他們也不敢有什麼非分之想,隻是在家過個平民老百姓的生活已是萬幸。就這樣他們過了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就這樣過了一千多年,來到了明代。由于多年的戰亂,中原地帶地廣人稀,莊稼荒蕪,而此時的涿州一帶由于緊挨元都京城,同樣也遭受了戰争的洗禮,貧苦百姓多四處逃難。大樹樓桑的劉姓和忠義店的張姓一千多年來如有來往,所以其中劉姓的一家和張姓的一家相互扶攜。
這一天兩家來到了一個叫桑樓的地方,劉家一聽好像家鄉的名字,桑樓和樓桑,多麼親切的名字。就與張家商量,你看我們也走了将近一千多裡,這裡土地廣闊,适合耕耘,而且這地名給人一種親切之感,仿佛又回到了家鄉,不如我們就在此安家,休養生息。張家也有此想法,他也不想再這樣到處奔波,而且此時朝廷大規模的移民也已經開始,這裡也陸陸續續有移民遷入。劉家在桑樓的西北面居住,而張家也居住在桑樓的西偏北,随着人口的越來越多,各自逐漸形成村莊,分别叫做劉桑樓和張桑樓。或許這就叫做入鄉随俗,無論原先的名字是樓桑還是桑樓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村莊的傳承。
在張劉李三個自然村中,李桑樓又叫李村、劉桑樓就叫劉桑樓,而張桑樓大家都又稱它為桑樓張。但是沒有人說桑樓劉或者桑樓李的,這好像它緊挨的四虢村一樣,都是稱為虢村張、楊、薛、趙等,虢村張是否與桑樓張是一個張?要不然怎麼大家都習慣叫它桑樓張呢?
其實還有個奇怪的名字,那就是說村名叫做張劉李村,不僅僅是一個這樣的村名,同樣為桑樓的還有一個叫黨宋馬村的。讓人一看似乎就知道這個村好像是有這幾個姓氏的家族組成,但是其他村也都有很多姓氏,也沒有這樣起名字,況且這三姓也不在一個自然村,隻是三個自然村的姓氏組合。如果是其他村則隻以一個小村莊的名字命名行政村的名字,如堤北頭下面有五六個自然村,還有關溝村也至少有三個自然村組成,不是都以一個村命名嗎?還有像附近的王廟村也是有三四個自然村組成,由于村委會駐地為王廟而命名王廟村。如此等等。
關于村名的事我想不在乎這樣幾種情況,首先是這幾個自然村中沒有特别突出的村,大家都想以自己的村名命名,可大家無法談攏。其次是地方政府的有關部門,為了圖省事,把三個村名一合并。第三三個村為了共同發展,讓人們一直記住,不偏不倚,正如隻知道王廟而不知還有鄭莊也。
其實張劉李村與黨宋馬村還有點不一樣,張劉李村的三個自然村呈三角形排列,分别位于三角形的三個點上。而黨宋馬村也稱一字排開,三個自然村村挨村如果不是本村人根本分不清村與村的界限。原先的張劉李村部在三個村的中間,而現在卻搬到李桑樓村,似乎成了李桑樓的專利。
說是三個村,但在以前要想從309省道去往張桑樓和劉桑樓卻隻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從李桑樓村中穿村而過。現在好了,劉桑樓從村東也開辟了一條柏油馬路,可以直通省道309,但是張桑樓的村民還必須從李桑樓和劉桑樓而過。風物見長,道路寬廣,是道路把三個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張劉李村還是谷黃路的起點,從這裡可以直通鄭州。其實對于孟州本地人來說,你要問去李桑樓(lou)怎麼走?他們會一臉蒙圈。因為在這裡樓(lou)不讀樓(lou),而是讀樓(lu)。正如谷(gu)旦不讀谷(gu),而是讀谷(guo)旦一樣。其實還有好多類似的念法。
劉桑樓村的桑樹已不存在,村中的年輕一代已經很少知道大樹樓桑和劉桑樓之間的關系。張桑樓村邊的一幹渠的渠水時斷時續,就像張桑樓和桑樓張一樣變幻莫測。李桑樓的桑家的樓房早已淹沒在曆史的長河中,可是桑家的樓房雖去,但是代而替之的卻是家家戶戶的、滿街滿村的拔地而起的樓房。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