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介紹】
商鞅,戰國時期衛國人,生于約公元前395年,卒于公元前338年,享年約57歲。商鞅少時就受李悝、吳起等變法人的影響,從小就喜歡鑽研變法治國之策。
商鞅
【公叔痤薦商鞅】
商鞅年輕的時候,喜歡四處遊學,有一次遊學到魏國,魏國丞相公叔痤(cuó)見商鞅是個可造之才,就提拔商鞅做了魏國的中庶子(丞相的侍從),一有大事,公叔痤總要與商鞅一起謀劃,并總是成功。因此公叔痤很器重他,欲引薦他做更大的官。
公叔痤
後來公叔痤得了重病,他告訴國君魏惠王說:“商鞅雖然年輕,但他是當世奇才,他若做了相國,比我強十倍。你如果不用他,就把他殺了,千萬不要讓他到别的國家去,以免被别的國家重用,來對付魏國”。魏惠王以為公叔痤生病生糊塗了,臨死還要拉一個墊背的,況且商鞅這麼年輕根本不足為慮,于是不以為然。
魏惠王
後來,公叔痤又對商鞅說:“我作為魏國的丞相,我向大王舉薦了你,但貌似大王不想重用你。作為丞相,出于對國家的考慮,所以我隻能大王建議殺了你,希望你不要怨恨我!現在我把這事告訴你,希望你盡快逃離魏國,以免被殺,也算對得起我們私下裡的交情”。
商鞅說:“既然魏王不聽您的話重用我,那他也不會聽您的話殺我”,于是并沒有立即逃離魏國。果然,過了很久,也沒有見魏惠王派兵來殺他。
影視劇中的商鞅
【投名秦國】
公元前362年,秦國的秦孝公繼位,秦孝公是一位十分賢明的君主。
當時,秦國還比較弱小,面對當時的戰國六雄(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秦孝公居安思危,廣納賢才,親自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令中說到:“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意思就是隻要誰能提出讓秦國富國強兵的辦法,我就賜他官爵和封地給他。
秦孝公
商鞅聽聞秦孝公如此賢明,就動身來到秦國,最後也得到了秦孝公的召見。
【舌戰群臣】
商鞅說,要想富國強兵,首先需要修改現有的法律和條令,并提出了一些列自己的觀點。然而商鞅的觀點卻遭受到了秦國守舊派貴族甘龍和杜摯等大臣的反對,于是商鞅為堅持變法的好處和他們展開了一場論戰,舌戰群臣。
商鞅舌戰群臣
甘龍等人認為輕易變法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和不安,秦孝公本來才登上皇位,政權不夠穩固,如果此時讓商鞅主持變法,可能會引起社會的動蕩。商鞅卻認為,國家的制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時代發展做出不同的适合國家國情的制度,隻有這樣,才能推動國家的發展。
甘龍等保守黨派還認為變法要順應時間,如果秦國一意孤行實行變法,物極必反。商鞅卻認為,秦國此時要想走上富強之路,必須要實行變法。
影視劇中的甘龍
商鞅還說夏朝和商朝就是不懂得變法,最後才逐漸走向了滅亡。商鞅還有理有據的列舉了魏國的李悝變法、以及楚國的吳起變法成功,來加強了論證。
在商鞅的堅持下,秦孝公看到了商鞅變法的信心和決心。
三年後,商鞅被秦孝公任命為左庶長(非王族大臣領政),開始在秦國範圍内進行變法。
影視劇中的商鞅
【徙木立信】
商鞅知道,要想變法,首先得取得民衆的信任,變法的内容不能隻是說說而已,隻有得到大家的信任後,才能推展變法律令,讓民衆遵守法令。
徙木立信
于是商鞅就在城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并召集所有的民衆說道:“百姓有誰能夠将這根木杆搬到北門,就賞給十兩黃金”。百姓們見這活兒随便一個成年人就能完成,還賞十兩黃金,紛紛不信,以為是什麼圈套。商鞅見沒人上前來試,于是又将賞金增加到了五十兩。
徙木立信
這時,一個百姓終于壯着膽子,半信半疑地将木杆搬到了北門。随後,商鞅立即賞給他五十兩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百姓看到這裡,有的拍手歡呼,有的表示後悔,不過都贊揚商鞅說話算數。
【頒布墾草令】
在變法之前,商鞅首先頒布了一個《墾草令》。
墾草令主要包含了以下幾點(節選):更多詳見頭條百科:墾草令
- 刺激農業生産:增加農民數量,使全國各行各業的人都盡力從事農業提高國家糧食産量;
- 抑制商業發展:商人不得賣糧,提高商人的商稅,禁止百姓經營旅店、客舍等;
- 重塑社會價值:加重處罰懶惰、揮霍錢财、阿谀奉承的百姓;
- 貴族加入農業:貴族子弟除嫡長子外必須服徭役,提高其免除徭役的條件等;
從這個令可以看出,商鞅主要是從糧食入手,通過國家的糧食增收來達到國家的富裕。
墾草令頒布後的全民勞作插畫
【第一次變法】
在頒布墾草令後,确保了國家有穩定的糧食收入後,公元前359年,商鞅就正式開始了第一次變法。
變法内容主要有:
- 增加連坐法 , 輕罪用重刑。就是有人犯了罪,必須要檢舉,不論是妻兒還是父母,否則一旦查出,都将一同被罰,且從重處罰。
- 廢除舊世卿世祿制。世卿指的是父死子繼,享受父對應的官職;世祿指的是父死子繼,享受父所封的土地及其賦稅收入,以後每個人的封賞全靠軍功。
- 重農抑商。生産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加大商稅。
- 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這個主要是為了統一思想,為變法的順利推行提供便利。
- 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就是子女到了一定年齡必須要獨立家庭,不能和父母住在一起,這樣家庭戶數增加,就可以使得國家戶稅收入增加。
商鞅變法
商鞅通過第一次變法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次變法】
經過近十年的變法,使得秦國國庫充裕。秦孝公嘗到利益後,于公元前349年,命商鞅在秦國國内進行第二次變法。于是商鞅又開始了第二次變法。這次變法的主要内容有:
- 廢除貴族的井田制
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首先我們說明下什麼是井田制?所謂井田,就是把地橫豎分割成多塊兒,中間的為公田,邊上的為私田。
井田制
公田歸國家所有,收獲的糧食上繳給國家,私田歸貴族所有,産生的糧食除了小部分給耕作的奴隸和百姓外,大部分給了貴族。所以那時候奴隸和百姓很苦,幹最多的活兒,得最少的糧。
商鞅通過廢除井田制,隻要在自己的耕作能力範圍内,多耕作多收獲,除了小部分上繳給國家,其餘都歸自己所有。而且隻要耕種滿三年,這塊兒就屬于自己,到時不用了還可以自由買賣,這就使得了底層的勞作人民有了很大的盼頭,幹勁兒空前高漲,國家獲得的糧食也就更多了,但貴族的利益就受到了很大損失。
熱情高漲的底層人民
- 普遍推行縣制。
把秦國劃分三十一個縣,這樣的話,地區更加細小的劃分,削弱了豪門貴族在地方的權力,鞏固了中央的封建統治。
- 遷都鹹陽,修建宮殿。
秦國的都城原來本在栎陽(今陝西臨潼縣北),但商鞅認為那裡他位置偏北,嚴重偏離關中通往函谷關的大道,不利出兵征伐和運輸接應,嚴重影響秦國安全,魏惠王時期,魏軍曾一度攻取荥陽,進入秦國腹地,差點滅了秦國,建議遷都鹹陽((陝西鹹陽市))。而鹹陽,有函谷關天然優勢作為壁壘屏障,易守難攻,且日後若是東出征伐,也近了許多。通過後來的曆史證明,遷都鹹陽的确是非常明智之舉。
易守難攻的函谷關
- 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前,秦國各地度量衡不統一。為了保證國家的賦稅收入,商鞅制造了标準的度量衡器,如今傳世之“商鞅量”,上有銘文記有秦孝公監造。
商鞅方升
- 編訂戶口,按戶按人口征收軍賦。
這項變法不難理解,編訂戶口,一來可以弄清全國人口的數量,二來收稅之人也不敢偷稅漏稅。從而确保秦國的人口,以及軍賦的穩定。
- 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這一點其實第一次變法已經提到過了,但這一次是對第一次的補充,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
【變法的效果】
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遭到六國圍攻,秦憲公甚至戰死疆場,秦孝公上任之後不得不割地賠款以求自保,整個秦國,一片狼藉,就連皇帝不得不節衣縮食。
商鞅通過兩次變法讓秦國從任意欺負到首屈一指的大國,無非就幹了兩件根本事:富國和強兵。
富國的根本就是增加了開墾的荒地,讓奴隸和平民有了自己的田地,因為不管是否為秦民,隻要耕作三年,地都屬于自己。這使得很多他國的流浪或遷徙之人,全都來到秦國,成為秦民,從而使得秦國在不出五年的時候,便從一個百姓吃不飽的國家,上升到家家有餘糧,也使得秦國國庫錢糧十分充盈。
豐收的民衆
當民衆和奴隸吃飽了飯,自然想的是出人頭地,商鞅變法也滿足了他們。因為隻要從軍入伍,封賞一律按軍功計,上了戰場,不管戰争是否輸赢,隻要你赢了敵人,取下sou級,就能夠獲得封賞,sou級越多,封賞就越高,所以奴隸可以通過獲取軍功直接變為貴族,甚至更高層次,而貴族也必須上陣殺敵,如果沒有斬獲,還可能被降為平民。所以說,不管是平民,奴隸,還是貴族,隻要到了戰場,沒有不盡心竭力的。以前打仗隻是為了混口飯吃,而現在打仗是出人頭地的唯一标準,所以秦軍無不以一當十,攻無不克。使得六國聞風喪膽,被六國稱為“虎狼之師”,這就是商鞅的強兵之策。
虎狼之師
【受封商君】
商鞅通過第一次變法,使得秦國國富兵強,于是秦國便開始向外出征。
公元前351年,秦國趁魏國攻伐齊楚時,商鞅率軍包圍魏國固陽的守軍,繼而發起進攻,在秦軍強大的攻勢下魏軍隻好投降,秦國收回了一部分的失土。
秦軍然後繼續東進,很快就占領了魏國一席之地。雖然此時秦國雖然變強不少,但魏國是天下第一強國的事實毋庸置疑,魏國在大敗于齊楚後,緊接着調集軍隊向秦國反擊,次年便奪回了丢失魏地,後秦孝和魏惠王相會停戰,經此一役,秦王知道和強國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于是命商鞅進行了第二次變法。
公元前前340年,商鞅奉秦孝公命令攻打魏國,魏将公子昂原是商鞅在魏國時的朋友,商鞅就請公子昂和談,公子昂顧及友情毫不懷疑,結果商鞅在會談後生擒魏将公子昂,趁機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過去奪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說:“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也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15個邑,封号“商君”。
【趙良相勸】
公元前339年,好友趙良去見商鞅。
商鞅對他說:“當初秦人沒有教化,現在我把秦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您看我與五大夫百裡奚比,誰更有才幹?”。趙良說:“五大夫出任秦相,勞累不坐車,酷熱不打傘,走遍國中,不用随從的車輛,不帶防衛……而您卻恰恰相反啊!公子虔(秦孝公太子,因觸犯商鞅法律而受刑。後因犯他法,受劓刑挖去鼻梁)閉門不出已經八年,您又殺死祝歡,用黥刑(在人臉或身體刺字,并塗上顔料)處罰公孫賈。這幾件事,都不是得人心的.....秦王一旦龍馭賓天,秦國想要拘捕您的人還能少嗎?”,但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勸告,依然我行我素。
【作法自斃】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同年,其子惠文王嬴驷即位,即秦惠王。果不然如趙良所說,公子虔等人借機告商鞅謀反,加上原貴族之人的早就對商鞅恨之入骨,也跟着附和,秦惠文君于是派人捉拿商鞅。
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任何憑證,便告訴他說“商君之法”(即商鞅之法)規定,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連坐”治罪的。商鞅感歎“制定的新法竟然遺害到了這種地步,使得自己也無路可走”,這就是成語“作法自斃”的來曆。
作法自斃
【車裂之死】
商鞅想逃到魏國去避難,但魏國因他曾經背信攻破魏國,并生擒公子昂,所以拒絕他入境。無奈商鞅便潛回到他的封地商邑,立即組織邑兵北出擊鄭國(今陝西省華縣)。秦國遂發兵讨之,商鞅兵敗,被殺于鄭國黾池(今河南渑池)。商鞅死後,其屍身被帶回鹹陽,秦惠王又下令處以“車裂之刑”(五馬分屍),并且商鞅的家人也被滅族。
商鞅受車裂之刑
【結尾語】
商鞅雖然被秦惠王處以極刑,但商鞅變法卻始終沒有廢除。
好了,商鞅的故事就到這裡了,朋友們,你覺得商鞅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小九認為:秦惠王内心也是十分感謝商鞅的,畢竟他把秦國從弱小國家變得強大,但如果商鞅不除,自己是不會得到衆大臣的擁戴的,并且商鞅變法後也無可利用的價值,所以就殺了商鞅。
,